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两颗卫星撞在一起,产生的太空垃圾几乎布满全球
正好组里一位做太空垃圾研究的荷兰博士在上周做了全组报告,借了一些内容过来讲一讲。
目前监测太空垃圾最大的信息库来自美国的洲际导弹防御系统雷达网,这些超大相控阵雷达(动辄像足球场那么大),最主要是为了防御曾经来自苏联、古巴(导弹危机)弹道导弹的。冷战之后依然在发挥作用,现在多了一条军民两用的:监控太空中的各种垃圾碎片和卫星。他们的信息是最权威的且都对外公开。
主要的太空垃圾数量如下图所示:
蓝色的线(All)就代表全部数量,目前的可追踪目标(2017 年 1 月)是这样的:
全部数量:17889
工作的航天器:1599
意味着目前 91% 的都是太空垃圾。太空垃圾的产生速度是不可控的,一旦发生大型碎片碰撞,带来的是指数级增长。请参考上图的五边形所在位置,2009 年 2 月 10 日,Iridium 33 和 Cosmos 2251 两颗卫星发生了碰撞,然后人类空间碎片数量就暴增了一下,出了 STK 的模拟图。
碰撞前大家相安无事,但到了四个月后
几乎布满全球,还是比较恐怖的。
上述都是比较大的碎片,比较小的(毫米级)加在一起可能是百万甚至亿级了。但尽管如此,这个数量还是忒小了,毕竟他们分布在一个超大的球体空间里(半径认为是地球静止卫星的 42000 千米吧)。即便近地空间密度大很多,但也远远没想象中那么夸张,还时不时被大气阻力拖回来变成流星(有的时候总数量是在降低的)。
要知道,地球表面只有 1% 的土地,还只是地表薄薄的一层空间,就有 70 亿人。但被陨石砸中的,人类航天探索几十年历史上还只有一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肯定有人问我在铱星发生碰撞之前那个五角星标记,那明显是个更大的空间碎片数量暴增啊!怎么解释?
又到了蜜汁尴尬时期,曾经的某大国做了反卫星导弹实验,导致我等至今没有在这个做空间碎片研究的博士面前抬起头,每次都呵呵呵。
我还跟他开玩笑,这个实验做完后,你这种博士课题就能提前几年都有人资助了,要不谁能意识到你搞的空间碎片可以增长这么快?
然而这个玩笑开完后的气氛都很尴尬,我只好紧张地舔了舔自己的舌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