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有些 app 说可以计算食物热量,嗯……参考一下就算了

$
0
0
KellyWeaver,For Public Health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计算食物热量的 app,一般是让我们自己选吃了啥、吃了多少,而这里的问题就是:

(1)我们告诉 app 我们吃了啥,和 app 据此所理解的我们吃的啥,是同一个东西吗?

(2)我们告诉 app 我们吃了多少量的某个食物,是真的就那么多吗?

(3)我们告诉 app 我们吃了这么多种食物,但我们真的把所有进了嘴的食物都告诉 app 了吗?

这其实就是困扰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者已久的问题:如何准确测量调查客体的膳食摄入情况?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怎么在类似的场景下处理这个问题?
  • 定量参考物辅助描述食物摄入量

当我们无法通过秤称直接获取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量时,我们会使用食物模型、标准餐具等工具来辅助调查对象估计自己的食物摄入量。

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前,我们先提前做好定义,比如说一个大面包是多少克,一个中面包是多少克,一个小面包是多少克;一个标准碗装白米饭是多少克,装饺子是多少克,一个标准盘装一盘瓜子是多少多少克等等。定义好之后,我们会举着它们问调查对象:大兄逮,你吃的是这个大面包呢,还是这个中面包呢,还是这个小面包呢?你说你吃了白米饭,你吃的量能装满几个这样的小碗呢?

  • 按统一标准把食物摄入量换算为营养素摄入量

对于从食物到营养素的问题,我们使用预先在实验室中测定的食物成分数据进行统一换算。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会面临一个问题:调查对象吃的同一种菜式间差别还是很大。

同样是牛肉面,兰州牛肉面和成都的红烧牛肉面可不是一回事儿,因为它们油的含量差别很大;同样是菜肉饺子,藕肉馅和青椒肉馅也不是一回事儿,因为藕主要是淀粉,而青椒的淀粉含量就差远了,导致它们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别非常大。

视研究目的而定,对于差别太大的食物我们会细分换算,但很多情况下这些变异就被当做系统误差无视掉了,统一换算。

  • 通过一对一指导填写问卷避免漏记和多记

对于准确回忆所有食物种类的问题,我们则会通过培训调查员使用一些谈话技巧来实现。通常情况下,我们从早起醒来的第一杯水开始,到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之前,按时间顺序引导调查对象一日三餐、零食饮料、半夜有没有偷偷爬起来开冰箱……等等所有的进了嘴下了肚的食物慢慢回忆起来。

但这样仍然可能有偏差。一方面,记忆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另一方面,调查对象通常没有刻意记过自己吃过什么,这就会造成漏报和多报。根据已有的方法学研究,通常一天后再回忆得到的食物总量会比自己真正吃的量稍微少一些,因为被漏记的食物在量上比被多记的食物更多。

(图引自 Willett《营养流行病学》第二版中译本)

以个人体重管理为目标的食物热量计算,用前面的方法合适吗?

在人群研究中使用的标准餐具、食物图谱和食物模型,即使是应用在个人膳食摄入计算的情况下,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小食量数据的误差。不过遗憾的是,食物热量计算 App 应该很难有条件使用这些工具来辅助定量。由于在没有秤的情况下能被精确测量的应该只有预包装食品,如果你吃的东西基本都不带包装,又不肯当人海中唯一一个每吃一道菜都要称一下有多重的奇葩,那么,要准确确定食量就很难了。

此外,前面介绍的按统一标准从食物换算到营养素的方法,对于大样本的科学研究来说没问题,而食物热量计算 App 可能就不一定了。因为这种方法计算个人膳食的时候,偏离计算基准值 10g 脂肪(也就是 90kcal 能量)这样量级的变动应该很容易发生,但 90 千卡的误差可就是等于要多跑一公里多,这可能很多人无法接受。

所以,总结现在大部分面向普通群众开发的 App 所采用的膳食调查方法,大概就是:精确定量没这个条件,换算数据又有可能偏离实际。因此,最终得到的能量摄入数据,对于指导体重管理可能最多仅有一点点趋势上的参考意义;基于这个数字精打细算运动量到多少步什么的,还是算了吧。

改善数据质量的方法
  • 改善对食量的估计

App 开发公司可以创造「定量」的工具,比如发行标准餐具,或者像某知名 App 直接把用户的手机作为标准「餐具」,让用户根据手机的大小来估计分量,也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食量估计的准确度的。我自己用过的 App 不多,如果还有公司采用了有意思的辅助定量的方法,也欢迎评论区告知~

此外,还可以使用食物称重记录法。去万能的 tb 上买个小台秤,不贵,20 多块就能解决。然后,不要管其他人异样的目光(其实并不会感到有人用关爱智障健康成长的眼神看着你),对整份菜称重,然后肉吃了多少称一下,菜吃了多少称一下。这样,就不怕自己忘记自己吃了啥和每样吃了多少,不怕不同厨师做菜习惯差别,从源头上记录了菜式的食材组成。

  • 改善对食物种类的回忆

建议各位,吃某个食物的时候,就要打开手机把它记录下来。如果吃了都一两天了再回去记,就正如前面所说,会造成漏记和多记,最终导致总能量摄入量的不准确。

  • 减小食物库中数据与现实不符造成的误差

如果菜式中出现了明显油多或者肉全是肥肉的时候,要注意在食材种类的记录中体现这些意外的能量来源。或者,App 开发公司可以提供类似「这道菜油很多」、「这道菜肉太少」这类的选项,效果也是相似的。

以上,希望我的介绍能够给你们一些帮助。

赶 ddl 期间摸鱼之作,有不完善或谬误之处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感激不尽 qwq
商业转载请征求我的同意,知乎日报除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