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化工厂爆炸时,怎样处理才能尽量减少影响?
相关链接:安徽省铜陵市一化工厂突发爆炸
这个问题很大,挑一些广泛认可的内容说一说。
1、化工厂关心如何灭火,但更关心如何防火;
禁止烟火是所有涉及化工的企业都会贴得到处都是的标牌,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站在化工厂的任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至少一片“严禁烟火”的标语。除了标语,还有就是防静电服、防静电鞋等等,严禁生产区用手机而是要用防爆对讲机。大型企业这方面训练多,小企业就不一定了。而且标语贴得虽多,就是有人不当回事,偷偷吸烟这种事时有发生,多数企业抓到就是开除,但还是有人会冒险,真心建议这种行为入刑法,一旦出事就是过失杀人,比酒后驾车严重多了。
除此以外,消除火灾隐患还需要在设备设计阶段就开始预防,施工也不能偷工减料,比如玻璃纤维保温层,总有些企业用破棉花替代,其实也没省多少钱。设计与施工环节是很多企业事故的原因,随着现在专业化程度提高,设计和施工多数是外包,外包企业会尽力撇清责任,客观上还是进步了很多。
然后就是操作失误的问题,这不同于那些明知故犯的责任,但确实是化工生产中出问题最多的原因,只不过大多数失误都不会酿成明显的后果。这方面其实就是企业培训的作用了,有经验的熟练工很重要。
2、发生火灾如何灭火?
这个首先就要说到 @天亮再说晚安讲的应急预案了。所有涉化企业都有一整套应急预案,这是因为各相关部门会检查。但是预案的运行有效性就有很大差异了,而且很不幸的是,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态度。大型企业会好很多,平时会有不少演习,但是小公司一般能够保证每年来一次就算不错了,一般化工厂的要求都至少要达到,一线工人都会使用灭火器,这是最低要求了。
企业内的小火灾其实非常普遍,外界不知道而已,但是一般规模都很小,灭火器就能处理,我个人亲身经历差不多一年一次。在实验室有些是闪燃,跟家里做饭油锅着火差不多感觉,也不会有大碍。但只要出了事之后,一般企业都会开始自查问题,避免隐患扩大,不会当儿戏。不过可悲的是,这种事经常会被瞒报,毕竟小事化了是人之本性,这也说明制度化防火有多重要。
出现较大火灾时,视不同情况。一般来说,这种事都要立即通知安全责任人员现场指挥,并拨打消防电话;小企业好办,通讯靠吼就行,大企业有各自不同类型的应急系统。救火的原则其实就一条:先保人,再保物,疏散可能受伤害的无关人员,然后判断可能的最坏后果。如果火势明显控制不住,而且旁边就是储罐,这就只能全员疏散,并且通知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员撤离,等待消防救援。如果不是这么绝望,一般首先是隔离火源,比如防火门什么的,然后搬离周边的可燃物,或将周围的可燃物处理成不可燃的,比如浇水,避免火灾扩散,随后再进行扑救。很多时候,其实火势是救不下来的,一般消防所做的工作就是用水枪拼命降温,让可燃物平稳燃烧,避免出现爆炸,所以在这个时候,消防员们确实很英勇,跟死神在做买卖。
当然实际过程远比说的复杂,燃烧物的种类、风向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不一一解释了。
3、灭火与二次污染的问题
灭火不能光是灭火,还要避免二次污染,比如有毒化学品的燃烧,如果没有相关措施,那结果就会极为惨烈。
公司内部的预案一般会有很详细的要求,特别是做 ISO14000 时,认证组往往都会很认真地评判是否可行,但坦率地说,这是距离实际非常远的书面内容,比如这次的 PX 爆炸,再完美的《环境风险评价》也解决不了问题,带来的二次污染会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消除不了。
4、要修改的地方
说执行力自然没错,但个人还是觉得是法律武器。
目前我们安全问题处理时的最大问题就是法律混乱,执法也不公平。比如上面说的工厂区抽烟的问题,这根本就是在作死,而且找了一大波垫背的,但是企业没别的办法,就是罚点款,然后开除。那么我们的法律能不能进步一点,即使不入刑,可否建立信用记录,永远限制这个人进入特定行业?出了门的事企业管不了了,可是隐患还在对吧。
再比如出事之后的追责,那就更是糊涂账了,一般的惯例就是控制技术人员和法人,这两个角色当然有责任,而且后者肯定有大干系,这都不假,但企业内部的培训、生产部门的负责人等等都是需要调查的对象,但这种事最后经常就是用个临时工顶包。
所以,要减少这些事情的发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将强法律监督和制裁作用,用制度防范隐患,而不单是靠管理艺术。
顺便说一句,现在的成功学作乱,严重干扰了化工生产环境。企业要效率不假,但是就跟开汽车一样,不能为了快就不要命。亲眼看到一些企业奉行什么军事化理念啦,消灭员工的人格,提升工作强度等等。心理被压迫的化工操作工可以带来很大的破坏力,有些企业管理层偏不信。但是这不是否定企业的 6 西格玛等等内控管理,6 西格玛真的学好了,不仅效率高而且风险低,但如果邯郸学步就不好了,最终东施效颦贻笑大方伤人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