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有人说太阳是第二代恒星,那它的爸爸是谁?
先说一下重点:
1.太阳不是第二代恒星;
2.第一代恒星的残骸一定是黑洞,不可能是白矮星。至于在哪,找不到……通常认为第一代恒星形成的黑洞是现在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
非本人方向,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简单说一下吧。
(全文无图,纯干货……)
第一代恒星为什么质量很大?
第一代恒星(first star)是现在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对于它们的了解还很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质量都非常大,通常在 太阳质量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恒星是分子云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缩而来,分子云坍缩的过程中,内部会变热,如果没有很好的冷却机制,是缩不下去的,那么分子云靠什么冷却呢?靠分子的发射线。分子通过能级跃迁,发出光子,带走能量,比如 CO 分子,结构不对称,它旋转的时候就会放出光子,成为一种冷却机制。但对于第一代恒星,金属丰度极低(天文学上比氦重的元素都称为金属),在大爆炸之后,只有氢氦锂等元素,几乎没有金属。所以那时的分子云几乎全是 和 ,而 没有旋转能级跃迁(两个原子一样,转来转去能量没什么变化。), 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没有有效的冷却机制,这样原初分子云就很难冷下来,要想使热热的分子云坍缩下去,只能增大质量了,当自引力大到一定程度,分子云就被强行的缩成了恒星,这样,就形成了质量超大的第一代恒星,至少要在几百倍的太阳质量以上。
第一代恒星变成了什么?
答案是黑洞,并不是另一个答案里说的白矮星。这取决于恒星死亡爆发之后,核心残余了多少物质用于坍缩,如果小于 1.44 太阳质量,就形成白矮星,介于 1.44 到 3 个太阳质量之间,形成中子星(这一质量范围其实还没有完全确定),大于 3 个太阳质量,就形成黑洞。大约二十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死亡时就会形成黑洞,所以对于身材庞大的第一代恒星,其结局是大约 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些黑洞现在在哪?一定还是黑洞。因为这些黑洞在以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会吸积物质长大,甚至合并,只会长得更大,不会消失。(霍金辐射是非常非常缓慢的,可以忽略。)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 太阳质量),所以一种广为接受的理论是第一代恒星形成的原初黑洞是星系中心超大黑洞的种子,它通过吸积合并慢慢长大,变成超大质量黑洞。不过这一理论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近期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在大爆炸 9 亿年后就形成了 120 亿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形成原因是难以理解的。
太阳是第几代恒星?
首先,太阳一定不是第二代。我们看一下第一代恒星是什么时候死掉的,恒星的寿命可以用质量除以光度来估算,即 ,而光度与质量的关系可以粗略的写成 ,因此寿命反比于质量的 2.5 次方,所以对于几百太阳质量的恒星,不到十万年就死掉了,这对于宇宙现在 138 亿年的年龄来说,几乎是一瞬间,紧接着第二代恒星就形成了。而我们的太阳是 50 亿年前形成的,显然不是第二代。
第一代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会通过核聚变形成大量的金属元素,最重的可以形成铁,然后在它们死亡的时候,会通过超新星爆发进一步产生比铁更重的元素(没错,除了人工合成,所有比铁重的元素都只能通过超新星爆发产生,比如你的金项链...)。由于金属丰度变高了,有了有效的冷却机制,第二代恒星就没有第一代那么大了,寿命也会长一些,之后星际介质的金属丰度会越来越高,形成的恒星的金属丰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判断太阳是第几代恒星就是根据它的金属丰度判断的,现在较常见的说法是第三代(或者说,其金属丰度相当于第三代恒星)。
说太阳是第几代恒星其实是不太严谨的说法,因为每一代恒星不是一起死掉的,而且恒星也不是像生孩子一样一代一代生出来,恒星没有明确的父母,恒星在不停的产生,也在不停的死亡,形成恒星的星际介质在不停地循环。形成太阳的那些物质,可能大多数来自一个死去的大质量恒星,但一定还混合了周围其他恒星留下的物质,说不定还包括了一些从来没有用于形成恒星的物质。所以,我们只能说,太阳至少不是第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