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能拍一部永垂青史的电影已很了不起,大卫 · 里恩拍了四部

$
0
0

如何评价大卫 · 里恩(David Lean)?

寻找风景的人,寻找风景的人

终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却发现只有一个回答。从答案的数量,多少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我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大卫里恩其人和他的电影,也同时为看似热闹,喧嚣,其实充满着垃圾和泡沫的中国电影泼一点点冷水!

这个轮廓分明,具有古典气质的老人就是出生于英格兰平民家庭的大卫里恩。虽然并非贵族家庭出生,但是大卫里恩的电影却无处不充满着“高贵”的气质。记住并不是贵族的气息。高贵的气质并非为贵族们所垄断。大卫里恩电影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都具有这样一中气质:正直,高贵,谦逊和桀骜。这到底是来自于剧本还是来自于他所选着的演员本身的气质,我无从得知,但是我所知道的是,这些角色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气质,才能在大卫里恩的电影中存活,也同时存活在世界电影的长河中,进而不朽。

让我们慢慢地来看看他地主人公们。

尼科尔森,一个被俘的英国军官。他在军营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表现反法西斯力量的金刚傲骨,也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坚守,而是处于对于自己节操的爱护,对于被俘军士们的安危忧患,更是一种个人道德和生命价值的执着。无论日军长官对他如何折磨,同胞们质疑,他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的统一。作为一个军人,尼科尔森可能有些迂腐,但是作为一个人,他是高贵的。这一点就足够了。(反观我们国产电影中,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些所谓的英雄们,无非是痞子和农民的结合产物,用耍滑头+耍流氓获得了所需,唱了几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就赢得了观众)

劳伦斯 或许没有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劳伦斯本人依然是世界历史上显赫的人物。但是同那些国王和将军们相比,劳伦斯的魅力在于理性和文化,毅力和美学的完美结合。但是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大卫里恩的这部电影,我们国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因为很简单,他不是胜利者,不是权力的玩弄高手,除了这些人,其他类型的历史名人,不在国人通常感兴趣的范围之类。

同样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大卫里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当我在电影看到上面那个画面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一个男人凝视一颗小小的燃烧的火柴,这样的画面,给了一种异样的感受。这部电影的胸怀和文化。它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和平等思想,一种宽容和善意,一种理性和从容的结合。这正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魅力。 劳伦斯不会对一个国王的儿子说出他向导的名字: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同样,在这部电影,我们有看到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下图,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并没有失之于草率和简单,这是大卫里恩的高超和深度。

不仅仅是人物的刻画,《阿拉伯的劳伦斯》所呈现的影像的壮观和卓绝,知道今天来看,都是无以伦比的。它所展现的广阔画卷,并不是一味地依赖于大场面(人多),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漩涡的人。大场面是很多导演的喜爱,但是大场面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如何去拍的。现在我们的电影,真的做到了“不差钱”,巨大的场面层出不穷。但是你能看到什么呢?这个话题毋需我去讨论。

即便是不那么有名气的《印度之行》,同样,大卫里恩我们提出了非常严肃的命题:正直和历史之间的必然冲突。

我们的电影,从来都是摒弃中间人物的,他们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前,总是模棱两可,一直不坚决。像《印度之行》中的这位英国校长,他正直,谦逊,他同情印度人民的苦难,有同时坚守英国传统的高贵和正义。他希望能够保持一种两种文明的和谐,尽管被他学生拒绝:请他永远不要再踏上印度的土地。这位校长依然祝福自己学生的好运。这是一种我为止喝彩,为止倾倒的品质。他在于用理性和宽容对待冲突,用人道主义来安抚,或者化解历史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罪恶。这正是人类文明最可贵的东西,还好,由一部分英国人所坚守并且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位校长就是大卫里恩的化身。

不过,如果这样的人物,如果拿到中国电影,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都是不允许存在的。从体制内,他没有坚定的立场,从大众来说,他一点也不狗血,过于温吞。在意识形态和世俗生活两方面,我们的电影已经抛弃和灭绝了这样的人物,同时也灭绝了这样的品质。最后,我们能看到的是两个人:要不是革命者,要不就是小丑演员。即便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电影人物(不是没有),也不被官方和市场看好,最后只能自生自灭,慢慢消亡。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这样下去,我们的电影最后只能走向“因自慰过度导致的功能障碍”。

除了这位校长人物看得出大卫里恩的历史价值观,另外一个极有特点的人物也是值得玩味的。请看。

斯特林科夫 一个蕴含着一切意义的革命者。他是爱情的失败者,意志的残缺者,革命的受害人和施害人。 他原名莎夏尔,拉娜的前夫,作为一个天真的二月党人,他被沙皇的警察打伤,但是失意并没有成为他消退的理由。一方面他用行动证明了十月革命的血腥残酷,但是另一方面他却放了尤里——革命的敌人。其实内心的失落和自卑,可能是他对白区普通百姓施暴的内在动因。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无法忘却这样一个画面。它似乎是我认为的最最真实,最最直接,最最准确地表现所谓的“革命”的画面。你一看就知道:革命的意义在于,给了所有人施暴的权力。

这就是大卫里恩的功力,他把西方世界知识分子的历史观和人道主义,用几乎完美的电影手法展现在银幕。我们应该感谢历史的幸运。

在电影《日瓦戈医生》中,大卫里恩似乎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俄罗斯。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样一个俄罗斯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俄罗斯,就如同沃伦比蒂的电影《赤色分子》一样。但是这些并不是大卫里恩的意图。在这样一部画面无比精美,空间和意境波澜壮阔的巨作中,他依然关注于一个个人物,集中地展现了两个可爱的男女在复杂,血腥,同时又是华美和精致的历史时光的爱与恨。有时候,一束菊花,一把三角琴都会让我动容。动容的原因并不是“它表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和人民的伟大,反而是:在无情和温情的过去时光中,渺小和虚弱的人们保持着对生活的挚爱。的确,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文主义。 在并不是那么成功的电影《瑞安的女儿》中,一个挚爱生活的女孩,因为在爱尔兰独立运动的背景下,走向了不堪的境地。

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向来是艺术下的爱好,因为每一个艺术家,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以小人物的方式活着的。大历史背景只不过是他们用以展现他们个人历史的一个背景罢了。中国的电影人也不例外,而且中国的历史背景,在其复杂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我们处理好了这种关系了吗?有朋友会提出《霸王别姬》和《活着》来说明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电影和大卫里恩的电影相比,仍然有数量级的差距。即便是我们最好的两部电影,里面的人物依然是单一的,他们只不过被“完整地”再现了苦难,不再去粉饰某种正义性,但是长时间的压抑,导致我们大历史中的人物苦难,无奈,忧愁多于自信,纯真和宽容。

让我们看看这种脸。 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人穿戴者东方(近东)的头巾,眼中充满着不安,镇静,宽容和忧郁。这似乎是大卫里恩的电影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历史的看法和生活的看法。

可惜的是,大卫里恩并没有百分百的实现他最后的梦想。在筹备根据康拉德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时,大卫里恩不幸去世,为我们留下无比的遗憾。一个人能够拍摄一部永垂青史的电影已经了不起了,大卫里恩拍摄了四部。他的电影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获得最多人群的赞扬。他所取得的成绩是和他勤奋和好学分不开的。 我们的那些动辄数十亿票房的导演们没有一个不是在嘴边常常提到这些伟人们:大卫,黑泽,科波拉等等。这些我一点也不信。因为如果他们真的喜爱大卫,那么我没有理由在他们电影中看到那些无处不在的虚伪,狗血,无聊和恶俗。

目前的世界电影,从整体上说基本上处于创作上的低潮,电影的质量和六七十年代相比,已经滑坡严重。美国好莱坞电影几乎靠动漫片,英雄续集等等产品撑场面。现在最最红火的中国电影,虽然有气吞山河的模样,但是在电影的内在核心上,早已是虚壳一个。不断刷新的票房,不断提出的宏伟计划和概念,只能说明了浮躁和潜意识的恐惧:因为对电影质量的不自信和对观众认可的恐惧,只有制造概念,收割电影土地以求安稳。这就好像一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总是爱通过买土地和房产。

生活在电影巨人阴影下的当下世界电影人,一部分在反思(欧洲),一部分人在探索(韩日印),一份人在调整和巩固(好莱坞),还有一部分人在急躁地狂欢——谁?你懂得。

最后让我们再纪念一下这位电影导演,一个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