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提醒:文中大量英文词汇)
国内的流行语 / 成句 / 模板,国外的 catchphrase / snowclone,或者我们习惯所称的 meme 类的东西,其实传播起来都有几个固定的因素。之前回答的知友们每个人都说了一点,但是都不全面,我以我的知识尽量补全成普适性比较强的理论吧。
其一,一句话要成为流行语的话,必须要有一个具有深厚传播影响力的背景。不管是影视作品(“我了个去这货不是叶子”)、书籍(“45 度角明媚忧伤仰望天空”)、游戏(“我以前和你一样也是个冒险家,直到我的膝盖中了一箭”)、广告(“现已加入肯德基豪华午餐”)、公众人物的言论(“且行且珍惜”)、网络传播(“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首先必须置于一个流行空间里,否则是无法被“传播开”的。同样是起源于网络的流行词汇,“屌丝”就比“狗”(S1 计量单位,指两万元)流行多了,也是因为百度贴吧的流量远大于 S1。(倒是“鹅”这个单位在微博发扬光大了很多……我很欣慰(啥))
其二,单纯的传播影响力并不能让任何一句话都扩散开;流行语自身必须要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和带入感,无论在什么语境什么话题下都可以无缝接入。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流行很快的句子是万用的,比如说什么都可以加上“不作死就不会死,你为什么就不明白”,提什么问题都可以在后面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它的含义和情绪表达都是模糊的,所以可以被当成万金油一样用,在初期流行的基础上,用的人多了,就出现了二级扩散。很多动漫里的成句最早是在爱好者圈子里传开的,再扩散到大众里,就是二级扩散的现象。
其三,就特定快速传播开的单词类流行语来说,它具有普适的高度浓缩综合的概念,其实和第二点一样,也都是放哪里都可以用。帝吧传出来的“屌丝”、大概是起源于豆瓣的“绿茶婊”,都符合这一类特点:你很难概括出一个典型的“屌丝”或者“绿茶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给了实际使用中相当大的操作空间:自嘲可以用,骂人可以用,看谁不顺眼都能用。这点其实可以参照维特根斯坦后期在《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里面谈到的 family resemblance。
至于所谓“短小”、“韵律感强”,虽说可以作为辅助因素,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并不都是如此,比如有一句“我们的同志遍布五湖四海,甚至打入了某些组织的内部”,这句话并不算短小(韵律感还可以),但是也流传得很广泛;至于既不短小也没啥韵律感还特别流传开的,也有一句,不过谁看了都觉得难受吧——“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5 月 6 号的分割线——
大概是因为某位有名的知友回答了这个问题,于是这个答案也连带着有人来关注了。感谢各位的认同和厚爱。
评论里有知友指出说“短小”这个特点非常重要;我对此的回答是:的确很重要,但是并没有前面三点那么重要,我上面列出的三项是决定一句话 / 一个词能不能成为 catchphrase / buzzword 的决定性要素,而“短小”和“韵律感强”并不能算是决定因素,甚至可以说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不充分的原因是,并非所有“短小、韵律感强”的话都能成为流行语——我微信签名只有六个字,“创世神在西城”,够短够精简够有韵味吧?谷歌上搜这句话,真正用的就我一个人。“短小”的影响和其他三条的力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必要的原因是,并非所有流行语都足够短小、韵律感强,虽然大多数是这样。“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也罢,“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也罢(好吧这两句更接近于 quote 而不是 catchphrase),琼瑶奶奶的台词也罢,并不是“短”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有比单纯的“短小精悍”更大的决定因素。如果有人看了 snowclone 的解释,会发现 snowclone 的基准句可以非常长,比如说 Pullum 认定的 snowclone 的代表句:“If Eskimos have N words for snow, X surely have Y words for Z”,或者 David Crystal 从《银河系漫游指南》里拎出来的那句“to boldly split infinitives that no man had split before”(后来在 ST、Futurama 里都能见到它的影子),都不能算是典型的短句。长句、段落都有成为流行句的可能;尽管由于人类的记忆限度可能会在传播中逐渐将它们分拆、压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无法成为流行句,也并不意味着流行语传播的规则里就要把“短”列入进去。
以及,就某些知友的回答,我想说一点:在语言学、认知科学、文化传播等方面,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不是单纯地给它扣上一个帽子就可以解决的。“李杜诗篇万口传”,拿拜伦雪莱的诗泡妹子,也可以算是历史上流行语存在的例子;只是目前我们有了更多的媒体传播形式,能传播开的内容也是雅俗均有。题主问的是现象之后的规则,我想回答的也是个例之后的普遍规律,这其实和华东师大那篇研究“呵呵”在聊天中的作用的硕士论文是差不多的。当然觉得那篇论文没意义的人也大可以觉得研究流行语是低俗媚俗庸俗的,这不奇怪。
再以及,就另一条答案里所提到的有关这个系统的问题,我的想法是,“说得好,但是这毫无意义”(我是有多么喜欢伊利丹,不,我没玩过 WOW)。和自然科学不太一样,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是从既成现象出发而最后归结于既成现象的,也就是说,我们很难拿这个理论来预测什么。不管是 Dawkins 初始的迷因理论,还是 Sperber 的 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甚至是提出“回声用法”的关联理论,都是非常形而上的,用来“解释既成现象”的;它们很难用来预测一个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你给我一百个脱离语境的句子,我很难告诉你具体哪一个会火而哪一个不会,你列出当前世界的一百个文化现象,我也很难告诉你一百年后具体哪个还存在(说真的,连 Dawkins 或者 Sperber 都做不到),这就像是你发条私信给我让我猜你现在心里想的什么,差不多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但是你给我一百个火了的句子,我可以告诉你推动它们火起来的共同的力量,告诉你在其他变量等同的情况下操纵哪几个变量更容易让一句话火起来。你觉得失望了吗?这是语用学乃至语言学当前研究的现实状况,基于已有的材料推测背后的框架,一步步逼近人类脑内的思维结构;如果说像那位答主期望的那样,我们能在语言学做出“天气预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差不多和牛顿力学在物理学的位置相似,也就是说,早着呢。
最后无耻地推一下自己一篇有关于这个话题的博文,英语的,是为系里的博客写的——http://www.icge.co.uk/languagesciencesblog/?p=59。
——我是理论推导分割线——
流行语的使用,在语用学上是“回声用法”(echoic use)的一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种用法其实是说话者对之前已有的话的“回响”。回声用法的最大特点是,一句话不再表达其本身的含义,而是表达说话者对这句话的态度、反应。如果我骂我同学说“不作死就不会死,你为什么就不明白”,我的意思不仅仅是要表达“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一个事实,同时也是给她看,“你看,大家都这么说,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对,你为啥就不懂”。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大量地使用回声用法呢?说得形象一点,这是病,还没的治。没错,所谓文化因素的传播,其实类似于流行病的扩散(参见 Dan Sperber, 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人类的认知结构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很容易被公众扩散中的流行表达式(public representation)传染,然后大批量地使用流行因素来构建与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按照 Pullum (2003) 的一个说法,人类就是懒,在表达式上有现成的就直接依赖,不予创新。顺带一提,他总结出了流行语中重要的 snowclone 现象,就是我们平时用的模板类流行语,“单反穷三代、苹果毁一生”“红石穷三代,建筑毁一生”“wow 穷三代,dota 毁一生”“语义穷三代,语哲毁一生”(等等我怎么把自己专业黑进去了)这样的。
既然人类认知结构有这样的特点,那么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反推出流行语所需要的种种特点。首先,人类不是很容易被流行的东西“感染”吗?那么我们就要让这个东西特别流行。如何让它变得流行呢?你我说的话是很难流行起来的,一定要从有影响力的源头来,不管这个影响力是什么。政治语录(国内就不说了,国外这几年典型的就是奥巴马的“Yes we can”)、明星红人语录(短到阿娇的“很傻很天真”,长到留几手的打分模板,不管红人是靠自己的努力红的还是靠别人捧上位的,起码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很多粉丝爱有样学样,很多黑子想踩,很多媒体拿他当靶子)、影视文学娱乐作品选段(国外成句最大源头是指环王,就是因为指环王粉丝太多了),都来自有影响力的源头。就算是完全起源于网络的流行语,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的例子,实际也有着非常强力的影响背景——如果它没发在 WOW 吧,而是一个日流量大概只有十个人的贴吧,那么大概现在就不会有人知道这句话了吧。自行流传也好,给钱炒作、有推手在背后也罢,其实都是在增添影响力,只是渠道不同而已;一概而论说“流行语都是拿钱炒出来的”,对于很多作品里的成句是很不全面不公平的。
其次,人类不是有现成的用就不愿意想新的吗?那很简单,我们就让这个表达式在哪里都能用就好了。流行语的第二个特征“普适性强”也来自于这里。甘道夫一声吼“You shall not pass”,pass 的是什么呢?在电影里是 Balrog Demon 面对的那条小路,对学生来说就可以是考试,对飞跃的战友来说则可能是签证,开车的可能遇到停车检查,二战的法国里则是拿它挡德国兵……总之,因为这句话单拿出来成了固定的一句,表达了一个近乎固定的含义,而在任何语境下都可以无缝衔接,它也就成为了懒人的趁手物品。
冈部伦太郎的“这一切都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更是万用无比:奖学金拿到了,这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妹子跟别人跑了,这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亲王又祥瑞了,这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马航飞机不见了,这一定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不管好的坏的,都可以被命运石之门选出来,庆幸或者不幸由你自己选择表达;这么顺手的一句话,不用它岂不是太亏了。至于其他知友所说的表达力强和弱,其实都来自于这个模糊不定的概念——你想赋予它什么样的表达力,它就可以有。如果一句话情感太过鲜明,有时候也不容易成为流行起来的句子,因为它的语境限制太多了,你很难把它放在其他的语境里使用。相反,如果是流行词的话,一般还会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一眼还可以看出是褒还是贬。不过我毕业的时候没研究词,只研究了成句,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你不想用流行语的话,也很简单:外面再流行什么,你也不去回应他们,坚持用自己的语言构筑自己的心理状态就好了。给自己的认知系统打一针疫苗,让它对流行语的传播免疫,你依然“以我手写我心”。不过真这么做的话,怕是也会被周围的人当成是异类吧……
相关参考文献:
全文选摘、扩充、改写自 Xia, M. (2013). On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usage of catchphrase in communication.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有关回声用法:
Sperber, D., & Wilson, D. (1981). Irony and the use-mention distinction. Radical pragmatics, 49.
Sperber, D., &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2nd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D. (2006). The pragmatics of verbal irony: Echo or pretence? Lingua, 116(10), 1722–1743. doi:10.1016/j.lingua.2006.05.001
Wilson, D., & Sperber, D. (2012). Explaining irony. In Meaning and Relevance (pp. 123–1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有关 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
Sperber, D. (1985).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Towards an 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s. Man, 20(1), 73. doi:10.2307/2802222
Sperber, D. (1994). The modularity of thought and the epidemiology of representations. In L. A. Hirschfeld & S. A. Gelman (Eds.), Mapping the mind: Domain specificity in cognition and culture (pp. 39–6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有关迷因(meme):
Dawkins, R. (1989).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有关 snowclone:
Pullum, G. (2003, October 27). Language Log: Phrases for lazy writers in kit form
Pullum, G. (2004, January 16). Language Log: Snowclones: lexicographical dating to the second
以及举几个不同源头的流行语的例子,争取来源广泛,好让大家摆脱“流行语只有华语圈才有”的感觉:
文学书籍:文中提到指环王,经典的就是You Shall Not Pass!!!和One Does Not Simply Walk into Mordor,基本上每个学校的 meme 都会做这类的图。冰火的“兰尼斯特有债必偿”也相当经典。中文的话,一个大家觉得有点意想不到的例子是万用下半句“自挂东南枝”、“一枝红杏出墙来”——显然这也有很强的背景,谁上中学没背过啊。
影视作品:这个就太多了……我博士论文一开始就是从这个词构思的:
可惜后来没做。BBC 版福尔摩斯那句“You lower the IQ of the whole street”也是英美剧迷不可缺少的成句。华语圈更是腥风血雨好不好,光是琼瑶奶奶就制造了多少名句啊,“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你有本事×××,你有本事开门呐”……
ACGN:“和我签订契约,成为魔法少女吧!”(绝望了,我对这个小圆研究论文都能集结出版的世界绝望了……)游戏的话,文中引用过的老滚那句是因为翻译问题走红的,暂且搁置争议;更经典的显然是伊利丹的“你们这是自寻死路”,Portal 系列“The cake is a lie”(我起码得在四个以上游戏里见到这句话了)。
广告:中国最成功的广告是什么,那显然是“今年过节不收礼”,看到这句话我浑身上下全在起鸡皮疙瘩。广告成句用得很多的是日本,有兴趣的人可以搜搜伯方の塩的典故。
网络走红:流行句的话也是中外各一句——中国,“过去×××的方式弱爆了!看我的!”欧美,“汤不热上有两种人”,以及需要说的是,“don't watch an anime called boku”也是个欧美典故——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yooooooooooooooooo!”
如果大家觉得缺了什么种类的,麻烦留言,我会尽量补齐的。
读完还不满足,心中仍有疑惑,来 Chris Xia 的知乎 Live ——从学语言到语言学,为你语音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