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雷老爷的电影,只看画面都让我欲罢不能
作为一个脑残粉,认识 Ridley Scott 是初一时看的《角斗士》,出于当时年少无知,幼小的心灵被这装了三张 vcd 盘的“史诗电影”震撼到了。2000 年时,Ridley Scott 借着《角斗士》的成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三春,第一次是《异形》(1979)和《银翼杀手》(1982),第二是《末路狂花》(1991),基本是十年一个轮回。随后在 2001 年借势又导出了《汉尼拔》和《黑鹰坠落》,本人的 vcd 年代基本就是在雷老爷这段高质高产期的洗礼中度过的。
废话讲完,以下仅从画面语言角度说说个人的看法。
记得某篇美国主流媒体对角斗士的影评中说 Ridley Scott 是个 pictorialist,是经营画面的高手,是视觉风格的大师,这也是 Ridley Scott 深深吸引我,并让我欲罢不能的地方。
粗略把 Ridley Scott 营造图像的能力归为以下几点:
1.丰沛的视觉讯息,以至于使人应接不暇。
Ridley Scott 的画面中从来不缺少细节,即便是这样一个较为静态的对话中景镜头中,视觉内容已非常之多,从人物的服装到桌上的物品:印章、镇纸(?)、卷轴、烛台、酒壶、酒杯,再到背景的陈设:帐篷布纹、大理石塑像、塑像的木制基座、克罗背后的盾牌、带软垫的座椅、地毯,等等等等,一切出现在画面中的物品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打造,而这一切精致的道具又不显得浮夸。虽然我无法确定这些道具的写实性到何种程度,但这确确实实地增添了影片厚重的历史感。更重要的一点是 Ridley Scott 的镜头从不炫耀这些富有细节道具,而是节制地让它们陈设在背景之中,呈现出一种看似随意摆放的真实感,同时在构图上又有异常精致的疏密对比节奏感。
Ridley Scott 营造历史真实感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所有的道具都像是被人用过的,而不是简单的模型似的堆叠。
左下角的士兵盾牌上可以看到几个不规则的坑洞,是箭矢射中包有金属皮的木质盾牌后留下的印记,白色划痕是格挡刀剑留下的击痕。右侧弩兵腰上的箭袋中有三只弩箭,可以看到木质箭身和金属箭头连接处的深色痕迹。士兵的金属头盔没有一个是崭新全亮的,都有不同的金属老旧、氧化和擦拭后形成的肌理。作为一个历史控,光是看 Ridley Scott 片中这些道具细节就永远不会厌烦。
主要人物的服装中更是如此,在每一个特写镜头中都不会缺少视觉上提神的亮点。
虽然凭外行的历史知识也知道罗马时期应该没有这么好的金属铸造装饰,但是它出现在画面上就是这么吸引人,而且如前所说,不浮夸,连包浆效果都做上了。
再来看几个其他人物的:
《天国王朝》中的萨拉丁
西贝拉
罗宾汉
一个农民出身的英格兰长弓手有这么好的装备你敢信!但人是主角怎么办呢,关键是装饰全用在暗处了:带暗纹的皮护手和金属甲片,袖口的针织格子纹还是满满的凯尔特(盎格鲁?)民族风!
在今年年底即将上映的《出埃及记》中同样延续了 Ridley Scott 一贯的历史视觉风格
在历史还原度方面不输于,甚至好过 Ridley Scott 的片子有,比如奥利弗斯通的《亚历山大大帝》(斯通这片还原度确实很高,士兵的盔甲简直是博物馆里文物复刻的,但是片子的气势和氛围营造上,差了老雷不知道多少条街)、维果莫坦森主演的《佣兵传奇》等,但是能在历史还原度和适度的艺术夸张中取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的还是非 Ridley Scott 莫属。
以上举的只是 Ridley Scott 在 2000 年后一系列古装史诗片,至于他的科幻美学,在异形和银翼杀手中已经登峰造极,本题的诸多答案及知乎上的其他分析不胜枚举,这里也不多费口舌细述了。唯一想补充的还是超量的视觉信息这一点,Ridley Scott 将令人应接不暇且极富考究的超量视觉元素冷静地安置于画面之中,从而在视觉上建构了一个世界和一套世界观,但他又不多做解释,而是等待观众自己去挖掘,这就是为什么《异形》和《银翼杀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最知名的 cult 片。有的人也以此批评 Ridley Scott,认为他这是在故弄玄虚,其实这正是老雷的一贯伎俩,玩的好则如《异形》和《银翼杀手》,玩的差点则成了《普罗米修斯》。或许正因为此,Ridley Scott 才被影评人贴上 pictorialist 的标签。
2.精确营造出的宏大构图。
Ridley Scott 的画面考究,其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美术功底好,好到什么程度?当时收了《天国王朝》三碟版的 director's cut,里面收录花絮中 Ridley Scott 在跟编剧谈剧本的时候就在自己削铅笔画分镜!这些早期分镜草图的效果大致是这样的:
带有 Ridley Scott 笔记和分镜草图的《异形》剧本
为《罗宾汉》画的分镜草图
虽然只是草图阶段,但可以看出 Ridley Scott 对构图及氛围营造的精准把握。
此外再附一张《天国王朝》的片场用分镜图
这应该是导演和分镜艺术家合作后出的分镜成品,对于画面层次的控制已经达到非常之高的精确性,如果我们重温电影可以看到最终镜头的完成严格执行了分镜的设计。
至于为什么 Ridley Scott 的影片可以做出其他导演无法企及的宏大壮阔之感,则全赖他对镜头构图的精心设计和精准把控。
比如《天国王朝》和《罗宾汉》中这两个以建筑为主题的远景镜头,以对角线形式构图,同时通过前景或中景中的运动物(人、船)来体现空间的纵深感,营造出空间的开阔和建筑的宏伟。
再来看这些以军队构成战争场景
人物在画面中构成了一个深色三角形,暗示主角带领的骑士的力量和稳重感。
这个骑兵冲锋的俯拍远景虽然可能不大写实,但是右方阿拉伯骑兵阵线勾勒出的弧线十分精准,将近乎扁平化的画面张力放到极大,同时队列密集程度也十分自然(不像《指环王》里像鳞片和蚁群一样的密密麻麻)。
通过这个画面也可引出我想说的第三点:
3.画面层次,动静对比。
这样一个描写萨拉丁的军队训练备战的场景中,前景:执矛士兵、中景:打着各种幡旗的军队、及远景:环绕奔跑的骑兵和最远处密密麻麻的部队,之间层次井井有条,并且通过色调和明暗对比明显地区分开来。至于每一层之中都有无数多的视觉讯息——近景士兵的铠甲和盾牌,中景的各色旗帜,远景的骑兵运动,且造就了一种动静对比,暗示了大战来临之前萨拉丁部队澎湃的战力和斗志。而这个宏大场景在影片中出现至多不过数秒(印象中可能 2、3 秒的样子),但是这样的画面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如果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找斯通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对比看,高加米拉一战中战场之大绝对远超 Ridley Scott 任何一部片子,但是找不到一个有层次的画面!这就是为什么《亚》拍的气势这么弱。)
在 Ridley Scott 的科幻片中也是如此
通过小来描写大,《普罗米修斯》开篇不久科考飞船来到即将探索的星球的一个镜头,画面右下的飞船缓缓划过,高速运动的飞船在行星前近乎静止,在之前众多镜头描写了飞船内外的结构后,用这样过个镜头来体现这个未知星球的庞大和可怕,在 IMAX 银幕前看这个镜头的感觉至今难忘。(评论中有人说对这个镜头没什么印象,我觉得如果不是在影院看到这一幕,在电脑屏幕上你甚至很难看到飞船和听到飞船引擎的音效。)
《普罗米修斯》中另一场景,沙暴、地面和下方阴影将画面分隔为三个显著层次,道路和地平线形成 X 形对角线分割画面,画面中心渺小的科考车正在飞驰,但在远景中移动缓慢,制造观影的紧张感,烘托沙暴吞噬一切的威力。
《银翼杀手》开场中的这一镜头也是用动静对比,让飞行的警车穿梭于 tyrell 大厦之间,整个沉静的环境中只有一个运动物,体现出场景的宏大及哥特式的神秘感。
(其实还有很多想讲的镜头,只是图片存货有限,有时间的话再截图补上来)
以下再补充几个《出埃及记》预告片的截图:
高速运动的镜头,但各个层次之间井然有序,主体战车出现在精心设置的比例线上,画面在纵轴上又有地平线和云层分隔开来,只怕是概念原画也没有这么精美。
预告片尾惊鸿一瞥的分红海场景,用渺小的白马来烘托海浪的巨大,同时白浪拉出对角线分隔画面,增加视觉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