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领导和下属的博弈,拼的是立场不是真相
这篇讲的是领导和下属的博弈。假定下属有两个公开的属性,能力和立场。领导不知道某件事情的真相,所以要依赖于下属们的建议以采取行动。但是下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希望领导的决定能尽可能的靠近自己的立场,而不是靠近真相。
我们假设,下属们的能力越强,成功调查出真相的概率越大,但是如果下属知道了真相,而真相离你的立场很远——比如说,你和另外一个同事同时申请主导一个项目,每个人都去做市场调查,结果你发现调查结果显示另外那个同事的方法可能比你的更好……那么你可能不愿意披露真相。我们再假定,如果你不愿意披露真相,你只可以不说话,而无法说谎,因为说谎也是需要证据的。所以你只能说没有调查出来。换句话说,只要你对领导说,调查出来了,那么就必然是真话。
这样每个立场不同的人,都会有一个信息的披露区间,当自己发现真相不处在这个区间的时候,他们会保持沉默。
而领导的选择就很简单了,如果任何一个下属披露了情况,那么不用说,一定是真的,所以就直接听这个下属的就行了,而如果下属们都全体沉默,那么领导就要基于成员们的能力和立场,以及这两个维度所决定的“信息披露区间”和“信息沉默区间”来推测真相的位置,然后取一个期望值作为自己的选择。而下属们在选择自己的沉默区间和披露的时候,毫无疑问也预先考虑到了后果——也就是当自己什么都不说的时候,领导的默认选择是什么。
那么是不是下属的能力越高越好呢?接着往下看。
当下属的能力提高的时候,有两个效应,直接效应是,披露的概率变大了,因为能力不够的话,压根就很难获得真实信息,那么这个时候不管真相是不是在披露区间,都是无法披露的。而能力提高意味着获得信息的概率增加,那么当真相在披露区间的时候,就有更大的概率比披露出来,这个显然对领导有利。
而更有意思的,也是更策略性的是间接效应,因为下属能力的增加会影响了领导对该下属的倾向。因为领导知道你的能力提高了,所以你本来有很大的概率是能够知道真相的,而你如果保持沉默,那么领导会认为你有更大的概率是假装不知道,那么领导在做“默认选择”的时候,就会离你的立场更远——也就是说,领导会倾向于选择一个更加对你不利的“默认选择”,来强迫你扩大你的披露区间。
这个时候,如果两个下属的立场都很极端,比如说从 0 到 1 算是立场,那么 0 和 1 都是极端值,而 0.5 附近就是中间和稀泥的。极端对立的两个下属,一个能力高一点,一个能力低一点,是领导最喜欢看到的。因为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保持沉默,领导的选择会更加远离高能力的下属,而偏向于相对低能力的下属,这其实是在激励高能力的人要老实一点,对领导说实话。
这就好比领导对高能力的那个下属说:“你老老实实干活,不管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如果你不说话,我就选择一个对你特别不利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游刃有余,可以充分发挥高能力的下属的优势。
而如果很不巧,是立场比较靠近中间下属是高能力的,那么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了。领导很为难,一方面领导也想激励这个人诚实的披露,但是激励就意味着默认的选择要让自己的默认选择“远离” 高水平的下属的立场来给他激励,但是一个立场本来就在中间的,你怎么让自己的默认选择远离他呢?他是可能已经知道了真实的信息,但是他憋着不说,那么就意味着真实信息可能在两边,而不在中间,问题是领导无法确认信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那么一取左边和右边的期望值,又变得离中间的这个人近了。最极端的情况,如果一个下属的立场在正中间 1/2 的地方,他会无论任何时候都保持沉默,因为当领导没有信息的时候,取期望永远会在正中间,完全契合自己的立场。
所以这个时候领导就变得很纠结,因为领导无法有效的用自己的决定权去激励下属汇报真相,而这个高能力的下属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利用自己的高能力来操纵领导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个高能力的人会非常的倾向于选择沉默,因为他只要沉默,领导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作出远离他立场的选择,从而很可能最终选择一个离自己立场相当近的决定。而这种沉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不好的,因为领导的决定事实上是被下属的立场扭曲了,没有能够针对真相。
君王最喜欢异论相搅,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赵宋的皇帝,这一手玩的大都很溜。在朝堂上保持着立场尖锐对立的两个派别,反而能让君主游刃有余的徘徊在两派之间,了解大多数事情的真相,上面的这个模型也可以说也为“异论相搅”的驭人之术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证明。
Bhattacharya, Sourav, and Arijit Mukherjee. "Strategic Information Revelation When Experts Compete to Influence."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44, no. 3 (2013): 5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