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只要方法得当,和 3 岁的儿子一起看「枯燥」的科普书,也能看得停不下来

$
0
0
霍雍,喜欢陪孩子!微信公众号:奶爸de自我修养

常有朋友给我留言,让我推荐宝宝看的科普书籍,但我一直没敢推荐。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科普书籍在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磨灭小朋友对此的兴趣。

本文的主角是这本叫《人类进化圣典》的书(现在出了新版换了个名字)。它是很严肃的科普书籍,有效内容 242 页,版面比一本杂志还大一些,所述题材即使在儿童科普领域内也是比较冷门的。我儿子开始阅读它的时间是 3 岁 1 个月,显然此书对他来说不轻松,存在较高的无法阅读的风险,但他却深深地迷上了此书。

我觉得这样一本书的陪读过程,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把这个过程写出来,供各位爸爸妈妈参考!先想好套路,再谈选书不迟。

闲话少说,正文开始!

1 兴趣和时机

童书有很多种类,但面向低龄宝宝的入门级科普书籍并不多。入门级科普书籍往往是包装成绘本、故事书等形式。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符合低龄宝宝的理解能力。我儿子在 3 岁以前,已看过多套这类包装成绘本的低龄科普书籍了,对此类书籍表现出较强的兴趣。

在他 3 岁时,我购买了这本严肃的科普书籍《人类进化圣典》。购买它的原因是当时看到网上有活动,而且看介绍觉得此书很不错,于是就买了。但由于此书介绍是 7~14 岁看的,所以我买回来并没有给儿子看,而是准备先放几年。

在儿子 3 岁 1 个月的某一个周末,他在当时家里的 200 本书中选来选去,却选不出想看的,我看他精神也为之不振。

于是,我对他说,我买了一本书,是 7 岁的小朋友看的,但我今天可以先给你看看,不过可能会看不懂,如果能看懂就看,看不懂也没关系,放起来等到 7 岁再看不迟。

儿子欢呼雀跃,连声说,好好好!

我拿出此书,儿子立刻就翻看起来。

从那一天开始,在后来的 3 个月中,他几乎每天都只看这一本书,缠着我给他讲,缠着我媳妇给他讲,缠着来家里的每一个客人给他讲。

我后来总结,早期给儿子看了一些低龄宝宝的科普书籍,对他应该是一个这方面很好的启蒙。加之我本人和我媳妇都是理科生,所以可能讲这类科普读物比较擅长,更容易让他体会到这类书籍中的乐趣。所以,在 3 岁 1 个月过渡到严肃的科普书籍时,非常顺利。

另外,我那天观察他的状态,和事先做的铺垫也还算恰当。以我儿子的性格,在我说出“看不懂也没关系”这种话后,他即使在开始的时候真看不懂也不会承认,反而会坚持下去。而这种严肃书籍往往需要坚持一小会儿才能体会到乐趣。

tip: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性提升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找一个好的时机,做足铺垫,不要操之过急。

2 选书很关键

书选得合适,就更容易激发小朋友的兴趣,反之则有负作用。我个人总结面向小朋友的优秀科普书籍有 3 个特点。

特点 1:画面精美

不管怎么说,给学龄前儿童看的书,字太多图太少一定是不合适的。

小朋友首先上来也是看颜值的,颜值太低的书基本上很快会被打入冷宫。

下图是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页:

下图这是《人类进化圣典》中的一页,讲化石形成的几个阶段:

这两本书的颜值体现了作者投入的精力,一眼便知谁投入的精力更大!

通常每本新书买回家,我会让儿子先自己看一遍,然后我再陪读。他在自己看完上面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之后,对我说——这套书每本讲 4 页就行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这套书的颜值低得他根本就不想看下去!

特点 2:入门级科普书籍需要内容集中

注意,此处说的是“入门级”科普书籍,而《人类进化圣典》不属于这一类。

入门级科普书籍往往是面向低龄小朋友(0~3 岁),或者是刚接触科普书籍的小朋友。如果内容太多太发散,小朋友理解不了,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进而影响兴趣。

所以,入门级科普书籍,往往不厚,但是内容完全集中到一个点上,从头到尾都在讲这个点。

比如,我之前在绘本点评文章中提到的这本书——《美丽的螺旋》。

它就着眼于一个点——螺旋这种形状。然后书中内容就是展示自然界的各种动物会盘成螺旋形状,各种植物会形成螺旋形状,海浪、龙卷风这类自然现象是螺旋形状,DNA 是螺旋形状……

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小朋友容易理解每页的内容,并且明白每一页底下的潜在线索。我观察儿子在看完这一页之后就会很想看下一页是什么样的螺旋的事物,所以会很迫切地去看下一页。

如果让我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反例,还是《十万个为什么》。

它的内容几乎是完全不集中的,每一页都是回答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点,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联系。所以,我个人认为它不适合作为入门级科普书籍给小朋友看。

特点 3:严肃科普书籍需系统性组织知识

看科普书籍当然要学知识,但知识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忆是低效又无趣的,而如果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核心和逻辑,往往是不需要记忆过程却自然就记住了。一本系统性强的书,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它。

我个人非常看重系统性这一点!

什么是系统性呢?我举一个例子,我写过一篇白血病的文章——白血病,你给我站住!知乎专栏

这篇白血病的文章中写了白血病的症状。白血病的具体症状有几十个,如果用背电话号码的方式来背,过几天我就会忘了。所以,在写白血病的症状之前,我要先写血液有 4 种成分,每种成分的功能是什么,而白血病的核心是未成熟的白细胞多了,从而导致血液中有 3 种成分会变少。那么这 3 种成分变少,自然它们原本的正常功能就受损,进而出现对应的症状。再加上未成熟的白细胞会渗入身体其他组织,渗入到哪儿,哪儿就会出现症状。

所以,只要知道血液的 4 种成分是干嘛的,再理解了白血病的一个核心特征(未成熟的白细胞多了),自然就会推导出几十种症状,所以症状就不用背了。

回到咱们说的严肃科普书籍上。

一本系统性组织的图书,会先告诉你一个主干,让读者对整体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读者每一个分支的具体情况。这样,读者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棵树,只需要记住树干,理解分支的逻辑,然后几乎完整的一整棵树就会存在于读者的脑海中。

比如《人类进化圣典》中,有相当篇幅是讲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的各个人种。这个部分在开始时,有一幅谱系图,清楚地标注了各个人种在时间长河中的进化顺序:

然后就是依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每个人种的相关知识。

全部介绍完毕后,又按照时间顺序给出这些人种的头部对比:

我儿子最喜欢的就是这两页,大家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两页都翻烂了,都是用胶带粘上的。

讲每个人种的内容遵循了几乎一致的结构。

开始是面部特写:

然后讲一下遗址怎么发现的:

身体结构特征:

头部特征:

生活场景:

由于每一个人种都讲这些,所以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就很紧密了。小朋友很容易看出,在进化过程中,各个方面都从古猿越来越靠近现代人。

系统性组织的科普书籍,前后内容不会是孤立的,而是有紧密联系。读者看到每一个部分都会自动把它和别的内容联系起来,并清楚地知道其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

如果要举一个反例,还是《十万个为什么》。

这类书里面的组织结构是靠很多问题来支撑的,问题通常来说五花八门,以猎奇的问题为主。这个问题和下一个问题没有必然联系,即使把所有问题的顺序随机交换,也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这样的书看过之后,在脑子里留不下什么。

tip:书对路自然事半功倍

3 讲书有讲究

通常来说,小朋友是不能自己看懂科普书籍的,肯定需要父母讲。

讲究 1:父母自己得先看懂

有的科普书籍,其实蛮难的,其中的知识父母也未必全知道,所以,父母得先花时间读一下,自己先看懂。否则,在讲书过程中难有好的效果。

再一个,书中的内容并非要全讲,也并非只能讲书中的内容。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等具体情况,在讲书过程中应该进行筛选和发散。而这要求父母对所讲内容是能够掌控的。

讲究 2:重点是理解,而非记忆

让小朋友背诵知识点,是低效而又无趣的,宏观上也没有必要。应当着重引导小朋友去发现和理解众多知识点下面的潜在逻辑。并通过系统性地组织,将知识点串在一起。

这本质上是在学习如何学习。

讲究 3:对比和联想是高阶的乐趣

书不必按顺序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看到和前面的内容有关联的内容,可以引导小朋友翻来覆去地对比,以及进行联想。这件事情本身是很有乐趣的,其体现了小朋友对已读内容的掌握,小朋友完成后会有一种满足感。

上面这张图,是我儿子后来在另外一本书中也看到了黑猩猩的骨架,于是自己去把《人类进化圣典》中相关的一页翻出来,说要对比一下两个骨架有什么不同。最后他的结论是颜色不同。尽管这种对比方式不是我们成人的对比方式,但我觉得一点也无妨。

讲究 4:结合多媒体

书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是静态的,不如动态的看着鲜活。

如果小朋友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就可以在这个方面再更多地进行一下。比如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再给小朋友看一下。

我儿子不是对人类进化感兴趣么?我就陆续找了 4、5 部讲人类进化的纪录片,跟他一起看。看完每一部,再结合之前从书中看的内容,进行讨论。

讲究 5:定期得安排复习

根据人脑长期记忆的原理,定期复习会巩固长期记忆的效果。另外,过了一段时间,会从其他地方吸收到很多新的知识,那么复习过程就有可能在新知识和老知识中建立桥梁,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这本质上也不是真的为了学习某种知识,而是学习如何学习。

我会不定期地将儿子看过的书再讲,当然复习的过程会讲得快一些。他本人对这一过程已经非常适应,过一段时间会自己要求复习哪一本。

tip:亲子阅读的过程,本质上是父母传递信息、价值和方法论的过程,润物细无声是最高境界。

4 理论联系实际

书上看的东西,有的距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距离。像本文所说的人类进化,就属于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东西,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有点困难。但其实只要想办法,都能处理的。

如前文所述,我儿子 3 岁 1 个月的时候开始看的《人类进化圣典》。

在他 3 岁 4 个月的时候,我带他去了古脊椎动物博物馆,其中有一个展厅是古人类。他进去之后,根本不需要我指引,自己就逛了起来:

在他 3 岁 9 个月的时候,我们去香港旅行,路过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是香港古人类马湾人的博物馆,立刻就进去看了:

他 4 岁生日的时候,我们送他的礼物,是带他去周口店住了 3 天,每天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博物馆参观,他兴奋极了,指着每一样东西跟我们讨论:

下面这张图,是他看在古人类的头骨,想和现代人的头比较一下,看谁的脑容量大。于是,我给他建议可以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和古人类进行比较:

tip:把书中内容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更有利于小朋友加深理解,增进兴趣。

5 总结

本文写得很长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写一下为什么我要给孩子看严肃的科普书籍。

首先,看科普书籍当然是要学知识。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给孩子灌输知识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玩。

我部分同意这种说法,我也认为灌输是不对的,但这是方法不对,不是目标不对。换一种方法,看书也可以是一种玩,玩中顺便学点知识,知道更大的世界。

其次,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学习的方法。

孩子们早晚是要上学的,上学之后是要学习的。而学习本身是讲方法的。

方法不合适的学习过程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方法合适的学习过程是充满乐趣与快感的。

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去感受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最后,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过程中获得乐趣。

乐趣不仅对孩子,对成年人也是很重要的。有乐趣的事情,更容易达到自我驱动的效果,尤其对孩子更是这样。

看书获得的乐趣可以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很独特的,难以用别的过程替代。

我们去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遇到了很多游客,以我观察绝大多数人在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完全是茫然的,通常在一个展位不会停留超过 10 秒钟。而我和我儿子的第一句对话是,北京人是直立人,山顶洞人是智人。这句话就把我们要看的东西和我们脑中的知识树建立了连接,接下来的参观过程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因为我儿子感受到了这类书的乐趣,所以一发不可收拾,目前我家这种严肃科普书籍得有 20 多本。每次买回来一本,他都高兴得不行。客观说,复杂的书比简单的书往往更耐看也更有趣。

文章的末尾,我放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在我儿子 3 岁 2 个月的时候录的,他在有一天晚上从卧室去厕所洗澡的路上,突然就唱出了这首歌。这首歌的歌词完全是他自己编的,用的是有代表性的一些人种名称,曲子是《字母歌》的曲子,完事之后他自己给这首歌起了一个名字叫《撒哈儿人乍得种之歌》。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看《人类进化圣典》的过程对他来说是快乐的:

撒哈儿人乍得种之歌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奶爸 de 自我修养(DaddyGrowUp)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