日报标题:京东到底赚没赚钱?看你怎么算
京东 (NASDAQ:JD) 于 3 月 2 日发布 2016 年度 4 季度及 2016 年全年主要财务数据(未经审计)后,广大媒体纷纷配以“京东集团终于赚钱了”或者“13 年后京东首次盈利”之类的标题,仿佛是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件,画风大抵是这样的:
当然,标题党归标题党,在正文中大都还会一笔带过地点出“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这样的字眼(也有个别媒体保持一贯的野路子,从头到尾没提过这个词,我只能说心太大……)。所谓 Non-GAAP,顾名思义,核算口径与法定会计准则之间有所差别,是企业管理层自行选择的某种核算口径,用来描述在管理层看起来更贴近于“正常经营成果”的财务数据。也就是剔除一些非经营性、非经常性的事项影响后,所反映的经营成果。最常见的被剔除事项诸如员工期权费用(share based compensation cost)、长期资产减值(impairment loss)、处置 / 出售资产的损益(gain/loss on disposal)等等。而因为是由公司自行选择的核算口径,各家公司的 Non-GAAP 定义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报告中说明自己选择的 Non-GAAP 口径与法定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在京东本次的披露公告的最后,就列示了 Non-GAAP 与 GAAP 间的差异调节表(reconciliation)。
至于 Non-GAAP 数据的意义有多大、对投资人判断一家公司的业务有多少价值、Non-GAAP 与 GAAP 哪个更应该被用来作为估值依据——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习惯和观点,也不是我在这篇文章里想讨论的东西。但要明确一点:同一家公司的 Non-GAAP 口径在不同的年份间是很少出现显著改变的,同样要遵循财务一贯性原则,否则 Non-GAAP 数据无法跨期比较,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不知道这些媒体朋友是第一天关注京东的财报还是怎样?不用时间很长、资历很深,只要去年的这个时候你曾经翻过京东发布的同口径 2015 年财务信息、并且没有无视其中列出来作为比较数据的 2014 年信息的话,那显然你应该知道,所谓“13 年后京东首次盈利”是无稽之谈,京东在 2014 年已经实现了 Non-GAAP 口径下 36 亿人民币的利润。(如果你有兴趣再往前翻翻的话,会看到 2013 年的 Non-GAAP 口径下也是盈利的——换句话说,在京东上市之前,Non-GAAP 口径下的盈利已经是一种常态,Non-GAAP 亏钱才是新闻。)
(来源:http://ir.jd.com/phoenix.zhtml?c=253315&p=irol-newsArticle&ID=2144550)
所以与其大张旗鼓讨论为何 16 年“扭亏为盈”,不如讨论为何 15 年京东在 Non-GAAP 下会“扭盈为亏”……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也是很明了的,当初 15 年财报发布后京东的管理层没少在投资者会议和各种媒体上为自己“洗白”。大体来说,基本就是对外投资惹的祸:京东在 2015 年初战略投资易车控股(BitAuto),以近 55 亿元的代价吃进了 25%的股份。这家公司在京东入股之前连续两年分别斩获 2.4 亿和 4.9 亿的净利,然而在京东入股后的 2015 年暴亏 4.2 亿,由此导致京东的这笔投资在当年度就腰斩一半账面价值,被迫确认了 26 亿投资亏损。加上其他各种非合并范围的投资项目,当年度整体的投资亏损超过 31 亿。
除此之外,京东在 2015 年因为“无法杜绝 C2C 模式下的假货问题”为理由决定关闭旗下的拍拍网, 并将相关资产做了一次性减值,由此也给 2015 财年度带来额外的 27.5 亿损失(这部分资产减值在进行 Non-GAAP 数据表述时已经作为非经常事项进行了调整,因此并非 2015 年 Non-GAAP 亏损的原因,但的确是 2015 年 GAAP 口径下巨亏 94 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剔除资产减值和投资损失的影响,2015 年的经营亏损将会小于 2014 年)。
而在 2016 年度中,没有了拍拍网这样的意外事项影响,之前投资决策失误(或者不是失误,而是“战略性的投资亏损”——反正我不知道)的财务影响也没有进一步扩大(2016 年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投资损失总额几乎与 2015 年持平),随着经营规模和毛利的扩张,京东又一次回到“Non-GAAP 盈利”的道路上,不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吗。
如果对比一下过去三年的主要利润表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毛利和毛利率在持续向好,费用控制得也还算可以(2015 年的经营费用中受到了上文所提的拍拍网资产减值的影响),经营损失和净损失也在缩小(同样,2015 年需要剔除资产减值事项的影响)。如果照这个态势维持下去,也许明年我们真的有可能看到一篇不再使用任何“Non-GAAP”字眼的、关于京东实现盈利的新闻报导。
一切好像很美好?但是——我们还要来看看京东资产负债表的情况。
相比于利润表的欣欣向荣,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好像就不是那么令人欢欣鼓舞了。主要表现为:
- 主要资产的周转速度、使用效率持续下滑(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变化主要是受京东白条的影响);
- 并且以上变化的背后,是自营收入的比重从 2015 年的 92.5%略微下滑到 2016 年的 91.4%,而自营比重下降理论上应当带来更高的资产周转率;
- 供应商账期越拉越长(这不见得是坏事,也可以视作对供应链控制能力和议价能力的增强,这和乐视的欠款风波是两码事);
- 负债比率和财务杠杆逐年加大(仍在健康的范围内,但 working capital 的消耗速度似乎有些太快了;并且流动比率已经接近 1,意味着理论上的短期债务融资能力已经几乎用尽,也就是说如果需要进一步融资,将只能依赖长期债务和股权融资,资金成本会高得多);
以上是从京东本身的财务数据趋势做的一些粗浅推测。从绝对数值来看,京东的指标不算糟糕,以 Amazon 来对照一下(尽管业务形态不尽相同,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京东在大部分指标的绝对值上看起来比 Amazon 还要好一些。只不过按着这种发展趋势,这种“相对优势”好像也保持不了多久了(尤其在资产周转效率上,直观感受是规模做大后,京东管理层对资产的调动掌控能力变弱了,“盘活资产”这道考题上能做出何种表现还有待观察)。
最后,也许是我的专业水平有限,京东这次公告里也有一些看不明白的东西,比如披露的经营性现金流量(operating cash flow),在 2015 的年报、以及去年发布的 Non-GAAP 数据公告里,都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的是净流出 18 亿,结果到了这次的公告里变成了净流入 17 亿,——老母鸡变鸭,这是为啥,哪位高人能指点我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