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有必要帮年幼的孩子选择朋友吗?

$
0
0
猪猪-路易妈妈,心理学 / 儿童教育 / 大数据

家长们要认清一个现实,我们无法帮孩子选择朋友,这件事上我们唯一的机会是在孩子比较小的阶段(学龄前),通过给孩子选择环境来大概圈定孩子选择玩伴的范围。

这个阶段,家长其实有责任尽量选择综合素质较好的人群环境给孩子,比如选择在什么片区居住、和哪些有孩子的家庭走访或一起外出玩、为孩子选择什么幼儿园等等,孩子在这个阶段对周围环境是全盘吸收的,他们也不太有能力跳出家长圈定的大范围。至于孩子在这些环境中具体跟谁玩、被谁吸引、或是干脆自己玩不理别人(三岁以下很有可能),家长最好少干预,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选择、去处理和玩伴的关系。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家长对环境的选择权以及环境对孩子的圈定作用就越来越微小了,比如题主这种情况,给孩子选择一个学风还不错的小学可能是家长唯一能施加的影响力了。

你根本干涉不了孩子交友。原因很简单,你不可能一天 24 小时盯着孩子。

说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从大概 3、4 岁开始结交至今,她比我小一岁,我们以前是对门邻居。这段友谊是我们一生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就今天,她还给我发微信,说她正在改作业(她在我当年就读的小学当班主任),突然想唱歌,无奈五音不全,她就叫她的搭班老师(我小学时当过我的数学老师)唱歌给她听,就想起来小时候她也是这样让我唱歌给她听的,然后就跟搭班老师聊起了我们小时候的事,满满都是回忆。

我们这么好的朋友,小时候也遭遇过家长的干涉。那时候我刚上学,她还没上学,我爸觉得她比较疯,怕我上学后还和她疯玩影响学习。我爸倒也没有强硬地禁止,只是发现她又来我家玩会表现出不高兴,也不太同意我去她家里玩。他家里倒是从不干涉她跟我交往,因为我是一个“好学生”,学习好不说,到她家去玩还带本书去“看”(只是装装样子的)。

这点阻挠显然无法与我们之间强烈的吸引抗衡,我们就偷偷在一起。

我们发明了很多暗号来传递“我爸爸已出门”的信息,包括关门声、敲窗户玻璃声(我们当时住一楼)等等,后来上中学我搬到后面那栋楼二楼,我家窗户对着她家的院子,就改成在我家窗户处放置一个显眼的物品、以及电话铃响几声挂断来传递信息。有时候我爸突然回家,我们也衍生出一些躲藏的办法,比如她躲在柜子里、门后面等等,有时候干脆从院子里爬墙爬出去,惊心动魄的。有几次还被我爸逮着过,我爸倒也没说什么,她赶紧溜走,我该干什么干什么,可等我爸一走又再传信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阻挠,反正我们的友谊之火是越烧越旺,我们开始规划如何让我们的感情地久天长,不要随着长大而变得世俗化,变成比工作、比老公、比孩子的攀比关系,也不要因为将来地域上的距离而疏远。那时候她爸爸为了鼓励她好好学习,跟她说过如果将来我考上外地的学校,如果我们的生活水平相差很大,我们不可能维持友谊,于是我们早早未雨绸缪。

所幸的是,虽然两地相隔多年,我们见面的日子屈指可数,但我们的感情仍然那么纯净,仿佛没有长大也没有分开过。

我们也有过分歧。我上小学那几年她很任性,每年暑假都要给我写“绝交信”闹一次“分手”,理由无外乎都是她不允许我跟别的某个她不喜欢的小朋友玩。我们俩跑到外面找个没人的地方哭得一塌糊涂,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心,我们都是那么地舍不得。每次都是我过几天给她写“求和信”,给她台阶下,我也注意和她不喜欢的小朋友表面上保持点距离,然后我们又和好了。直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跟我说她懂事了,再也不跟我耍脾气闹分手了,我当时那个激动,终于苦尽甘来了。

写这么多突然发现,我们小时候好自由,我们可以有好多小秘密,完全不在家长的掌控之中。不过,虽然现在家长有更多科技手段监控,我还是相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家长是无法干涉孩子交友的。

为什么干涉这么没有效果呢?因为家长给的那些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比如我爸当年的理由,怕我跟她疯玩影响学习,这完全没有道理。我当时学习好就不是靠的用功,和她玩的时候也不是我的学习时间,她吸引我的恰恰是她和我不同的疯玩性格,互补的性格也正是我们能和谐长期相处的法宝。何况,我爸自己还常常拉着我陪他玩电子游戏,到后来的电脑游戏,这时候怎么不说影响我学习了。这么蹩脚的理由,我能信服才怪呢。

再比如很多家长常用的理由,不跟坏孩子玩,这也是漏洞百出的

怎么定义坏孩子?学习不好就是坏孩子?打人骂人就是坏孩子?有不良嗜好比如吃糖、玩游戏就是坏孩子?有生活习惯问题的比如吃手、流鼻涕的就是坏孩子?

我想说,孩子一时出现这些小问题不是很正常的么?只要出现一次就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合理么?何况,对于这么小的孩子,即使他们生活在很糟糕的家庭环境中,即使他们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但他们的内心是还没有被完全污染的,还远没有到心理畸形且定型的程度,他们又能“坏”到哪里去?又有能力做多么“坏”的事?

何况,很多时候只是家长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甚至个人喜好强加到孩子的世界里了。家长这样做,孩子看到的是什么?是不包容,是不接纳,是非黑即白简单粗暴地贴标签。这样的孩子很难学会接纳自己以及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样的家长也一定没有体会过接纳自己的感觉,他们自己看待事物想必也是扭曲偏离的。

我老公跟我分享过,小时候他在和小朋友的关系中出现问题,求助他妈妈的时候,他妈妈总是很简单粗暴地说:“这个小孩不是好孩子,我们不跟他玩了。”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而这样常常让我老公很困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问题。于是他现在就会思考,如果路易将来遇到什么情况前来求助的话,他会怎样根据当时的情况给出适当的帮助。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两个数学常常考不及格的朋友,我一样平等尊重地和她们一起玩,也没有因此成绩下降,我父母也没有干涉过。从小我就是这样做的,只要一个人心地善良,就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剩下的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看缘分了,我不会给自己的友谊设置太多不必要的限制。现在也是这样,我只保护好自己不被那些严重心理畸形的人伤害(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其他的人我都是开放的,即使是别人曾经对我做过一些不那么好的事情(只是那时他们能力不足),只要对方有改变且给我尊重(人以及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动态发展的),我都能最终理解并接纳(我也在不断成长提升)。

做好人是一种能力,这能力和心理健康程度息息相关。很多人一开始对别人都是很好的,比如,我们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好给了别人,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一种方式,于是毫无区别对待的把同样的好给了所有的人。也许有一天,我们碰到一个不值得我们对他这样好的人,我们就受到了伤害,这时候出于自我防御,我们往往又完全退缩回去,对谁都不付出这个好了。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我们有能力识别哪些人心理健康情况堪忧、更可能会伤害到我们,我们学会在这 5%的情况下特殊处理,这才是真正地保护自己,我们才有能力在另外 95%的正常情况下继续对别人好。所谓特殊处理也没必要就对对方不好,只是我不对他那么好了,我只付出我不会受到伤害的那么多。

那么,难道我们要接纳包容所有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跟所有小朋友玩么?

当然不是这样,如果孩子和某个小朋友多次玩都不是很愉快,尤其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就没必要非得把孩子跟那个小朋友凑在一块。即,父母是否对孩子交友施加影响力,是建立在孩子需求的基础上,而不是自己需求的基础上。

有一个家长曾经问我,她的孩子才一岁出头,最近几次跟同一个小男孩一起玩的时候,总被那个小男孩抢东西时发出的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大哭。这个妈妈倒是很包容,即使也有别的小朋友被这个小男孩吓到过,即使她孩子一天被吓哭八次,她没有给这个小男孩贴上“坏孩子”标签。后来沟通才了解,她之所以让孩子多跟这个小男孩玩,不是因为跟小男孩家长很熟,只是因为这个小男孩和她女儿年龄最相仿,她觉得现在孩子好不容易有个玩伴,就比较主动地更这个小男孩及家人接触。

后来聊着聊着她意思到,她是在为了找玩伴和找玩伴,这么小的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需要社交,宁可少些玩伴也没必要和让孩子不舒服的玩伴玩。孩子非要选择某个家长不喜欢的玩伴,我们要尊重;孩子不喜欢某个我们认可的玩伴,我们同样要尊重。

当然我们不是说永远不再跟他玩了,可以先找个合适的理由疏远一段时间再观察,也许过段时间又能相处愉快了呢,毕竟以前她俩也是能玩得不错的。

总结一下。对于大一些的学龄孩子的交友问题,家长根本干涉不了;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家长负责提供环境给孩子一个择友范围。收回那些站不住脚的理由,尊重孩子的需求,孩子有选择 / 不选择和某人玩的权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