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让人又爱又恨的「黄牛票」,分三个渠道流出来
魏嘉毅,知我者谓我心忧。
黄牛票不难理解的啦,一般分三种。
一类黄牛是大家惯常理解中的那种,通过提早囤票来造成短缺,最终压榨溢价空间。不得不说这样的黄牛其实是少数,只存在于主办方卡票务渠道很紧的情况下才存在。
二类黄牛其实很有意思,是在演出场所外边的纯交易者。他不一定手里有票,但是就在演出当天,直接收入 / 卖出,就赚取这当中的差价,为演出票提供尽可能多的流动性。所以大家在演出场馆门口碰到的黄牛,都是先问你“卖不卖?”再问你“买不买?”,好理解了吧。
三类黄牛其实都已经做到 Dealer 的程度了,可以走大客户,可以走党组织团组织……到了这个程度,你就把他当一个没有网站的票务代理公司就好,是可以和出品方直接沟通的。有的时候出品方不方便将票价偏离票面价格太多出售,这个时候黄牛的价格调节作用就出现了,基本上类似国外的尾票销售渠道吧,国内等于是黄牛在做的。
至于赠票一类的吧,据我所知除非是极为热门的演出,否则不太会被用来有价流通。赠票上一般会敲赠票章,现在的观众也不会愿意付钱给黄牛的赠票,除非极为紧俏的演出,那赠票也不会多,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