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于“电下”
不听父母的话?电你!
沉迷网络,不学习?电你!
觉得来这是被父母骗来的?电你!
“我以前做错了,我愿意留在这里,治疗一点都不疼,我想要接受矫正治疗。”“很好,你已经是优秀学员了。”
《网瘾之戒》中的一个片段:
柴静采访一个女生,问她愿不愿意留在这里。小女孩低着头,犹豫了一下,说愿意。
柴静:“既然那么疼,为什么还愿意留在这?”
女孩咬了下嘴唇,说:“电击是好的,电击能让我头脑清醒。”
柴静:“真的吗?”
这时候女孩没有直接回答,满脸涨得通红,眼泪不断往下掉。然后低着头哽咽着说:我愿意呆在这。
看到这里,我在 26°C 的室内竟然感到一丝寒冷和辛酸。这多像塞利格曼电击箱中习得性无助的狗,没有控制,只有屈服。
而当柴静多次问父母、问杨永信:“如果所谓的网瘾戒除以及不再叛逆只是孩子对电击 / 惩罚的恐惧呢?”
父母和杨永信都说:“就算是他们装的,那他们能装一辈子也好。”大意就是,只要他们一辈子都像只绝望的狗,呆在属于他们的笼子里,活着别乱叫就行。嗯,这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着“苟活”的生活。
杨永信大概在公众视野里火过三次:(1)2008 年因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战网魔》而成为无知家长心中的救世主;(2)2009 年因柴静的采访《网瘾之戒》[1]而让大家再次认识到集中营式的“永信模式”戒瘾中心;(3)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2] 朋友圈文章让大家认识到“电击狂人杨永信”还在公众阴影腐烂着一代青少年的人格与尊严。
关于网瘾:信息时代下网络成为巨人的肩膀,让人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鲜资讯,用更开阔的眼界去认识、接纳和丰富这个世界及自我。关于如何界定网瘾以及如何矫正,本文不涉及。《网瘾之戒》在纪录片的末尾通过对父母及孩子的提问让观众认识到,冰冷的家庭关系及父母的失职打破了孩子对生活的希望,父母的集权又捏碎了孩子的独立人格。网络便成为挣扎着逃离孤独、寻求温暖和乐趣唯一途径。可送孩子去集中营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自己的孩子无可救药——无计可施,那就送到听说有用的杨永信那里去。
杨永信的法宝:
图 1 杨永信最有成效时电休克治疗仪。原本是使用的用于狂躁病人的治疗。
图 2 杨永信在电击时,不管“患者”的死活,有 1 个人捂着你的嘴,6 个人压住你的四肢。反正要电到你认错。
电量:学员反映杨永信经常会使用 20-40mA 的电量;而对于正常人来说,3mA 的电流足以让人有到明显的痛感。因此,学员说,每次被电击的感觉就像太阳穴处有百根针在扎,甚至像被锤子猛击。
而当时杨永信所在的医院已经购买多参数监测的无抽搐治疗仪(记录心电、脑电、皮肤电,以防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并在病人麻醉情况下进行短脉冲电刺激,不会让患者痛苦,也不会对其记忆和认知产生影响。但当柴静问杨永信为什么不舍弃这个没有生产许可证、让患者痛苦万分的电休克治疗仪,而采用无抽搐治疗仪(无抽搐治疗仪既不会让患者痛苦,也能监测多项生理指标)时,杨永信说:“因为没有不舒服的体验,很难产生戒除网瘾的效果。”看到这里,如果还清醒的读者,自然就能明白:电击只是个幌子,实质上就是用高压恐惧令你屈服。
重生于电疗
关于电刺激,首先,我们来看两个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的实例:
(知乎不能上传 GIF,所以截图以示意,并在图片下附上 GIF 动图链接,点开就可以看到。)
图 3 一名帕金森患者,很难控制自己将指尖对向医生的指尖 [3]
图 4 她脑中植入了金属电极,在通电后就能停止这种不自主的震颤。[3]
图 5 这是一位肌张力障碍患者,6 岁起病发,2 年内他的四肢、躯干开始慢慢扭曲, 直至无法行走。药物已经不起作用。[3]
图 6 进行深部脑刺激三个月后。[3]
与杨永信的结果“一样”,患者的情况都有了“好转”。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患者自己同意接受治疗,不痛苦。
图 1 是 Andres Lozano(一名多伦多大学的神经外科医生[1]),使用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的技术,将一根金属电极植入病人的某个脑区,对该区域进行电刺激的场景。为啥插个电极通点电就好?不会死?如果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能会问,这和给脑袋开洞有啥区别?以下以一段简短的文字介绍大脑功能:
粗略地讲,虽然我们的大脑在淘宝的时候并不是只有奖赏区域活跃,但是整体来讲这确实是一件多个脑区沟通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而我们的大脑在执行任务时分工权重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打羽毛球时,运动环路更为活跃;期末考试的时候,认知与记忆的环路可能更为活跃(海马 - 内嗅皮层 - 皮层)。当这些区域的神经元在该挑大梁的时候选择了休息,或没他的活儿的时候,它在车间瞎闹哄,那么我们的行为或者情绪就会有问题。Lozano 教授用了个形象的比喻:作为神经外科医生,要寻找这些身负重担的区域就像在调收音机的台。而对该区域的针对性治疗,则像调拨音量键的旋钮——使他准确且发出适量的声响。我们的大脑是依靠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来传递信息,细胞的兴奋或抑制也有产生电信号的快慢、多少有关。而借由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就能调整大脑中某些区域的信号强弱。
一项针对重症抑郁症患者的研究更能解释这个“收音机调台”的过程:
研究者通过一种扫描大脑血流量的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血液就像营养,给细胞输送能量:血流量低说明那个区域不活跃,高说明细胞超兴奋)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部有个区域细胞过于活跃(红色区域,Cg25,Subgenual cingulate),有些又在该上班的时候睡觉(蓝色区域,F9,Dorsolateral prefrontal; F47,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g24, Anterior cingualte):
图 7 抑郁症患者的脑部血流量扫描图。
Cg25 区可以被看做大脑的悲伤中心,而抑郁症患者发病时,Cg25 区就像是温度调节器被调到了 100 度,大脑这个 CPU 为了保护其他元器件而让 F9,Cg24 等区域完全停工——身体被掏空,生无可恋,啥也不想干。
于是,Lozano 医生就将电极置于 Cg25 区,通过调节电流让这个区域的温度降下来,结果发现 6 个月后 Cg25 区的细胞活动已经降低到正常水平,其他元器件则又可以正常工作。目前这个项目仍然这在临床测验,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鹅妹子嘤的事情啊!
图 8 Cg25 区已恢复至正常水平。
当然,深部脑刺激只是给脑部细胞刺激的方式之一。目前临床和科研领域经常会使用电刺激或磁刺激来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简要分类如下:
(后续会以脑部电刺激开专题,分别讲述功能及其机制。)
最后总结:看过《发条橙》的朋友,就会明白孩子含着眼泪说的那句“电击是好的,电击能让我头脑清醒”,就像 Alex 含着眼泪说的那句“我痊愈了”,其中会有多少麻木认同,多少被操纵?而杨永信的电和临床电刺激的电,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通过惩罚电死了人性,后者通过电向细胞输送勇敢生活的能量。
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
[3]Lozano, A.
[4] Mayberg HS, Lozano AM, Voon V, McNeely HE, Seminowicz D, Hamani C, Schwalb JM, Kennedy SH. (2005)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Neuron. 45(5).651-60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3gtTD9-5do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知乎专栏 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博:脑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