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一半的广告费还是白花了,互联网也改变不了这局面
这句话是 John Wanamaker 说的,原话是:
Half the money I spend on advertising is wasted; the trouble is I don't know which half.
互联网兴起以后,有可能准确的评估“哪一半”被浪费了吗?
这取决于是什么广告,是什么产品的广告,以及广告的目的是什么等很多因素。
是什么广告很重要,因为传统电视媒体、户外(地铁、公交站等)和楼宇这些类型广告的效果显然是无法被准确测量的。一般来说越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广告,越容易测量。
是什么产品的广告很重要,是因为测量投了一波广告增加了多少用户,和投了一波广告,多卖了多少瓶洗发水是不一样的难度。因为洗发水的广告看完可能去网上买了,也可能去乡下小店买了,很多数据无法追溯。
广告的目的更是尤其重要,是因为不是所有广告的目的都是短期销售额,广告投放的 KPI 还可以是消费者的知晓度,品牌资产里某一个属性提高的程度等等。即便是以销售额为目标,今天看了广告,也有可能在 10 天后买对吧?同样的,你又怎么知道 10 天后买是因为 10 天前在某地看了这个广告?
归根到底,要真正评估“哪一半”被浪费了,难点在于要建立一种“因果关系”(Casuality),这在严格的学术实验中,都是很难的,因为这要排除所有其他可能的因,也要确定这是唯一的果。你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证明某两件事存在相关性,但要证明这两件事是因果关系是非常难的。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接受一定程度的近似做到估计“哪一半”被浪费了呢?这个还是有可能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电商的直通车或钻展(就是电商网站里的广告露出),这些广告一般都以达成销售为目的,促成销售的产品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只在这个电商网站上,所以可以算出很精确的点击率、转化率、购买率和 ROI 等数据。这些广告可以动态优化,调整投放策略,所以可以认为做到了准确评估哪些被浪费了。
总结一下,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的话,更容易测量广告效果:
1. 广告的 KPI 是短期可测量的指标(如 7 天内销售额、当天用户注册数)
2. KPI 的测量有唯一性或容易辨别(如确定消费者看过广告后一定会在电商平台成交)
3. 产品容易产生即时消费(比如汽车广告的效果就很难测量,因为消费者看了广告后可能研究半年才买)
当然还有一些要素就不一一例举了。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互联网兴起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最后,延伸一下这个问题。其实 John Wanamaker 这句话的出发点是每一笔广告都要产生其应有的效果(如销售额),但事实上不要太天真。因为不是所有的广告都是“主动型”的广告,现实商业世界里大量广告都是“防御性”的,或“博弈性”的。
设想在一个新的市场上,只有你一个玩家,那么你做广告在想的是我花的每一分钱都物超所值,起码要赚一分钱回来,不然就亏了或浪费了。这是 John Wanamaker 的出发点。
但现实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市场上都不只你一个玩家,大家都狠命打广告。你怎么办?这就成了一个博弈问题,很多时候主动权不在于你。比如刚过去的 6.18,京东和阿里起码都投了数亿的广告,那么问题来了,今天即便告诉京东有哪一半是亏的,京东能不打吗?
最后,你觉得浪费的只有一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