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第 89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项上最大的遗珠不是《托尼·厄德曼》,不是《她》,甚至也不是我前两天写过的《杰出公民》。在我心中,这个小金人毫无疑问的属于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和为他拿到威尼斯最佳导演奖的影片——《战争天堂》。
早在去年 9 月份看完这部电影的威尼斯的晚上,我就在心中默默圈定了《战争天堂》年度最佳非英语片的地位。但随后本片的北美发行方一系列猪队友的颁奖季公关让我痛心疾首。这部画面精致如艺术品一般的黑白影片竟然没有在北美公开放映过,学院的评委们只能通过寄来的 DVD,在电视上观看如屎糊一般的阉割版画质。即使这样,本片还是挤进了最佳外语片的 9 强,但也止步于此,最后连个提名都没有捞到。
但电影也从来不是奖项论高低,《战争天堂》本身的艺术性让它不会被遗忘,哪怕看过的人寥寥。
如片名所指,《战争天堂》是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二战时期的集中营背景下,白俄罗斯贵族 Olga、德国纳粹军官 Helmut、和法国军官 Jules 三人之间的故事。
这真的是一个已经被搬上大银幕无数遍的故事背景,早在六十年前阿伦·雷乃就用纪录短片《夜与雾》几乎为这个题材盖棺定论。但这 60 年来,还是有无数的导演前赴后继,试图讲述奥斯维辛的故事,《钢琴家》、《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索尔之子》…无数的经典也就此诞生。原因很简单,再也没有一个历史事件,能够像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样把战争的残酷,人类的残暴,还有血肉尸骨之中一丝残存的人性光辉诠释的如此完整和深刻了。
《索尔之子》
和大多数讲述标志性历史事件的电影类似,《战争天堂》也是从个体的命运切入:Olga 原本是一位贵族女性,每天过着雍容华贵的生活,因为战争的降临,机缘巧合之间她收养并隐藏了两个犹太小孩被 Jules 逮捕:一个为纳粹服务的法国军官。随后 Olga 被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与年轻帅气的纳粹军官 Helmut 邂逅,两人在战前托斯卡纳的一面之缘也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关系,但却有着三个血肉极致丰满的角色。Jules 表面上是一个油光满面、大腹便便的国家叛徒,但背后家庭的拖累也让他进退两难,Olga 的出现让他暴露了人性最肮脏的龌龊,近乎性虐的审讯也让他的结局并不让人感到惋惜。
五官俊朗的 Helmut 正处最好的青春时光,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但因为战争的来临,摇身一变成为纳粹军官的他不得不承受着与年龄不符的残忍与冷血,但又因为内心深处残存的人性挣扎不已。
而 Olga,这个曾经精致无比的女人在被捕之后仍然保留着优雅,试图利用自己的美色换取自由失败之后,她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个“人再也不能称为人”的炼狱,她也逐渐收起自己残存的尊严,放入心底。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苟活的同时,还是不忘藏匿好自己仅剩的两支口红。在被 Helmut 以打扫卫生为由带入其住处之后,得到体面生活机会的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洗了个热水澡,并在镜前,认真的为自己干裂的双唇涂上口红。
这个香艳的场面让人想起保罗·范霍文的情色片经典《本能》中的一幕
这就是让《战争天堂》有别于其他奥斯维辛题材电影的一点,它并没有一味给集中营俘虏唱赞歌,也没有把纳粹军官塑造成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它将这一个历史大背景中的每一个人都视为平等的生命,即使是冷血的刽子手,也有着自己背后的故事。而即使是像 Olga 这样的受害者,也有着试图用肉体换取自由的出卖之举。
而影片中的一段闪回是这种复杂人性和战争带来的翻天地覆变化的最好佐证:Olga 和 Helmut 曾在战前的一次托斯卡纳的聚会上相识,那是的 Helmut 只是一个刚刚成年的毛头小伙子,而 Olga 是上流社会的优雅女性,他们虽同处一室,但好似相隔千里,Helmut 出神的望着一袭白裙的 Olga,疯狂的迷恋上了她,或者可以说,疯狂的单恋上了她。这就让多年之后的再次重逢显得更戏剧化,也更耐人寻味。
康查罗夫斯基将每一个观众都从银幕前的座椅上拽起,放置到了上帝的视角,去审视这个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被剥夺生命的无辜者,还是杀人如杀鸡的冷血纳粹,他们的背后故事。
《战争天堂》更是用了纪录片的采访形式影片中的三个主角进行了正面近景拍摄,三位主角喃喃自语的自述穿插在影片当中,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他们入狱之后的审问片段。但直到影片最后,一道光打出,我们才恍然大悟,这原来是他们死后进入天堂前最后的自白。
这样超脱于世人的视角在俄罗斯导演的电影中并不少见,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无需再次强调,依莱姆·克里莫夫在 1985 年所完成的神迹《自己去看》同样利用超凡的切入点与视角描绘了二战时期的疯狂与残酷,虽非鲜血淋漓,但更毛骨悚然。
《伊万的童年》
《自己去看》
所以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拍出这样的影片也就不算奇怪了,曾为老塔早期的御用编剧的他(二战背景的《伊万的童年》就是他的编剧作品,其他还包括《安德烈·卢布廖夫》等)写出这样的作品简直是太合情合理不过了。作为另一位大师级别导演尼基塔·安德罗夫斯基的哥哥(《西伯利亚理发师》、《烈日灼人》),质量并不稳定的安德烈在导演上的才华一直略逊一筹,但随着凭借《邮差的白夜》、《战争天堂》连续两夺威尼斯最佳导演奖,哥哥安德烈也渐渐步入了大师的行列。
另外不得不提的便是本片的摄影,黑白摄影的风格选定是二战题材电影的标配,也是对摄影指导的严峻考验,毕竟黑白就意味着无法在色彩上做太多的文章,层次感也就更难表现。但《战争天堂》的摄影可谓叹为观止,不同于《修女艾达》过于猎奇的构图方式,《战争天堂》的构图严谨、规则,但之中又有着令人惊叹的思路与创新。光影的营造令画面层次感十足,胶片颗粒和烟饼的适当使用让影片笼上了一层粗粝的朦胧感,更与主题无缝融合。
举重若轻的构图
层次分明,宛若画卷的精致光影
《战争天堂》用无可挑剔的精致,直摄人心的主题和超脱于世人的上帝视角,带我们再一次审视了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波兰的人间炼狱。安德烈·康查罗夫斯基的最佳作品被奥斯卡所忽视,但绝不会被世人所遗忘。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Wechat: Fliml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