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让人决定静音看球的解说,问题出在哪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分享一下 NBA 在中国转播的历史以及我最初接触解说时的经历。
NBA 进入中国
1953 年美国 NBC 和 ABC 两大电视机构将篮球比赛直播搬上了屏幕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 64 年。NBA 解说具备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底蕴。 NBA 节目于 1987 年在中国首次出现,中央电视台转播了 NBA 全明星赛。
1995 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开播,体育节目量激增。我第一次解说篮球比赛也是在 1995 年,那个时候是香港星空卫视(Star Sports)邀请我解说 NCAA 的比赛。之后在同一年的 NBA 总决赛,我被当时的 NBA 联盟邀请作为嘉宾搭档央视名嘴韩乔生老师在现场解说奥兰多魔术对阵休斯顿火箭队的七场总决赛比赛。那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现场解说 NBA 总决赛。事实上在当时那个时代,国内对 NBA 还处在一个认识的阶段,我作为第一个真正接触到美国篮球的中国运动员,我可以把我在美国打球的经验还有对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认识分享给国内的球迷朋友们。那段经历也为我之后的解说奠定了基础。之后 1996 年 11 月 NBA 96-97 赛季开始,央视每周都通过卫星进行一场 NBA 直播和一场录播,从那时起,中国球迷可以系统地观看比赛,也有许多球迷都是因为乔丹而疯狂的爱上了 NBA,也让 NBA 在中国转播持续火爆。
1999 年王治郅被小牛 37 位选秀,2002-2003 从巴特尔加盟到姚明作为选秀状元进入 NBA,NBA 在中国掀起了另一个高潮。
解说在比赛中的作用
一场 NBA 篮球比赛里球星的表现就像飞机的发动机,而他们所执行的技战术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和骨架支撑着整个比赛,球星的出色表现和多变的技战术让比赛充满激情和想象。在解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大概了解一场篮球比赛里大概的内容有什么,常规时间 48 分钟的比赛两支球队通常会发生 120-130 回合的攻守转换,从防守反击拉开一对一,到二人挡拆,传切,再到三人的 UCLA 打法,三角进攻还有四角进攻到一四低落位,还有无球侧的五人整体配合,这还不包括底线球,界外球配合.....通常每个教练都会准备 50-70 套战术在关键比赛中,每套战术都会有 50-80 个机动机会的变化。而每个成熟的球队仅进攻战术最少都有 300 套以上,球员要能熟悉的掌握这三百套战术和超过 300X50 以上的变化,其实这真的是一个不小的脑力劳动。通过这些数据我们来看美国和中国解说的对比,在美国解说通常分两个不同分工,主持和嘉宾。在美国 NBA 职业比赛转播中您必须是职业运动员和教练的背景。因为打过职业比赛的球员和执教过职业比赛的教练我深信他们对比赛感觉没打球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主持人在美国也有基本要求,他们必须是媒体专业和体育背景的,不会因为你是美女而降低对转播专业的要求。而且转播中的主持基本都有最少三到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有可能走到屏幕前。在国内转播中支持人必须要有广电部门的持证上岗标准。但并没有体育传媒主持的标准。多数主持人多体育最多是爱好而不是专业。职业嘉宾背景就更惨,由于中国球员从小到大接受的篮球理念完全不一样,虽然国际篮联使用的球和 NBA 用的一样,但从平时接受的篮球理念,训练方法和比赛的环境场景却相差甚远。其实就像拿一个学大学函数和小学对比一样,完全没什么可比性。所以很多球迷都会在观看比赛时关上静音再欣赏比赛。
几十年了,中国在整个解读比赛的过程中主持人和嘉宾多数的习惯是解读场上的现象,比方说这个场景谁传球给谁,然后谁投篮了,都是在复述场上发生的事。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评述都是人们在视觉上能够看见的。而像赛前的技战术安排,赛前的针对性训练,包括针对性的打法,对位置的分析,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真正需要我们去为球迷解析的评述却少之又少。其实到现在国内也没有能力做出我们叫 play by play 的战术分析。显而易见的是,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看比赛中的现象。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因为美国的篮球基础已经非常雄厚,无论是多大年龄段的观众对篮球的理解都比较深刻,大家都明白什么是挡拆、战术,以及场上大多数发生的变化,解说和观众的整体水平都很高。
在解说的过程中,其实应该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你需要了解这个比赛,它是起到一个普及的作用,你要先学习这个理念,然后把这些理念传递给观众,这样才能够帮助球迷朋友们更好地去参与到篮球项目中。所以在整个电视转播过程当中,作为一名篮球解说员,永远不要忘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让更多的篮球爱好者理解这项运动到底是什么。然而在帮助球迷朋友之前,每一个解说员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清不清楚篮球的概念。什么叫挡拆?什么叫三威胁?什么叫 UCLA?什么叫普林斯顿?这些是最基本的概念。很多解说员忽略了这一点。在电视转播中,我们连基本的概念性、普及性的教学都没有呈现给观众,直接看比赛,那观众能从解说评述中得到多少有营养的东西?这真的值得反思。只有真正了解这项运动,才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比方说从中小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各种赛事,从业余赛事到我们的 CBA,这个过程是参与,好和坏我们用比赛来检验。这个过程我们大多数主持人和嘉宾并没有很好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准备。所以我说我们三十多年所拥有的这些资源非常可惜,转播了超过 15000 场比赛,然而到今天能够真正解析挡拆配合的人都是凤毛麟角。我一直强调,当一个篮球解说员连打篮球最基本的脚步都不对的时候,他要怎么普及这个知识?他又凭什么去讲这个东西,让观众信服?说白了,他根本没有讲解任何实战的东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篮球最精彩的部分用最专业的解析呈现给广大篮球爱好者,多讲真实的篮球,少一些没有用的 BB,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解说比赛之前需要做的准备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是分阶段的,比方说在夏季转会时各支球队怎么去调人,是不是会有一些新秀冒出来,或者出现什么伤病,大概的状况其实都很容易就能找到。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知道它大概的情况,你要看它的排名,看它是不是会有新的打法和对手的变化。
NBA 的赛季很漫长,解说比赛首先并不是说它的现象,而是根据它的状况去找到一种篮球的规律。毕竟我在这行干了二、三十年,从我打球到做解说二十多年,其实解读比赛不是复述整个场上的过程,而是去理解它,解读它。尤其在做技战术分析的时候,打个比方,一个练过功夫和没练过功夫的人,一上场一走路,举手抬足我们就能大概知道谁才有真才实学了。这一定是一个经验的积累。我在整个准备比赛的过程中,除了要知道比赛双方最近的状态表现,然后更多的则是理解比赛,而不是去照搬讲评书。我希望可以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让观众听懂,因为比赛瞬息万变,怎么能用最通俗,最接地气的话迅速地把场上的现象然后去转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他们马上理解比赛才是最重要的。一定不能跟比赛脱节,我觉得这个解读比赛不是说只是看表面的现象,是要去理解这个比赛,去分享这个比赛,去解读这个比赛,是了解他的规律。所以说,如果没有多年在篮球上边的积累是很困难的。不管是数据、还是所有的报告,还是媒体的报道,其实都是在解读这种比赛中的可参考的东西。但是真正这种可参考的东西,到直播现实的比赛中,其实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因为其实场上看到的就是这些才华,然后意想不到,和他们的创意,这就是明星和教练对于技战术的分享,这才是对篮球比赛的解读。
平时在解说之余,我也会看一些美国媒体对 NBA 的一些报道,但这并不是我准备比赛的重点,因为无论媒体怎么说,他们都是处在第三者的位置,他们不是一个打球的人,所以评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会看不同的观点,因为你看美国在整个的 espn 所有的评论当中,基本上采访的都是教练和队员,媒体只是做节目,而很少谈技战术。其实中国很多媒体人也都曾经亲口跟我说他们不愿意介入到技战术当中,因为这个不是他们的特长。
除此之外,像双方的交战史、球员数据等等都是转播平台提供的,这些数据其实很好查,像在 espn 里就都可以查到,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点,比赛永远是进行时,过去只能是参考,通常因为现在分工很清楚,主要是由主持人更多地去看这些东西,而我并不是太在乎过去的东西,因为比赛在转播过程当中有太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很多主持人应该做这事儿。知道就好,并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上边,因为比赛有太多的精彩,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和未来时。
就拿几天之后的勇士主场对阵骑士举例,如果让我准备这场比赛的话首先我会先从规律入手去分析这场比赛,下一场比赛是在勇士的主场进行,其实在常规赛两回合的较量中,骑士已经赢下了非常重要的第一场(圣诞大战),而且那场比赛双方基本上都是全力以赴,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再来猜测将要到来的第二回合交锋勇士是不是还要全力以赴。再看骑士这边,他们又有没有必要全力以赴?我认为拿下了第一场的硬碰硬,骑士完全可以在这个时候从容地进行自己的轮休,而不仅仅是针对勇士,因为它没有必要针对勇士。对勇士来讲,这是一场势在必得的比赛,首先,以目前的形势来讲,常规赛最终要产生的西部冠军还有很大悬念,勇士一场都不能放松,因为他们今年战绩不可能比去年更好。这是我在没有看任何媒体报道的情况下自己做的判断,依靠的是常年积累的东西。所以勇士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去弥补它内线的不足,其实还是讲技战术,讲心理状态,比赛的一种精神层面到战术层面的分析,因为规律就在那边。所以说我在准备比赛会从这里着手,而不仅仅是参考一些媒体的报道。
国内篮球解说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在国内篮球解说圈里,有打过职业篮球背景的解说员仅仅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其实对篮球爱好者来说,如果能够多一些有职业篮球经历的运动员加入到篮球解说中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然而,在职业运动员转型到篮球解说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就目前来看,几大难题成了他们转型路上的拦路虎。首先就是理论基础不过硬。理论基础是指对篮球的理解,因为中国篮球运动员走的路一般都是从体校、到省队,最后再到国家队。基本上他们的理论水平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也就是说在文化素质的层面有明显的短板。其次,在你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加之对篮球的定义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之后,另外一个 Key Point 就是沟通。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在沟通能力上确实是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比方说对阐述整个比赛的状况,逻辑思维等等一系列的表达。第三点就是想要转型的运动员需要有电视媒体的解说经验,这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比方说面对媒体,面对媒体带来的这些观众,他需要了解这些观众的心态是什么样的,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解说风格,怎样能够直截了当的把篮球比赛中的这些东西转述给观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最近几年,网络媒体的兴起让篮球解说员学会了幽默,但是幽默的底线在哪里?比方说,怎么跟主持人互动,怎么跟不同的嘉宾互动,包括跟观众互动,这都是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变化。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你没有三、五年的媒体转播经验,想成功从运动员转型为解说困难不小。此外,中国运动员还需要多学习一些商业化的背景,因为现在的篮球逐渐变得越来越市场化,解说员需要对商业、体育产业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跟职业媒体人的配合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
伴随着中国篮球的转播已经三十年,由于网络媒体已经打破了垄断的的电视媒体,其实也是我们篮球转播这个职业真正大步前进的时候,希望在广告占用了大量转播分析时间的同时,有更多的收费转播出现,也可以给真正球迷更多分享篮球的时间。同时希望我们的解说不要再用广播评书的形式讲解比赛过去式,因为在解说中,篮球永远是进行时。我们需要做的是评述正在发生的比赛过程以及对未来机会的探讨和判断。同时希望更多的职业篮球人好好努力参与到现代篮球的解说中,努力提高自己篮球的理论及学会如何运用现代媒体和球迷沟通,用多年的实战经验分享我们实战中的体会,因为场上的所有瞬间发生的状况都是有原因的。与此同时也更希望我们的篮球专业媒体同仁努力提高对篮球基本技战术和规律的认知,因为你们的专业主持会引领球迷的好奇,在和嘉宾的配合过程中让我们的球迷对篮球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因为解读篮球比赛绝对不是拿着数据听着你习惯的评书那样去解读,而是更需要多一些对于篮球实战的体会。因为大家很难想象一个连防守基本脚步都不会移动,连三威胁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把球摆放在正确体位的主持人是怎么给大家分析比赛的。国内篮球解说杜绝瞎 BB 的时代已经到来,要知道,观众的要求正变得越来越高,解说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多一些职业篮球从业人员走上解说的岗位,少一些因为国内解说水平低下而关掉声音的铁杆篮球迷。
快到鸡年了,新拍了一些照片,正好放在文章里,马健在知乎提前预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