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建筑学生应该怎么去研究建筑细部呢?

$
0
0

日报标题:「看得越多,眼中建筑就不止有体块和皮肤,还有筋骨」

路易茸,单机版人生

回想过来德国读本科,有哪些与在国内念书或者来这里读研不同的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常被误解的构造课了吧。虽说又爱又恨,还是得给它平平反的。

构造包括结构和细部两方面,二者不可分割,因为题目关系,在此我重点答细部。

首先有一个原则性和一个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学习构造必要的途径,是现场观察和图纸研究相结合。

而我所说的原则性也许最接近你想象中的构造原型。各式构造当然有规律可循,但单是总结归纳这些规律,也并非一篇文章甚至一套书可以穷尽,更何况比起设计,构造不可避免地拥有更强的时效性。

更加值得推荐的学习原则是,在现场观察和研究图纸的过程中,注意关注以下问题,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构造的原理和作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学会判断书上的例子构造是否真正合理。

更进一步,则是利用它来完成设计,而不是将它当作建筑于表皮之下,空间之外的附属品。

这些问题依次是:

1. 结构材料是什么?

2. 结构方式是什么?

3. 地理位置是哪里?

4. 哪些细节保证了构造的四大要点:保温,防水,隔音,防火

5. 最后,才是美学问题,如何通过构造呈现出你要的样子?

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1. 所谓结构材料,一般是指木、砖、混凝土、钢。不同的结构材料有不同特性和优缺点,一路发展过来,人们已经摸索出了利用它们的最佳途径,也就直接影响了建筑的构造方式。不同材料的构造方法或许可以互相借鉴,却一定有不可互相复制之处。举个栗子,木头导热慢,所以结构连接处需要的保温措施要求便相对较低,钢材导热快,如果用于住宅就要注意保温,防止冷热桥。

2. 结构方式自然也跟材料有很大关系,粗略可以分为两大类:实体结构(Massivbau)和框架结构(Skelettbau)。传统砖墙毋庸置疑是实体结构,钢结构大多属于框架结构,木头和混凝土则是两者皆而有之。如此分类是因为如果结构方式类似,即使材料不同,构造思想也有互通之处,材料也可以混用,砖墙与混凝土就是最基础的好搭档。很多时候,后世的材料都有仿造前辈的构造痕迹,比如你看,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涡卷可是从早年木结构神庙的枕木变化而来的。

3. 地理位置决定了你采用的构造方式能不能符合设计要求。比如你要做的项目在北方阴冷地带,冬天最怕不保温,却抄了一个处于终年阳光普照的南方的房子。即使二者功能材料结构再相似,可能也达不到构造的保温要求。依靠天然的地理优越性,南方国家的房子可以大胆地减少保温层,采用轻薄结构,而且倾向于减少阳光直射。拿着马德里的图纸在德国做房子,怕冷的德国人可绝对不答应。

4. 终于来到构造四大天王的领地,保温防水隔音防火。

四大天王的威力在不同用途的建筑身上各有不同,此处以住宅为例。

人类最开始造房子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小木屋和茅草房什么的不会被一把野火一夜烧尽。后来高级些了,下雨的时候最好不要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更要保证排水除湿。雨水多的地方屋顶通常又高又窄,就是为了排水。保温隔音什么的是更后来的事了。

现在可好,防火可能设个防火墙用个符合规范的防火材料了事,防噪音的话在地板中铺隔音材料就可以,保温却是做构造的重中之重。欧洲人民要是看到广大中国人民中的许多个还生活在没有保温层的房子里,一定对第三世界国家水深火热的小伙伴倍觉怜悯。

倒也不只是因为怕冷,保温不单是为了房子整体的保暖,也是为了防止冷热桥的出现。冷热桥是指建筑物中内外温差较大的地方,常出现在室内外不同材料的交接处(比如混凝土墙体和窗),以及墙缝和墙角这类几何形体发生变化的地方。冷热桥带来的,不止是室内热量泄漏的问题,更危险的是室内空气中水分的冷凝渗水。渗水的墙面易发生霉变,影响室内卫生,同时也破坏建筑结构。所以保温也需要和房子的通风除湿一起考虑。

下图为顶层房间温度图示,发霉的照片我就不贴了,略恶心。可以看出来窗户附近温度下降严重,一定要注意周围保温层的环绕。

(窗户的平面细节图)

如果要做一个阳台或者露台,则务必把内外的地板隔离开来。

说到这里顺便一提,木结构如果采用实体结构,有一个保温上的天然优势:厚实的实木墙不仅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断热量传递,而且还能储存大量热量。在外界温度降低的时候,这些热量缓缓散发出来,补充室内温度,起到了调节室内气候的作用。

(萌萌的小木屋结构原型)

同样厚实的砖墙和混凝土墙也具有储存热量的作用,可惜保温性比起实木还是差了一点。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先是往砖墙内侧或外侧盖上一层保温层,表面施以抹灰遮掩,之后又改良出了中心保温的双层墙。由于温差较大,保温层表面常常会有冷凝水渗出,经常破坏抹灰表面,因此又牺牲部分保温性进化出了含有空气层的双层墙,利用空气流通加速冷凝水的蒸发。至此,表皮正式从承重结构上独立出来,建筑进入了一个玩表皮的新时代。

(发霉的抹灰外墙)

找了多孔砖墙地板部分细部的剖面图来举个栗子。

第一种,单层墙。墙体本身没有保温,只在内外壁进行了抹灰处理。为了避免冷热桥,混凝土地板和墙体之间使用了保温材料,6 号数字标示处即是。再看地板构造,从上到下依此为地毯、水泥地面、隔离层、隔音层(和保温材料差不多,所以用了同一种图示)、钢筋混凝土地板、楼下房间的天花板抹灰。

在底层地板中还需要铺设防水层,材质与隔离层类似。防水层应该覆盖各种容易遇水的地方如屋顶、窗户附近、地基附近等等。

第二种,双层墙夹层保温。不仅保温性能上升,而且外墙不需要抹灰,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砖墙效果(单层墙内保温也能做到)。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例子为外墙承重,所以立面效果尚不能太过夸张。

(阿尔托,一段萌墙。)

第三种,双层墙加空气层。外墙被挂在承重内墙上,空气通过外墙间或开放的砌缝进出。如果是斜屋顶,空气层可以一直通到屋顶内再伺机逃逸出去。

万变不离其宗,以上的构造换成混凝土也毫不困难,如果用于框架结构,可以假设这里的实体墙体为保温材料或者砌体墙和框架的组合,再加以理解。

比如下图的轻钢框架结构,有没有觉得结构方式似曾相识?外立面还可以替换成铁皮、塑料、木板等,很自由。

关于防水,除了防水层的铺设之外,如果是斜屋顶,还需要设置屋檐集水槽来进行有组织排水,如果是平屋顶,则需要通过找坡来集中雨水。集水槽附近也要注意设置保温层。

5.美感。

积累了构造基本知识,学会读图以后,你会发现立面的选择也有了内在的逻辑。

比如,使用这种互相间隙较大的细木条来作为立面,不只是出于外形效果的考虑,而且是因为中间的空气层可以流动得更加通畅,便于内外墙及时除湿。雨水收集槽隐藏在立面之下,保证了立面的完整性,雨水则通过木条的缝隙流入槽内。

(你可以这样把雨水槽藏起来,此图中木条为横向设置)

再比如,把支撑结构作为立面,就可以自由安排内部空间。

细节上的处理,也有构造的内在原因。

比如,像密斯一样,把工字钢埋在混凝土里,再与砖墙结合,做一个闷骚的转角。虽说没有附加保温层,但是总归隔绝了钢与钢之间的直接热传导。

再比如,木结构的转角,为了适应框架和加固边角,通常如下图般处理。保温层在转角断开,即使是传热效率低的木头柱子,也难免会产生冷热桥。

将柱子拉到外面,保温层便可以完全连续起来,也就改善了保温性能。这样的做法,如果再精细些,倒不一定比密斯的转角逊色。

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实现极简的美学追求,也为了给这个世界节省一些不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可以把住宅做成这个样子:

(R128 住宅。Werner Sobek 所作,他是 Uni Stuttgart 的老教授,常年研究 Aktivhaus 也就是主要依靠机器控制的生态建筑。)

为了达到结构和材料都最简化的目的,减少建筑废料和垃圾,主体结构为可回收再利用的钢结构,其余材料尽可能轻薄,外立面也都是外挂的不承重的玻璃幕墙。

这样的设计可能会被吐槽为牺牲私密性、结构性能和造价的艺术品。初次接触这个房子时,我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钢结构住宅为何有的框架密集,有的很简洁?有幸得到 @猪小宝 的回答,帮助理清了思路,但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凑巧的是,后来 Sobek 教授来我们学校做了个讲座,才了解到:R128 作为 Sobek Aktivhaus 概念的代表作,原本就不差钱的建筑师追求的是利用机器控制达到能量利用的最高效用和材料的最简化,使这幢房子达到“零耗能”和“零废料”的效果。这种思路和利用构造本身减少能耗的 Passivhaus 正好相反,倒也不失为一种新途径。

而且,它位于斯图加特半山腰上,周边绿树成荫,且都是户主自家的山地,这样肆无忌惮的玻璃立面或许可以理解。换言之,这就是高富帅拯救世界的自负方式。

所以,想要理解这些初看匪夷所思的构造,不妨读图之外读一读图边的文字,建筑背后的故事。

同样以结构设计为傲的设计师不在少数,如果有心,还可以搜到不少踏实的资料。

比如这篇日本建筑师大野博史讲座的详细记录:Collaborated Structure by 大野博史

最后,这五个问题只是一个收集资料的引子,并不是类似于“从零开始学构造”这样的回答,希望没有令你失望。具体的图必须亲自去读,才能真正读懂,而且我举的例子不一定适合国情。

相信看得越多,你心目中依此建立的原型就将越加丰满,眼中的建筑不止有体块和皮肤,还有筋骨。

少年,看你骨骼清奇,买一本《DETAIL》合集何如?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