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有些理论,可能真的没有「实证研究」……
为什么人们对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会那么推崇,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没有实证研究基础,这类没有实证研究基础的理论假设对现代心理学而言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我想题主的问题包含了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是没有实证研究的心理学理论,第二就是为什么人本主义马斯洛理论,作为没有实证的理论这么受推崇。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没有实证研究的心理学理论有什么价值。心理学是一个所包含非常广泛的名词,在其下属内也包含很多心理学领域。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因此要谈没有研究基础的“心理学理论”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话题。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从临床心理这个角度来回答一下在我这个领域中,没有实证研究的心理学理论有什么价值。当然,事实上临床心理,尤其是心理治疗理论也是最多的没有实证研究的心理学理论的领域。
首先给个肯定的回答,那就是没有实证研究的心理学理论对于心理治疗这个领域来说并不是一文不值,相反它蕴藏着巨大的意义。要想理解这个意义,就必须要回到心理治疗的发展过程中去看看。
现代心理治疗的起源在西方。尽管我国在心理治疗上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项科学最终还是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关于我国心理治疗学的发展情况,在此暂不讨论,只重点谈谈西方:西方心理治疗起源于对精神问题引发的异常行为的关注,这也是人们对于心理问题最容易觉察到的部分。所谓的异常行为,主要指多数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以一个例子来描述:突然间有一天,大家发现曾经村口彬彬有礼的二狗蛋,开始莫名其妙地拿着菜刀对每一个路过的人大喊大叫,并威胁要杀死对方。人们想破了头也不能理解二狗蛋到底是怎么了,于是他们很自然的走向了一个结论,二狗蛋疯了。
二狗蛋虽然疯了,但是曾经的二狗蛋是一个优秀青年,他给马寡妇挑过水,帮二丫头喂过猪。如果让二狗蛋这么疯下去的话,还是真是让人难以接受。于是大家开始尝试解决“二狗蛋疯了”这个问题。最开始出现的自然就是宗教人士,因为宗教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一直承担着“解释人类无法理解的现象”这一伟大的职责。二狗蛋的异常行为就被认为是恶魔附身的结果,人们开始尝试用言语劝诱结合物理教育(请自行了解相关文字影音材料)的驱魔术来治疗二狗蛋。
驱魔术在一定意义上和一些范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确实解决了一些二狗蛋们的特异行为。于是开始有人研究到底驱魔术到底是如何对于二狗蛋们的特异行为产生效果的。这其中有一个叫做弗朗兹·安东·麦斯麦尔(Franz Anton Mesmer, 1734-1815)的维也纳医生最为成功,他使用宇宙磁说结合个人兴趣所在的占星术,来解释驱魔术的工作原理,并推导出一套铁通 + 磁铁 + 莫名其妙的若干其他工具 + 嘴炮的治疗模式。然而悲催的麦斯麦尔,并没有能将自己的理论升华为言语暗示结合仪式性行为的治疗方法,而是错误地得出了人体内磁场分布不均的结论。因此遗憾的错失了“催眠治疗之父”这个称号,而在一个江湖骗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过,麦斯麦尔开启了一扇使用催眠手法治疗精神问题的大门。在他之后,催眠治疗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人们开始尝试将治疗过程方法化、程式化,以便于普及和推广。催眠的自我暗示、记忆回溯等方式确实对很多人有着很显著的帮助作用。但这种早期的催眠治疗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并不普适。这其中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觉得催眠对他没效,同时也学不会催眠的人,他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于本能的探索欲(学不会催眠带来的挫折),弗洛伊德开始尝试去探寻在催眠治疗可以帮助人解决精神痛苦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于是精神分析诞生了。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并不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基于临床实践的规律总结。弗洛伊德在和病人的互动中发现,许多病症背后,都隐藏着病人内心的激烈冲突,冲突的双方一方是社会规范代表的超我,而另一方面则是内心愿望驱使的本我。而病症则是负责协调这个冲突的自我所做的无奈妥协。于是弗洛伊德开始尝试通过他的实践,归纳总结他接待病人所遇到的内心冲突之间的共性规律。于是弗洛伊德总结提出了精神分析最早的驱力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严格意义上说,这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被实证的理论。
回顾到这,不难看出,无论是驱魔术、麦斯麦尔、催眠治疗、亦或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如何去理解“为什么人会出现异常行为”这一命题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推理。从心理疾病是魔鬼附身,到磁场影响,再到最后的心理冲突导致。这些理论都以“实践——归纳总结——提出假设——实践检验——修改总结——继续提出假设”的方式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可以说这些没有研究证明的理论,推动者人们对于心理疾病成因的不断了解和探索。也正是由于这些,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继者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总结着他们关于人类内心冲突的探索和理解,逐渐发展出了自我心理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自体理论等一大批理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百分百断言,精神疾病产生的原因。但是通过这些理论,我们不断地描述出了一个关于心理疾病,心理痛苦的大概轮廓,并为我们去改善这些疾病、痛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正如你可以不用知道从分子结构层面,盐是怎么和菜品是怎么混合到一起的,而同时从化学层面又是什么真正决定了菜的口感。但你能通过你老妈的教导(没有实证的理论)大概明白、理解,做菜要怎么弄才能好吃,并且上手练出一手好菜。
但这里要澄清一点,并不是所有没有实证研究的想法经验,都可以被叫做理论。我所指的理论,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出,而后被不断寻求实证的。脱离实践和不寻求证实的不叫做理论,我想应该从科学意义上讲,叫做瞎猜吧。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马斯洛,亦或者近一些国内的朱建军老师,他们所提出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的,并不是完全凭空创造。
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如此受推崇。依然是首先给个直接的答案,人本主义心理学受推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其理论架构,以及其研究所得的发现,另一方面则是其所倡导精神,以及在心理学发展,尤其是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所产生的贡献。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第二方面的原因会比第一方面更加重要些。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还得接着回到心理治疗领域发展过程中去。
在精神分析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家都是基于弗洛伊德个人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理论进行实践。因此不得不说,在实践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好比一个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撞大运通关游戏的玩家根据自身回忆录写了一份攻略,而你用根据这份攻略去打副本,被灭个稀里哗啦几乎是必然的结果。当人越是害怕的时候,越倾向于选择保守的做法,哪怕那个方法可能是错误的。早期的精神分析师,谨遵弗洛伊德的个人风格,以非常节制情感,始终保持中立,甚至有人会以略带批判审视性的方式去面对来访者,用自己半灵不灵的攻略去尝试攻克病人内心的禁锢。这些先驱者们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让人钦佩,但一项尚在发展中的、不成熟完善的理论也会造成很多错误。
于是很自然的,有些人开始对当时精神分析的实践者们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实在是和“带数字的科学”相距甚远,潜意识也并没有他们所强调的那样重要。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客观实验、具体训练操作的,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这些更为具体的存在,而非一味的探索意识。于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了。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众多心理学家开始尝试通过对行为表现的研究,解决人们内心的痛苦。从历史意义上说,行为主义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当时部分治疗师过分强调潜意识,而忽略来访者真实问题的倾向。如果沿用上面打副本的比喻的话,行为主义真切的解决了“你老跟我说这个副本打的时候要注意伤害输出平稳,不要急躁之类的,但是我到底该按哪个出技能啊”的巨大难题。但不得不说,行为主义治疗一方面为如何去理解二狗蛋发疯了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另一方面由于过于渴望摆脱精神分析思潮的影响,而对精神分析法进行绝对排斥,导致了两个流派之间的论战,使得心理学发展进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就是北方的厨子认为豆腐脑必须是咸的,而南方的厨子则认为豆腐脑必须是甜的。两个厨子各持己见,不断争斗到底是甜的还是咸的能给人带来幸福快乐。时间久了后,吃豆腐脑的人就急眼了“我乐意吃咸的吃咸的,乐意吃甜的吃甜的,你们这样的争斗真的有顾及我的感受吗?”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诞生的。他们认为南方的厨子(行为主义)过于忽略人的内在活动,而丧失了对人本身的热情,而北方的厨子(精神分析)则将对人内心的探索过于局限于”二狗蛋的疯癫”,也就是病理性的思维,只关注人内心病理的部分,而忽视了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求。他们尝试将南北方厨子的注意力从甜咸之争上重新拉回到具体的每一个独特的、存在于当下的食客身上,来关注他们的感受、故事和内心需求。这种尝试和理念对于当时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心理治疗理念的发展格局。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厨子都开始恍然大悟“哦对,我们真的是太关注甜咸的问题,而忽略了食客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很多调整。比如说精神分析开始逐渐发展出除了驱力理论外的更多流派,行为主义也开始在华大师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行为主义等一系列的新理论。此外由于人本主义的推动,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开始被更多地重视起来。艺术治疗等一大批心理治疗形式也开始走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虽然这一点在已经处于无论是哪个流派的治疗师,来访者的感受和体验都是治疗过程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的今时今日来看有些稀松平常。但是对那个年代的探索者们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带来的推动作用,和所倡导的理念确实异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并不简单的是一个“需要层次理论”,而更加是一个对心理学发展、心理治疗发展极具意义的思考方式。事实上如今大部分心理治疗理念,都以人本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这一点出发,不难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之大,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如此的备受尊崇。
借题发挥扯几个方法论的关键词:
Positive 的反义词 Normative
题主提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许更好的定语是(经济学中) Positive 的反义词 Normative 。(经济学文献翻译为「规范」,鉴于「实证 / 规范」两个词的翻译都有可商榷之处,不妨仍用英文原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主张是人需要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需要结构定义了更理想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鼓吹自我实现,存在主义心理学鼓吹自我超越。这两处的「自我不是工作记忆时间尺度上的「意识自我」,而是人生时间尺度上的「意义自我」。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同样可以针对人生时间尺度上的意义自我,在 Normative 工作的基础上提出 Positive 的命题,比如 Cloninger (2004) 的 240 题七维度量表中的第七维度测的就是自我超越,衡量被试超越个体存在的更高精神追求倾向。
探索型研究与验证型研究
Positive 的研究工作在最初步的阶段,可以只是从少数孤立的实证个案深入解剖提出若干有待验证的命题、概念、框架。比如,Piaget 的认知发展理论,样本量等于 3。Freud 的研究工作有 Normative 的成份,更多还是「探索型的 Positive」研究。只不过 Freud 的探索型命题多数没有获得验证,其中一些技术上还不具有可证伪性,另一些具有可证伪性的基本命题与验证型的实证结果直接冲突,整体上被证伪推翻。
探索型研究的价值取决于是否引发后续的验证工作。Freud 的工作有很大的(负面的、学术史的)价值,因为引发了足够多的后续验证工作。多数心理学研究生设计量表的探索型工作就只有可忽略的价值,因为通常不会有后续的追加验证工作。所以,探索型工作最适合学派宗师学霸学阀;初学者通常建议从事验证型研究,使用已被广泛应用的测量工具,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讲究与已有实证工作的可比对性。
(伪)心理学的文艺价值
科学求真,文艺追求感动。Freud 的工作在文艺界的影响比科学界更为深远。文艺作品中的个体心理通常不是科学研究中的个体心理。最有杀伤力的文学艺术形象都不可能是纯写实的。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文艺心理学,一种是追求感动的角色心理设计,另一种是文艺创作、欣赏的心理过程实证研究。通常所谓的文艺心理学是前者。举个具体的例子,我最喜欢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描述了两种恋情类型,一种类型爱对方的现在以致于更爱对方的过去,幻想加入到对方成长的历史;另一种类型爱对方的现在所以可以不计较对方的过去。(文学)史上首次描述这两种感情类型的作者,他做的工作是文学创作,而不是探索型研究。他的诉求是打动读者。事实上,以实证研究的视角去界定、测评具体个案的情感类型,更多写实的成份加入,反而会损害作品触动观众的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Cloninger, C. R. (1994). 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 (TCI): A guide to its development and use. St. Louis, MO: Center for Psychobiology of Personality, Washing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