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问题。题主没有限定时间,太长远的未来难言说,可以看看近几十年的趋势。先简短概括结论:晚婚; 同居关系增加;大学及大学教育以下两个群体婚姻模式分流。所谓分流,又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接受过大学教育群体结婚率更高,且婚姻更稳定。
上面两张图,第一张是 33-44 岁人口已婚比例,第二张是 33-44 岁人口离婚率。蓝线是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红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没有学士学位,绿线是学士学位或以上。首先,红线和绿线走势基本相同:结婚率一路下挫,从 85% 跌倒 50% 以下;离婚率一路上升,从 5% 升到接近 15%。绿线则截然不同:结婚率在 70% 处就已趋近稳定不再下跌,离婚率在 7% 左右。下面这张图描绘了整个社会中女性整体的婚姻和生育状态。在持有学士学位或以上的群体中,单亲妈妈要少得多,同时,未婚同居抚养孩子的比例也要低得多。
婚姻需要爱情,但现实的因素也很重要。可以解释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男女相对收入比,二是孩子。第一点原因是发达国家,男女收入在中低技能行业上更平等(原因请见知乎专栏),此时让其中一方全部或部分退出劳动力市场损失会更大。放弃分工,选择同居相对来说效益更高一些。第二点,退出婚姻不易,故缔结婚姻可以为未来对子女的投资提供保障。在质量—数量权衡上,收入较高群体更偏重质量,在一个孩子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高收入群体投资教育的收益率更高。投入教育的不同要素之间会互补:花同样时间,用更科学方法和更先进工具,孩子收益会更大。因此,高收入家庭更有动力用这个承诺保障教育。
以上描述的很多统计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伴随经济发展,相似的因素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在部分大城市已初见端倪。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出现类似现象,同居比率上升伴随的一系列现象会向社会提出很多问题。二是如果分流真的发生,两类家庭组成模式和教育投入方面的区别可能加剧不平等。最后,没有可靠实证证据支持近期内“婚姻即将消亡”的结论。
参考文献:Lundberg, Shelly, Robert A. Pollak, and Jenna Stearns. "Family inequality: Diverging patterns in marriage, cohabitation, and childbearing."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0.2 (2016): 7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