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我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男人或女人
你走进实验室里,和一个异性一起戴上特制的头盔。在实验指导人员的指示下,你们缓缓抬起双手摇晃,然后开始接触身体的每个部分,手指、小臂、大臂……你低下头,惊讶地发现看到的竟然是另一种性别的身体。如果你是女性,你可能看见自己平坦的胸膛上布满茂密的毛发。而如果你是男性,你会发现自己的腰肢和臀部有着动人的曲线。
当然,这一切都是虚拟的,它只是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一对异性好友正在参与 BeAnotherLab 的 VR 性别交换试验
长期探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实验室 BeAnotherLab 正在尝试一个有趣而大胆的实验。他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 一台“转换身体的机器”(The Machine to Be Another)。他们让一个男人和女人同时进入实验室,穿戴上虚拟现实头盔和头戴式摄像机。摄像机就像一双眼睛,将一方所拍摄到的画面,透过头盔投射到对方的眼前。通过这台虚拟现实装置,参与实验的两个异性将互换视角。男性参与者低头,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女性,反之亦然。
设计这个实验的研究者们真是一群有趣的人,而且他们的共情能力一定很强。因为他们没有被我们生下来就确定了的生理性别束缚住。他们会试着去猜想,跟我拥有不同性别的人,会用怎样的视角在经历生活?
你呢?有没有曾经想过,如果我生下来变成另外一种性别的话,看到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吗?
是不是我们其实都戴着一副“男性/女性”眼镜,才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很多固有看法?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副眼镜摘下来,会不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你是不是也以为,只有男女两种性别?–
“性别总是被认为是一个事实, 不可改变, 但是我们知道事实上性别是更加不定的, 复杂的,并且神秘的。”美国内衣模特 Geena Rocero 在 TED 上,对着台下数百人说。
她披散着一头美丽的黑色长卷发,蓝色的紧身礼服裙将女性身体衬托的玲珑有致。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她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性。但在 Rocero 出生时,周围的人根据她生殖器的外观,将她鉴定为男性。
她却并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5 岁的时候,小 Rocero 将一件短袖衫套在头上,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妈妈问她:“你为什么总是把短袖衫套在头上?”小 Rocero 回答:“这是我的长头发,妈妈。”从她还是一个小孩子起,她就清楚地知道如何自我识别。
Geena Rocero 在 TED 上讲述自己的跨性别故事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周围的人反复告知,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男人和女人。而且我们只能属于一种,要不是男人,要不是女人。我们是男人,我们应该喜欢女人,反之亦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是不正常的。
事实真是如此吗?有着美国“性革命之父”之称的金赛教授(Alfred C.Kinsey)从 1940 年代开始,对美国近 20000 名参与者进行面对面调查访谈,详细揭示了美国社会中人们性行为的实际情况。“金赛性学报告”中指出,有 50%以上的男性和 30%以上的女性在一生中曾经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而其中大部分人并不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称自己仍然更受到异性的吸引。这个调查结果,不只挑战了“男/女”的分类方法,甚至挑战了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二元区分。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性别”这件事情,可能比我们过去以为的要复杂和模糊的多。“酷儿理论”随之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众多的支撑。“酷儿理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二元性别分类发出了挑战。这个理论最核心的主张是:人的性别不是只有“男/女”两个极端,而是一条连续的光谱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位于这条性别光谱带上的任何位置。
– 性别是流动的,就像光谱一样?–
传统的性和性别观念认为,我们的性别基础在于身体(body)、性别(gender)和性欲(sexuality)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身体决定性别,而我们的性别又决定了我们的性欲——受到哪种性别的人的吸引。
但酷儿理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美国酷儿理论学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就指出,根本不存在"恰当的"或"正确的"社会性别,即适合于某一身体(生理性别)的社会性别,也根本不存在什么生理性别的文化属性。她认为,与其说有一种恰当的社会性别形式,不如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的幻觉"(illustonsofcontinuity)。人们的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的行为都不是来自某种固定时身份,而是像演员一样,是一种不断变换的表演。
酷儿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某一时刻同性之间的性行为,或另一时刻异性之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绝对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再告诉你一个有趣的事情吧。Facebook 某种程度上也是“酷儿理论”的支持者。这个著名的全球社交网站在 2014 年更新了页面的“性别”选项,从“男/女”两种选项拓展到了 56 种性别。56 种性别选项中包括顺性,变性,流性,泛性,两魂人……看起来真是有点魔幻超现实主义呀,不是吗?
软件工程师 Brielle Harrison 是 Facebook 公司中推进 56 种性别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她也在经历着性别转化——由男性转化为女性。在一个星期四,她监测这一工具的 bug 时,她把自己的 Facebook 账号的性别选项从“女性”改为了“跨性女”。“这一改变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没什么影响,但是对少数人来说太重要了,这件事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Harrison 说。
目前,不少人已经幽默地将自己为"弯曲的直线”(straight with a twist)。在英文的流行文化里,“straight”是对异性恋和正常人的通俗叫法。不过,这个名词已经扩散到了全球各地。我们不也经常在聊天时脱口而出,嘿,他是直的(yixinglian)还是弯的(tongxinglian)?如果有个人告诉你,他是"弯曲的直线”,那他该归入哪一类呢?
Come on, 是时候打破僵化的性别框架了。"弯曲的直线"这种说法,让我们看到各类性别分界线正在变得模糊的新趋势。我们有的是弯曲的直线,搞同性恋的异性恋,具有女性气质的男人,具有男性气质的女人……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 我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男人/女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到一个有趣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都开始淡化性别的影响。我们不再用性别为人们打上标签,而是转而关注每个人的个人特质。
有一部分人们开始称自己是“智性恋”(Sapiosexual)。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我的反应也是,这是个什么鬼?后来发现,这个词语还是蛮有意思的。它打破了以往我们对于性吸引力的固定思路。对于我来说,你的性感魅力并不来自你的身体,而来自你的大脑。
Sapiosexual 由 sapio+sexual 两个词根组合而成。Sapio 来源于拉丁词 sapien(意为“智慧”),sapiosexual 暗示的含义是“智慧即性感”。“智性恋”早在 2004 年就已经出现在了英文世界的网络上。但真正让“智性恋”爆红的,是美国最大的在线交友网站 OkCupid。OkCupid 在 2014 年年末新增了一系列关于性取向的定义标签,而其中之一便是 sapiosexual。如今,“智性恋”已经成为了 OkCupid 上最流行的标签之一。
怎么样判断你是不是“智性恋”呢?如果别人的外表对你起不了多大的吸引力。而一旦你发现一个人非常聪明,有独特的才华,或者在一些事情上很有品味,你就控制不住地被这个人深深吸引。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智性恋”者。
虽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而言,“智性恋”本身不在性别框架之内。但这个词语在全球范围的大面积流行,无疑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去性别化”趋势。我并不在乎你是什么性别的人,更在乎你是谁。就算在最强调性别差异的择偶交往中,也是如此。
时尚界和设计界也开始加入了这股“去性别化”的风潮中。譬如美国惠特尼美术馆。
美国惠特尼美术馆在搬到曼哈顿下城的新址之前,主持了一场大讨论。他们想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将博物馆变成一个既安全又热情的地方?在各种议题中,有一条议题被大家排在了很靠前的位置——为所有不同性别的人提供卫生间,不只是男性/女性。
“我们清楚地听到性别认同的参与者说,这是他们真正有需求的东西。我们没有扭捏,而是决定直面此事。”美术馆社区项目的主管 Danielle Linzer 说。惠特尼美术馆在搬迁后的新馆建起了一系列卫生间,标识上写的是“All Gender Restroom”(无性别卫生间)。
美国一家无性别卫生间外悬挂着的指示牌
当我们谈论“去性别化”的时候,我们是在追求什么呢?我们并不是不承认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与其说“去性别化”打破的是性别之间的界限,倒不如说我们是在撕去因为性别而给我们贴上的各种标签。通过“去性别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承认尊重每个人的能力、性格与爱好,把每个人当成是一个特定的人,而非特定的男人 / 女人去看待的社会。
– 我们对性别还有哪些偏见?–
简单心理的小伙伴“青年志”最近发布了《2016 年中国年轻人性别气质趋势报告》。他们探索了开放社群的研究方法,以 OpenYouthology 的青年社群为调研人群,对年轻人的性别气质多元进行了调研。报告中指出了我们对性别的几个偏见,挺有意思的。
1. 二元刻板:男孩 / 女孩就得是一个样
二元刻板,指的是对男性与女性的期待完全遵照传统的性别文化,男性就应该符合以事业为重、坚强刚毅等气质,女性则应该温柔细心、顾家、对性被动等。
在个性与外表上,男性形象被约束在商务精英、居家暖男或运动型男三种类型上,女性则多为清纯可爱或性感诱人的人设。在生活方式与文化消费上,男性的兴趣集中在运动 / 游戏 / 科幻,女性则是购物狂或煲剧达人。在社会关系与角色上,女性总是被动依附被观看的一方,男性则多是主动主导的一方。
2. 固化不流动:女神经在哪儿都是女神经
固化不流动,指的是传统文化内容里,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性别气质是固定不变、不随着场合变化而变化的。一旦被贴上了某类性别气质的标签,这张标签就会伴随着你到任何场合。
男性在任何场合都应该符合有控制力与领导力、自信大气的气质,女性在任何场合都应该符合温柔、细致、关注生活等“女人”气质。
如果你有任何超越传统两性气质的特点就会成 为你撕之不去的标签 :女汉子、圣母婊、直男癌、娘炮、耙耳朵……
3. 过度性别化:女孩喝个饮料也该是粉色
过度性别化,指的是一切物品都按照刻板的性别气质印象,被打上性别的标签。比如女性喝的饮料一定是粉色甜味,男性护理品一定清爽强劲、黑色包装。
二元性别被商业不断强化,认为年轻人会为这样的性别认同买单。“预设男士都爱清凉感,八十种问题都只有’清爽强劲’一个对策,清凉到脸疼.....” “卖衣服都流行不分男女了,卖水为什么要分男女?”
还记得开头那个美丽的模特 Rocero 的故事吗?
为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Rocero17 岁时移居到旧金山接受变性手术,之后前往纽约加入模特行业。她的纤秀身材使她获得不少内衣公司垂青,在随后的 10 年时间里成为了纽约时尚圈的知名模特。但 Rocero 一直未曾透露变性的秘密,就连其所属的模特公司都不知道。
在纽约的近 10 年时间里,Rocero 每天都担心会被戳穿身份,担心大家认为她存心欺骗,以致失去客户,毁了自己的事业。直到她 2013 年在墨西哥庆祝生日时,向男友表示决定公开自己是变性人的秘密,并决定向大家分享自己变成女性的全部过程。
Rocero 隐藏了 30 年,最终鼓起勇气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故事。“ 因为我的成功,我从前没有勇气去分享我的故事。不是因为我认为自己性别取向是错的, 而是因为畏惧世界会如何对待我们这些打破常规的人。”
所幸,世界没有像她担心的那样。
是时候收起我们的性别偏见了。这个世界从来不应该简单地将我们贴上“男/女”的标签,你可以位于性别光谱带上的任何一点。我并不在乎你是什么性别的人,更在乎你是谁。
关于性别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给我们呀~
“ It is fatal to be a man or woman pure and simple; one must be woman-manly or man-womanly. … Some marriage of opposites has to be consummated.” ― Virginia Woolf
—— 微博@简单心理 J 室长
文|西瓜王 简单心理内容实验室
编辑|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里里(Janelee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