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正在飞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饿了的话有随叫随到,口味繁多的外卖,购物的话有各大网购平台,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待在温暖的房间里动动手指而已。而科技发展为我们省下了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却总是漫无目的地将这些时间花在浏览网页,开关手机界面中度过,总而言之,现在的生活看似非常轻松,而我们却并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些心理学家,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导致我们"不快乐”原因,是因为很多生活在相对富裕环境下(比如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的人,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被动的活动上了,比如在无事可做的时候点开视频网站看看有什么剧集更新,亦或是刷刷微博朋友圈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发生;却不是去做那些主动的,能另我们内心感到真正快乐的事情,就像体育运动,烹饪,音乐,阅读等等。而这些活动,正是能打开我们常说的“心流”的钥匙。
那什么是心流呢?
心流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从而会全身心投入到某项事物中去。每个人都会经历过流,在这种状态下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忘我,能力达到了极限。对时间的感知和情感上的问题都消逝,并且对自己所进行的事感到兴奋与预约。
有研究提出这种忘我的现象有 8 种主要因素,当人们描述在他们经历流的时候的感受时,起码有一种,通常全部因素都会被提到:
- 我们有能力完成将要面对的任务
- 我们必须能够对我们进行的事集中注意力
- 这项任务有明确地目标
- 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回馈
-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行为消除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烦恼与担忧
- 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 感到忘我
- 时间飞逝
这些因素的组合引起了深层次的投入与享受,进而使人们认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去进行某项事物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活动并非必须是体力活动或是脑力活动,比如,最常见的心流经历是在阅读喜爱的书籍,或是与喜欢的人相处。艺术家在进行自己的创作时也是如此。 进行挑战性的行为也会激发流,因为在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提升了自我,但是一旦挑战结束,这种感受也会随之消失。
概括来说就是,当我们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时,这种积极性的经历会使我们产生流的状态,从而忘我忘记时间,即使任务繁重,这种挑战性也让我们感到自我的提升,从而投入更多的经历而不会感到疲惫。 反之,当遇到不感兴趣的事情时,就不会产生这种感受。
那么既然心流的感受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却不常遇到,并且也不努力去寻找打开心流的钥匙呢?
最近一个新的研究就探寻了我们生活中的这种困境,为什么我们明知道一些活动能对自身更有益,并且能让自己更快乐,却反而会去做那些在长远对自己毫无帮助并且无法带来长时间快乐的事呢?
心理学家们调查采访了大约 300 名被试(平均年龄为 34 岁),询问他们自己对不同活动的看法,其中一些活动比较被动,比如看电影,听音乐,而另一些则更为主动并且跟容易引发“心流”,比如作画,冥想。另外,这些被试还需要根据他们个人的偏好对这些活动的趣味性,耗费精力的程度以及厌恶程度打分,并且要说明他们每周做这些活动的频率是多少。最后,这些被试还需要从所有选项中挑出他们认为的最能以及最不能带来长远快乐的活动。
结果发现,尽管大部分人在理智层面会把需要更多精力的活动与更多更长久的快乐联系起来,但是他们的身体却很老实,仍然会去选择做那些被动的,更为轻松的活动,比如看电视。因此,他们对这些被动状态的活动打分也更高,也觉得更为享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尽管那些能引起我们“心流”的活动看上去很美,但是做起来的时候却没那么“美”了,因为我们本来就可以一动不动葛优躺,为什么还要费劲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为长远的快乐去“奋斗”呢?
这就像是一个关于快乐的悖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活动能在长远时间里给我们带来收益和幸福,但是在短期内(尤其是现在进行时),这些活动却显得格外的苦闷无聊。因此,经过大脑“激烈的抉择”,我们最终还是屈服于大脑及时行乐的强烈意愿,选择了那些能立即产生轻松愉快效应的活动 --- 葛优躺着看剧或者发呆,慢慢地“享受”时间流逝的感觉。
专家们提出的应对方法也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方法差不多,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好预备工作,以健身为例,选择一个可以步行到达的健身房,并在健身房存放好自己的健身装备;或者在练习绘画书法时提前备好书画用具,肯定是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乐于去尝试这些原先“费时费力”的活动的。以我自己为例,即使我很想练习书法,但是一想到我得清理桌子,准备墨水纸笔,我“奋发图强”的欲望就直接降到谷底。同样,对于其他的事物,比如下厨做菜,去学习一项新技能,都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有人帮我们提前备好一切用具,在我们结束之后还能负责收拾烂摊子,或者接送,相信很多人会突然变得“勤奋好学”很多。而另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冥想或类似效果的方法,比如瑜伽,来使自己“静心”,使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的目标(这个看似鸡汤,但是的确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而能使我们去克服进行有益活动的最初的精力消耗,得到长远的收益和快乐。
---
其实后来我自己重新思考了下,想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穷且懒 =。=
Schiffer, L. P., & Roberts, T. A. (2017). The paradox of happiness: Why are we not doing what we know makes us happy?.
Csikszentmihalyi, Mihaly, and Mihaly Csikzentmihaly.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Vol. 41.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1991.
We know what will make us happy, why do we watch TV inst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