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ofo 完成 4.5 亿美元 D 轮融资
我们都是外人,同时我们也不是项目的投资方或者参与项目中的律师、FA(这些人知道也不能说),是不可能知道真实的最后实际数字的;除非未来 ofo 美国上市,披露的文件中会有提及。
多说一点,这次的投资方里有一家新华联是上市公司;今天早些时候这家公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个新闻,说是 2500 万美金 -2.15%;
但这条新闻很快被删除了,目前微信公号这篇文章已经没有了,而其官网新闻也只提及了 2500 万美金的投资额,没有提及具体比例;
这里:新华联集团投资 OFO 共享单车 - 集团新闻 - 新华联集团
这么大额度的投资,上市公司新华联应该是需要公告的,可以再等两天看看;
而如果 2500-2.15% 是属实的,那么 ofo 这轮 post 估值就是 11.63 亿美金;这轮如果融资额是 4.5 亿美金,那么这轮 ofo 一共出让了 35.68%的股份;(当然前提是这 4.5 亿美金全都是股,而又有传闻说还有部分的可转债...)
如果都是股权的话,一轮融资 35%+ 的股份稀释,经验判断感觉略多了一些;如果再考虑到公司之前连续的多轮融资,管理层股份应该已经不多。(当然这也正常,很多融资多轮的公司最后管理层的股份都不多了)
hoho,被利益相关方邀请。不过这类问题除了利益考量,也是没法回答的,我将之称其为融资额测不准原理。因为一个交易中,往往有太多细节。个人大概经历过上百起融资案,经历的标准是深入了解交易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超过交易律师和 FA(比如:许多桌面下的交易不会让律师经手,或者换一批律师经手;或者交易前或者交易后,还有些平行交易交织在一起)。对比这些交易的实情以及未来的信息披露,融资额度很少有一致的,原因大概几种:
- 没必要这么精确。经过汇率转换或者股价乘以股数之后难免带毛带分,干么要这么准确。
- 确实不是一个数字说得清楚的,许多交易细节都会影响融资额。部分理由在上面已经提到;另外,许多战略投资喜欢用资源代替现金。比如:百度早年间可是拿非常便宜的 UV 或者点击来代替现金,不过,许多企业到最后快挂了或者被收购了,这些流量还用不完,叫苦不迭。(这让我想起早年间联通为了推广 3G 推出的套餐,一次性缴费 5000 元,送 10 万分钟本地话费,但是限该年内花完)面对这种情况,创业者总不能说,老子融资了 10 亿百度 UV 吧?
- “我就是要浮夸”。为了打击对手,或者显得屌屌的,或者忽悠一下合作伙伴、潜在用户或者供应商等等
至于数字披露,误差根据对外报数的基准有如下类型。
当然肯定有看官会问,既然测不准,岂不是 CEO 可以瞎说一个数,为啥还要有基准。原因很简单:人总是要脸的,谎报太多内行人一下子就能戳破;另外,也需要给内部知情人一个解释和合理的范围,总不能让一帮兄弟姐妹觉得,这个 CEO 也太不要脸了。总之一句话,报不准的数,总还是需要一个合理的基准。
1、微微浮夸一点向上凑整略或者找个吉利数字披露。目前没看到向下凑整找整数或者吉利数字的。
2、“我就比你大一点点”。不在乎自己融资了多少钱,基于对手披露的融资数字,加一点点往外宣传,要的就是我比你大的声势。
3、大幅度浮夸型。可以把之前所有轮的融资额加在一起来故意混淆,让大家以为这一轮的融资额度;或者算上获得的资源并转换成为现金等等;或者算上这一轮退出的老股对应的现金等等。
4、漫天喊价型。这个就靠想象力了,无所谓了,已经不存在输入和函数了。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知乎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