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倒有趣。
历史上颐和园是有月季的。只是不多,不构成主要景观。
为了满足清代帝后广罗天下奇花异木的嗜好 , 颐和园的南花园与养花园建有大量的花洞以温室技术培育包括 “桂花 、梅花 、丁香 、夹竹 桃 、石榴树 、凤尾兰 、木香 、无花果 、黄杨 、枇杷果 、香橼 、月季、迎春、紫薇、天竺”在内的盆栽植物以备园中观赏之需 , 使南花北开成为可能 。
—— 王其亨 等《颐和园植物历史景观的配置分析》
至于现在有没有我不是太确定,因为只去过一回。没有看到。
可以肯定的是颐和园没有以月季为主题的景观。
就这个问题来说,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月季在颐和园整体的景观文化中并不是一个必需者。颐和园几经变迁,但其造景理念无非几点:
1. 江南风光
如昆明湖、苏州街等。以此为主题,适合的植物应能充分体现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盛景,如垂柳、荷、桃、梅等。
月季并不在此列。
2. 皇家风范 + 延年益寿
乔木为主,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古树名木应该都是。如松柏、国槐、翠竹等。同类型的花卉也多以富贵取胜,如牡丹。
月季也逊色了那么一丢丢。
3. 吉祥兆头
清朝的花木造景已非常成熟,除了视觉美之外,也很讲究其隐喻性。几个典例如:玉兰 + 海棠 + 牡丹(富贵花)=「玉堂富贵」,松 + 竹 + 梅=「岁寒三友」,梅 + 竹 + 兰 + 菊=「四君子」。这些搭配在颐和园也很多见。
印象里倒是没有与月季有关的类似象征。
4. 体现农桑之事
这个是相关文献里说的。当时上流阶级似乎很热衷于在大型景观中安排一部分农家景致,用以体现天然质感,并有关怀百姓之意。《红楼梦》里也有李纨的稻香村,可为参考。
相关植物当然也是相对淳朴的。如桑树、稻麦、用作绿篱的木槿等。
月季也并不符合。
喏。月季既没有非常显著的江南季节特色,也不十分高贵大气,又无十分朴素乡野。相关的谚语或好兆头也没有,被摒弃也很正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月季都属 17-18 世纪后,由西方人栽培杂交而来的现代杂交月季(Rosa × hybrida),在品色、习性上与传统的中国月季(Rosa chinensis)、香水月季(Rosa odorata)等存在一定区别。对清朝的园林造景者们而言,当时的月季虽也好看,可堪玩赏,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用来造景的地方。
印象里大江南北,无论北方的皇家园林、以文人审美为主的江南园林、还是以以商人审美为主,体现南洋风貌的岭南园林,好像都没有以月季为标志性景观的。
P.S. 月季不算是「贱花」哦。色香俱全,花期长久,又是古人所推崇的木本。再不济也算是花卉界的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