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如何一步步让别人相信你真的活了 14000 岁?

$
0
0
暗涌,The Follower of Psychology

多图预警。

我要说的电影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光靠一张嘴让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相信自己活了 14000 岁,我不得不怀疑导演和编剧仔细研读过社会心理学。而当你明白了片中的所有手法,也许你可以试着说服你的朋友,让他们相信你是外星人。

Let's begin. ^_^

---

影片一开始,男主要搬家,朋友们给他送行。作为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教授,他们发现了男主的一些藏品:

而面对大家的好奇,男主的态度显得有些敷衍:

此时如果我告诉你,它们的主人活了一万四千岁,你还会那么狐疑吗?你会觉得这样的反应对他来说再正常不过了。这就是手法一:如果别人不觉得你在试图影响他,你的可信性就会上升。很多文学作品里也有主角「不经意」将错误的情报泄露给反派,达成欺骗目的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观点就不展开讲了,毕竟,还有太多东西等着我们剖析呢。

男主想了很久,终于决定开口说一些事情,但是他仍然表现得犹疑不决:

这也是一个加分项,也是我们要说的手法二:如果别人认为你在说服他们时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会有所损失,你的可信性也会上升。

逻辑很简单,如果他们认为你从中获利,那你可能是昧着良心说话的;而如果你蒙受损失仍坚持要说,那么你的观点太正确了,哪怕不符合你的个人利益也要坚持说出来。

为什么禁毒片一定要吸毒者在镜头前忏悔,反腐片一定要落马官员在铁窗里哭泣,就是这个道理。让这些人现身说法,带来的说服力比侃侃而谈的专家教授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在大家的鼓励下,男主开始陈述这个惊人的事实——他从旧石器时代一直活到了现在。但在这之前,他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

他的教授朋友们还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的点子,纷纷讨论起来。得益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一个「长生不老」的雏形开始显现:他和现代人区别不大,知识储备应该相当惊人;他长寿的原理在于完美的细胞再生功能,抑或是完美运作的免疫系统。

之所以要先抛出一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在座的各位专家迅速形成一个大致的图式,即一个长生不老的人应该是怎样的,然后再表明那个人是他自己。这就是手法三:说服别人之前,可以引导他形成一个相对接近的图式。当你想让人们相信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是一个好方法。事实上,在这方面教师是个中高手。他们在讲述一个新问题时,常常向学生们发问,并引领他们思考的方向,以形成一个大致接近的图式。

这样的故事前期一定要特别小心,必须不断地给出暗示说服观众存在这种可能性。一旦观众接受了这种设定,剧情就可以狂飙突进了。

接下来男主讲述了一万四千年以来自己的一些经历,这部分没什么好说的,毕竟没有人真正地活了一万四千岁。但是在这一部分,男主——或者说编剧——开始堵住叙述中的漏洞。

当有人质疑「你说的这些每本教科书都有」时,男主回答:

而当有人抛出一个看似犀利的问题时,也会被马上怼回去:

这种有意识堵漏洞的行为,不仅能帮助男主自圆其说,也会极大地削弱观众提出类似问题的意愿,哪怕有时候问题会非常有力。这就是手法四:预防接种效应。如果让人们先接触某一简短的宣传(教授们的质问),紧接着他们能够对其加以反驳(男主的回答),人们就会对后来大规模出现的同样观点产生免疫

也许在接下来的叙述中男主可能出现自相矛盾,但如果之前观众已经产生了类似的「抗体」,它们也多半不会被发现,之即使再有类似的问题,还没等男主开口,观众心里就会替男主做出回答。反例就是「狼来了」的故事,由于男孩曾经说过谎,即使狼真的来了,即使他的神情无比惶恐,人们也只会认为他是个演技精湛的骗子。

一个惊世骇俗的事实啊,当然需要主讲人的个人奋斗;但是观众的心路历程也是很重要的。当围观群众纷纷表示毁三观时,有一位教授站了出来:

等一下,好像有哪里不对?

为什么无法证实=无法证否?

黑人教授偷换概念,运用框架效应替换了求证框架,当「证实框架」转变为「证否框架」,举证责任因此倒置,不是男主需要说服我们相信他,而是我们要说服自己不去相信!

这就是手法五: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通过重点关注问题的某一方面来简化现实问题的框架。

举个栗子,当我们形容帅哥「玉树临风」,讨论范围就在「外貌框架」;而如果说他「器大活好」,就是在「生殖框架」下讨论了。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人,但由于重点的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延伸阅读:一个关于框架效应的答案

这里隐藏着一个连环计:

根据手法一(如果别人不觉得你在试图影响他,你的可信性就会上升),如果主讲人进行换框的操作,可信性就会下降,因此它需要一个观众来完成;

而框架被替换后,编剧可以使用手法四(预防接种效应),把观众能想到的东西统统预防接种,进一步提升可信度。

现在,如果你想说服别人相信你是个外星人,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毋庸置疑地,随着剧情的进行,大家越来越认为他说的是真的。在谈及宗教时,男主甚至表示自己就是基督教当中的耶稣。这无疑是对大家思想上的一场巨大的冲击,一位女士甚至当场落泪。

(我怀疑如果有一个比耶稣影响力更大的符号,编剧会毫不犹豫地采用。)

这群教授刚刚说服自己勉强接受「长生不老」,紧接着就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颠覆,可想而知,他们的内心必然处于一种激烈的矛盾状态。而在心理学当中,它被称作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时,会产生心理压力或不适感,并会寻求减除这种不适感。

阿伦森等人认为,观点之间的差异越大,接受者内心的不安越强烈。接受者至少可以采取四种方式来减少心中的不安
(1)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看法;
(2)他们可以劝说宣传者改变看法;
(3)他们可以寻找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以支持自己最初的看法,对宣传者的说法置之不理;
(4)他们可以贬低宣传者,让自己相信宣传者是愚蠢、不道德的,从而使他们的看法无效。

而面对认知失调,一位心理学家选择了最愚蠢的反应,唱了一出完美的黑脸:

如果男主不承认的话……

此时男主当然承认他说的都是假的。问题是:

屏幕前的你,相信他的坦白是发自内心的吗?

此刻是不是觉得,当初男主选择讲出事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没有想起我们曾说的手法二(如果别人认为你在说服他们时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会有所损失,你的可信性也会上升)呢?

如果你想安排一个观众做内应,那你就需要用到手法六:在观众面临认知失调时,让其中一些人选择贬低宣传者,鼓吹宣传者是愚蠢、不道德的。从而让其他人对反对你这件事产生反感。

而在电影中,「其他人」指的是屏幕前的你。

(延伸阅读:一个关于认知失调的答案

---

前面我们说了六个手法,它们分别是:

手法一:如果别人不觉得你在试图影响他,你的可信性就会上升。

手法二:如果别人认为你在说服他们时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会有所损失,你的可信性也会上升。

手法三:说服别人之前,可以引导他形成一个相对接近的图式。

手法四:预防接种效应。如果让人们先接触某一简短的宣传(教授们的质问),紧接着他们能够对其加以反驳(男主的回答),人们就会对后来大规模出现的同样观点产生免疫

手法五:框架效应,通过重点关注问题的某一方面来简化现实问题。

手法六:在观众面临认知失调时,让其中一些人选择贬低宣传者,鼓吹宣传者是愚蠢、不道德的。从而让其他人对反对你这件事产生反感。

但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所有离奇故事的起点。

这是什么图形?

我想,大部分人乍一看都会认为「这是一个三角形」。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补完之后:

有的图形的确是三角形,但是内容非常丰富;

有的图形只是恰好有三个角而已;

有的图形看起来像个三角,其实是不可能三角。

人的知觉可以在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经验对刺激物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保持完备,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而电影也在不停地构建和破坏这一整体性,来达到反转的效果——

一开始的各种零散物证自然不必说;

心理学家逼迫男主承认欺骗大家时,男主承认自己构建了另一个整体:

而「真相大白」,所有人散去之后,心理学家无意间发现男主竟可能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时,也只是问了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些片段:

而这,又何尝不是另一场知觉整体性的构建呢。

看完了电影中这么多的心理学手法,现在,你学会怎样说服别人相信你是外星人了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