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银行里那些冰冷的规章制度,都是无数血的教训堆砌而成
写在前面:
一切冰冷的规章制度,都是无数血的教训堆砌而成。
看了下大多回答都是柜员在吐槽客户,如何不懂业务如何不配合,当初的刚入行的热情如何被磨灭。
能够支撑你在银行业走下去的绝不是热情,而是不断脚踏实地提升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共勉。
先说自己,初入银行业,入职后一次性通过银行从业 5 科,不算什么成绩。不过自己至少能站在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简单讲讲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轻喷。(另:晒成绩好羞耻.....)
我们看到各种新闻、报纸上说银行如何规定死板,没有人情味的报道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我不能查我爸的余额”、“我不能取我媳妇的钱”、“老人瘫痪在床,儿女取不出老人的定期来当医药费”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其实最后都归结在一个问题上——钱。
没错,客户与银行产生的诸多纠纷都是因为这一个现实的问题。目前一部分人(只是一部分)对银行业的看法依然是“银行=公益机构”,但实际上银行与任何一家商业公司都没有实际上的区别,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为了达成商业目的,就需要各种条款、制度来对当事人进行约束。在商业活动中通常是以合同的形式出现,而在银行业则是“有背书合同的申请表”。客户如果想要办理任何业务,那么必须认可这些所谓的“强制规定”,或者签字,或者盖章,或者按手印。这样看起来似乎客户是弱势的一方,是被强迫的一方,是上当受骗的一方,实则不然。
大家经常出现的问题一般都集中在“不能代办”、“必须原件”两个方面,那么就从这两个方面举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例子,来简单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
案例一:
我行制度要求对公账户开户需携带所有企业证件的正副本,虽然麻烦但确实能发现一些问题。某客户开户时未携带营业执照正本,柜员按制度拒绝办理,客户立即愤怒表示:正副本有何什么区别?你把副本复印的时候把“(副本)”两个字拿白纸盖上不就得了?如下图所示,客户要求把副本盖上,复印后当正本用。(图片取自网络,非我行客户证件)
柜员表示确实无能为力,客户愤愤离去。几分钟后携带“不带副本字样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返回并要求立即办理,否则投诉。殊不知,如上图中所示营业执照右上角的编号(已做遮挡处理)是唯一的,且正本、副本绝对不一致,柜员哭笑不得的说明了情况,客户纠缠一番后离开。(这无良的复印店!)
后经一番周折,终于开户。事后不足 3 月该账户开出数张空头支票,某日忽有大额来账一笔,税务局人员不到几十分钟的时间出现,查询扣划一气呵成结束战斗。虽然这与带不带原件无关,但是一个在银行开户都想要钻空子的企业,你是否愿意和他的法定代表人洽谈商务?
回顾一下如果当时柜员热情服务满足客户要求直接办理,会发生什么结果?
1、监控查证该柜员未审查客户原件、复印件是否一致。计一般差错 1 次。
2、银行使用伪造证件报送待核准账户。人民银行计我行待核准类账户报送差错 1 次,并计入年度考核。
3、人行结果返回后,银行发现柜员未审核出伪造证件并报送待核准账户。计重大差错 1 次。
现在大家觉得“必须带原件”“正副本带齐”这样的规定是否奇怪?
案例二:
和许多银行一样,储蓄遇到想支取亲人遗产的客户是最头疼的。客户极为敏感,稍不留神则立即引爆情绪。
某天一对姐妹表示想来取出父亲的遗产,核对身份证、户口本后确信为父女关系。经查询在我行有一对公账户,其父亲为法定代表人。(注意此处直接查询他人账户信息是违反规定的,但银行为避免争端,一般惯例是仅查询是否有账户,但不告知余额。)我行告知需携带法院判决书或公证书,姐妹两人的身份证,公司印鉴即可支取余额并销户。一切都和和气气,姐妹两人手挽手离开去准备手续。
数日后,妹妹携带所需证件来办理业务,判决书写明将一切遗产交给妹妹。法院印章清晰,经办人签字,骑缝章一应俱全。身份证与公安系统返回结果一致,公司证件齐全,公司印鉴在电子验印、手工折角验印后均核对一致。
正当准备办理时,另一支行的新上岗柜员来询问支取遗产都需要那些手续。经核对那一边竟是姐姐,判决书内容为一切遗产交给姐姐。最后几番核对询问自然发现其中一方是假的,是特技。此处就不说是哪一方了,害怕有人对号入座。假的一方被识破后大闹银行,疯狂的咆哮着:“我的手续齐全为什么不给我办?你们银行一手遮天!比国家法院还大吗?为难老百姓是不是?投诉你们心里就好受了是不是?我马上就找记者曝光你们!你们银行这样办事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我认同这位女士的观点,确实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伪造法院判决书、伪造公章、伪造财务专用章、伪造法人名章、伪造营业执照、伪造税务登记证、伪造组织机构代码证,大家觉得该负这什么责任?
(此处有知友质疑这造假成本也太大了,故事根本不真实啊!关于成本问题请参照各类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的假币。假承兑汇票大家见得更多,打印质量、印鉴甚至比原版更清晰。他们既然愿意承担如此之大的风险,就说明绝对有与之对等或超额的利益获得。)
事后感叹幸亏多嘴问了一句,也幸亏是新柜员业务不熟练,否则我行险些就可以上新闻了。
回顾案例一切都无懈可击。敢问有几个人敢凭肉眼判断出一份判决书真假?1:1 伪造公司印鉴你怎么破?证件齐全又如何?如果你是姐妹中的一人,银行告诉你:你姐姐 / 妹妹把你爹的钱都给取走了,证件齐全。那么你作何感想?如果你是银行负责人,造假的一方先来办理了业务,真实的一方拿着真实的证件,来找你行讨要父亲的遗产时你该如何处理?
现在大家觉得“我不能查我爸的余额”“我不能取我媳妇的钱”这样的规定是否奇怪?
在银行工作了一段时间,见到了很多因为钱产生的纠纷。夫妻离婚偷存折的,姐妹反目争财产的,爹因为几万元不认儿子的,妈要查儿媳妇理财的,朋友合伙开公司卷钱跑路的。不管是客户间的纠纷,还是客户与银行间的纠纷,许多由钱而起的纠纷,最终也大多是用钱来解决。
这些纷繁复杂,奇怪又奇葩的规章制度绝不是为了为难我们,折腾我们,让我们办不成业务。而是为了当有人想坑害我们,利用我们,欺骗我们的时候,做我们财产最后的防线!
感谢知友 @姜咸鱼 的回复:我觉得两个例子都不能说明为什么银行需要制定这么复杂的制度。这两个例子反而让我觉得制定了这么复杂的制度不但没有防范住这些风险,还影响了正常客户的体验。
假设略显偏激的做一下情景再现,大家权当娱乐一下。
一位女士人来询问父亲公司的余额。
柜员告知:您的对公账户余额为 X 元。
女士:哦,这是我和我爸的身份证和户口本,还有公司印鉴,你看这是我公司的授权书有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字,我是代办人,我要取现金支票。
柜员:好的女士,需要与法定代表人电话确认。(电话确认后...)久等了女士,立即为您办理,这是您的钱款,请清点,请核对,请签名,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再见!
翌日,另一位"和昨天的女士长的有点像的女士"携带父亲遗嘱及法院判决书表示,对公账户内余额为其所属。
银行在这些“证据”面前,必须认同“先来的女士”是合规合法的,因为证件齐全,因为印鉴相符,因为法人授权。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无法对法定代表人是否死亡这一事实作出判定,有人疑问不是可以打法定代表人的电话进行确认吗?但是如何确定法定代表人的手机现在在谁手中?又如何确定接电话的究竟是谁呢?
那么为了防范这种可能,为了保护“后来的女士”,银行甚至国家都可以出台一项规定:“对公账户取款应由经办员、复核员双人携带工作证,调查法定代表人是否健在并且拍照确认,以备稽核部门存查。”幼稚的我想这一定是最保险,最安全的了!结果呢,法定代表人还有一个兄弟,长的一模一样啊!他和先来的这位女士竟然有一腿,串通卷走公司的钱。哦天啊!新规定又要出台了!
每个人对“复杂的制度”这一概念的衡量是不一致的,有人觉得哎呀还得签个字好麻烦,有人认为我本人在这呢要我身份证干什么用。事实上这些都是无数的案例与教训,无数的金融、法律、经济等等专业中的顶尖学者,凝聚几代人心血后所找到的:方便快捷与审慎合规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感谢知友 @吴攸然站在大众客户角度上的质疑:如果那么办则你违规计分,那关客户什么事?
在此冒昧的理解,展开为以下类似的常见矛盾:
你柜员的原因忘了找我签名,你扣钱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们都没审出来我支票填错了,现在货款没收到违约,我要告你们!
是你们银行当初非要贷给我这笔钱的,现在钱没了怪我咯~
许多偏激的人(也包括我)也许会以“你自己把卡弄丢了,跟银行有什么关系?”、“你自己密码忘了,关银行什么事?”、“你自己在不明 pos 机上被人盗刷,钱丢了跟银行有什么关系”类似的形式,以问题来回答问题,最后陷入“道理我都懂,可是为什么鸽子这么大”的循环中。但这样反而激起更大的矛盾,而且也就失去了问题的意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也可以各种法律条例、规章制度翻出来做科普。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画图表的给大家来一场“金融知识进万家”。20XX 年因为发生了什么案子所以以后要这样如何如何;某某柜员当年因为什么疏忽酿下大祸导致了怎样怎样;这个规定来自于《XX 法》第 N 章 M 节 A 条。即便我在这里发表浅显易懂的万字论文,下次再办理业务的时候我们也还是需要“本人携带身份证办理”,也依然要抱怨一句“一点也不人性化!”。我们所质疑的并不是这些规定,也不是要探究背后的原因。而是在恼怒这些规定给我们带来的不便、耽误的时间、多费的口舌。
重申:这些纷繁复杂,奇怪又奇葩的规章制度绝不是为了为难我们,折腾我们,让我们办不成业务。而是为了当有人想坑害我们,利用我们,欺骗我们的时候,做我们财产最后的防线!
最后再次重申: 一切冰冷的规章制度,都是无数血的教训堆砌而成。
请勿转载。
(请勿转载并非是不友好不开放,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内容出现在“银行人看完都哭了”“听听银行员工的心声”类似这种银行员工互舔伤口的廉价微信公众号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