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都是六月上市的水果,这两种的名气却天差地别
给你讲个故事。为了荔枝和杨梅哪一个更好,岭南人与江南人吵得昏天黑地不肯相让。前者说荔枝是「玉女赛冰雪」,后者说杨梅是「星郎驾火云」,虽针锋相对,听上去却总有种欢喜冤家的味道。——谁要它二位这样有缘分?都在六月里上了市,都是一样的丹实点点、甜香细细, 也都是一样娇滴滴的,容不得你一点怠慢的矜贵气。仿佛是约好了一般,其余的樱桃草莓、枇杷桑葚,时令鲜果们此时都一一退下,六月的舞台,只留给它们俩。
但,若论名气,杨梅一定是输过荔枝的。这没办法。荔枝背后有杨贵妃乃至半壁盛唐传奇为之撑腰,换做杨梅,却是没有的。为什么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那么为人津津乐道?一定是因为气质相似吧——如《长恨歌》里的「温泉水滑洗凝脂」,或《丽人行》里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完全也可以用来形容荔枝的丰姿绰约。我小时候不谙男女之事,读这些诗总无从体会其香艳;但至荔枝上市,剥开一颗,冰肌玉骨,露华浓浓,这数排字句会立刻在脑海中闪现:哦,原来是这样啊。
还真是要多亏了贵妃娘娘。秦汉时即有关于荔枝的记载,但真正被发扬光大、推而广之,却是在唐玄宗之后。以白居易为首,荔枝轻易俘获一群铁杆粉丝,溢美之词无数,不知是否沾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光。可以肯定的是,宫廷妃子的需求一定大大推动了荔枝的栽培与保鲜技术,如四川涪陵即建有专门为之供应的荔枝园,亦称「妃子园」,一整条优质供应链直通长安,并渐渐推广至整个中原。这难道不是好事?所以后来多少骚客一边骂着杨妃奢侈,一边尽情享用着荔枝美味,那逻辑我是不太想得通的。
(闽广一带出产荔枝的品种及原产地图。图片来源:本来生活 - 首届北京网络荔枝节)
杨梅就没有被哪位尤物看上过。没有也是好事:吴越并不缺英雄美人的情节,若当年的西施虞姬、东风二乔,有任何一个以杨梅为本命,只怕它身负的「红颜祸水」之名也不会比荔枝少到哪里去。没有噱头,杨梅乐得清闲:关于它的记载都只停留在果品赏鉴阶段,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都是「什么样的杨梅最甜」「哪里产的杨梅最好」之类。按李时珍的说法,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但我听说白杨梅也是很好的——通体乳白,绰号水晶杨梅,古人呼之「圣僧」,不多见,据说要卖到上百元一斤。
杨梅有小虫。鲜果以淡盐水浸之,无数小虫很快就如琐屑般游弋而出。我有朋友曾为之惊骇,从此吃杨梅总不得欢喜,但实际上是无妨的。小虫是果蝇幼虫(也算是蛆?),肥白无害,于口感和营养都没有影响。我才不怕,介意的话,盐水多泡几回就好。
(白杨梅。图未知出处。)
荔枝杨梅都傲娇。上市时间有限,吃得多了,又会上火,会牙酸,故大快朵颐的机会只得那么一点点。这方面杨梅胜出许多,因可盐渍蜜渍,或浸烧酒,回味悠长,风韵不减当年。但荔枝就只能做果干或罐头,我嫌它们一味浓甜,至于曾在枝头芬芳丰腴的质地,则不复存焉。还有一个方子,是用荔枝炒菜。内核挖去,塞以肉糜或虾仁,辅以生抽。或直接清炒丝瓜,也有股鲜甜。这种吃法,我总怀疑是华南原产地的人民开发出来的:换做北方,荔枝何等金贵,鲜食都来不及,谁还舍得拿它去试这些不走寻常路的菜色啊。
最后附一个同享杨梅荔枝美味的小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