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在吐槽看不懂之前,先问:当代艺术需要被公众理解吗?

$
0
0
了不起的苏小姐,《布林客》杂志创始人/主编(公众号:blinkzine)

说在前面:其实好几个人都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了,类似的问题也有好几个,但根据我大半年来在知乎上写艺术类问题的回答经验看来,我是不太愿意回答此类问题的。还有类似于,“当代艺术是艺术吗?”,“不能被看懂的艺术是好艺术吗?”,“艺术作品需不需要艺术家自己的解释”之类,我都不太愿意去讲。

原因很简单,学艺术或着爱艺术的人看了我的回答之后会觉得言之有理,发现干货;而不喜爱当代艺术,或者是拒绝去接受当代艺术的人,会觉得我是在装叉,而我也觉得是对牛弹琴,无言以对。

所以,我早就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写的艺术类回答永远不会成为知乎大热,不可能与“如何评价某电影”这类问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相提并论;而我的个人回答更不能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同,艺术本就是个主观的东西,而审美活动更没有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所以,我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我前两天看了我心爱的锵锵三人行找物理学家淼叔来谈论引力波,两集看下来我热血沸腾,连刷了三遍,其中许多关于宇宙和存在本质的问题问到我的心坎里去了!其中,有一些部分深深地启发了我对艺术的理解,所以决定把我的想法赶紧写下来。

01

锵锵三人行里讲到,许多天体物理,宇宙存在的理论即使是在爱因斯坦这类的天才脑海里,也是不可想象的,只能依靠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推理的;类似于“十维空间”这样的东西,存在于公式和推理当中,却很难用一个“视觉”的想象去表达;人们只能看到三维的事物,理解能力里加上时间,也只会到达四维,而七维、八维、十维存在是个什么体验和样子,科学家也承认,没人能想象,只存在于数学语言里。

我顿时意识到一个问题,语言,语言的重要性。

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存在的基本语言,需要专业知识和理解。

艺术,也是有自己的独特语言,也自然需要专业知识和理解。

类似于天体物理这样的专门学科,需不需要被公众理解呢?当然你可以说,科普是需要的,但是就学科成立的意义上来看,是不需要被公众理解的,也不可能让所有公众理解,要不人人都是科学家了。

公众,这个词,就是指社会的大多数。对于公众的要求,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本准则。

那么,这样看来,当代艺术,需不需要被公众理解呢?

答案一定是:不需要。

正如天体物理一样,有专门研究它的做实验和创造的科学家,有学者教授写论文提炼出其中的规律和哲学;当代艺术也是,有专门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有理论家、策展人和批评家去提炼其中的现象、规律和哲学。天体物理使用的是数学语言进行理解,当代艺术则是需要艺术语言进行交流。

但是,这里肯定有人要笑了。

你怎么能把当代艺术这种“自欺欺人”的东西跟伟大的天体物理相提并论呢?

对啊,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对于“大众”“公众”“普通老百姓”而言,同样是“看不懂”,但是天体物理是伟大的、牛逼的,但是当代艺术是不值一文的、是糟粕的理由。

这个想法来自于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也就是这玩意儿有用或者无用。

天体物理看起来遥远、玄乎,但是没人敢否认它的存在价值。多少航天技术、科技发明都是跟天体物理的研究环环相扣;而当代艺术,你问,它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当代艺术有价值吗?

我个人认为,当代艺术是有价值的,但是没有实用价值。

就这两个学科的创造出发点而言,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就是“发现,研究,推广,制造”,旨在造福人类;而当代艺术的创作本质在我看来,是自私的,是个人的主观行为,说到底是一种私人化情绪和情感的表达。那么在“有用”和“无用”的标准下,自然科学绝对是有用的,而当代艺术则是无用的。

所以,在公众看来,即使都是看不懂,但科学还是值得尊敬和崇拜的,而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是“不值一文”的。这点在中国老百姓的观念中尤其明显,为什么,我后面说。

02

好了,话说回来,关于“语言”的这个问题。

理解一门独立学科的语言是要学习的,是需要实践的。

还是拿天体物理做例子,光年、质子、夸克、引力波、超弦理论,这类的专有名词你要懂得意思,公式你要会用。

同样,在理解当代艺术里,什么是他者(The Other)、达达主义(Dadaism)、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康定斯基(Kandinsky)、格林伯格思想(Clement Greenberg Modernism)、媒介理论(Media Theory)、观者(Spectatorship)这类词语你要知道说的是什么,没读懂过本雅民(Walter Benjamin)的《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你怎么敢说你要去理解当代艺术,等等。

专业知识和专业语言是理解一个特殊、独立门类的基础。

所以说,普罗大众,父老乡亲,在没有这类学科语言、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的条件上,想要真正理解当代艺术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没有天体物理学家会随便邀请一位品酒师去参加他的论文讨论会一样,也没有一位美国当代艺术家会期待一位北京胡同大爷去光临他的展览开幕式。

因为,每个人术业有专攻,沟通就怕“语言”不通。

03

那么,再来说说,当代艺术本身。

之前也有人回顾了当代艺术有别于古典艺术的地方。我认为其根本,还是创作的意图。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还是要服务自己,服务艺术本身(art for art sake)。

这个观念其实我之前也写过,可以参考开头部分:为什么当代艺术作品中常会出现恶心的,让人不舒服的意象?

但总而言之,在以宗教画为例子的长期艺术史里,艺术的意义和功能是服务宗教的,是启示大众的。大众是不需要“理解”这种艺术的,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image”(像);一个同人型、通人性的神的 image。公众根本不需要理解艺术家的技法,不需要研究画面的结构,不需要知道画作的历程,只用看一眼那个画面的样子,然后闭起眼睛祈祷。这样子的古典艺术在现在的艺术史学生和学者那里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它们产生的当时,是不需要去被公众“理解”的,因为,它们只是一个 image,一个载体。

而从印象派开始,从高更、塞尚、莫奈开始,艺术家就变得有些“自私”了。他们不必再把风景画的跟真实一模一样,不必再把人物的模样画的要从画布中走出来一般。有了中产阶级的兴起,画廊的出现,印象派画家开始琢磨起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有的更注重光线,有的更注重那一瞥的动态,有的只在乎事物的边沿而画面内都没有涂满。现在这些赫赫有名的大师,在当时其实也是不被公众理解的,也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

但,历史证明了,艺术从宗教和王权的统治里走了出来,艺术家就变成了自己的包工头,艺术自然就“自私”了起来。我思故我在,我想而我画。

由这里开始,再顺着一大串名字,抽象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等,从 1880 年到 1945 年,现代主义艺术(Modern Art)直接无缝连接、血肉相承演变出如今的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1945-precent)。艺术家越来越“自私”,艺术越来越自我。美国五六十年代,以洛克菲勒为例的一系列商业大亨用重金培育起了美国当代艺术,对 Mark Rothko 和抽象派画作追捧到不行,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美国艺术,“我们的国家和政治是这样的民主,以至于这样的画,我们也认为是最好的艺术”。

的确,在如今的美国当代艺术血液里,艺术应该、也必须是服务于艺术本身的(art for art sake);只有这样,艺术,作为个人表达的一种方式和语言,才是最自由的。

Art is liberal, art is freedom。这是美国文化的根。

所以,一个旨在服务于自身的艺术作品,从一开始就不是面向大众而产生的。当代艺术也自然不需要公众的理解。

这一点在西方世界几乎是不需要争辩,已成既定事实。而中国人却很难接受,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

首先,当代艺术而言,美国绝对是占主导地位,因此可以用美国当代艺术为代表。这种只有 200 多年历史的国家,他们的现当代艺术史就已经有 100 多年。早在 1913 年,未来主义就盛行,Malevich 画的飞机,达达主义的声音诗歌(sound poetry),Boccioni 金灿灿的雕塑(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还有杜尚的车轱辘都已经进入了艺术发生的现场。而大名鼎鼎的 Armory Show(纽约军械库艺术展)也是第一次开始于 1913 年,这都是 100 多年前的事啊!所以西方观众真的对于现当代艺术的耳濡目染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要说欧洲的观众有深厚的艺术史和文化积淀,那么,美国人真的就是看着这些新观点、新形式、新挑战长大的。

而在中国,我们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以器物、乐器、首饰、工艺、字画为代表的艺术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而当代艺术,更是一个外来词。在长时间的社会变革和反复的文化革新里,我们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都是迟疑不定的。改革开放之后,在八十年代,当代艺术和摇滚乐、英语一样成为了时髦的产物,中国人从那时起才开始模仿、学习、练习。这学习的中间有挫折,也有阻隔,一直到如今。所以,我们的当代艺术,整体上还是在模仿西方艺术;主流艺术家正在走出国门、试图玩转世界艺术圈规则;而大批正在成长的青年艺术家还骑在墙头上,眼睛盯着墙内和墙外,哪边兴什么就做什么。

就这个现状而言,中国的当代艺术,连艺术家、创作者自己都还在模仿,还在实验,怎么会期待公众,社会里的大多数,都去理解艺术?中国社会目前还有一大批生存都成问题的人,谁会真正去关心艺术,谁又会在意一个“无用”的艺术,更不会去理会一个艺术家“自我表达”的私人视角里的世界。

第二,在美国,言论自由保证了“艺术为艺术而服务”的生存环境;在中国,自天子开始,艺术就是服务政治的,建国以后,毛爷爷高喊,“艺术为人民服务”,于是,艺术不仅要有政治色彩,还要有社会意义。这个观念造成了大批当代艺术在公众眼里“不知所云”、“一文不值”、“恶心糟粕”的结果,因为你的艺术没有服务于人民,人民看不懂,人民不喜欢。

别跟我谈什么贾樟柯、侯孝贤,我就爱看《煎饼侠》和《港囧》,至少我花了钱还能笑出来。

艺术是要服务于我的,我看不懂,看了不舒服,差评!

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04

再来说说,当代艺术不需要公众理解的资本是什么。

因为当代艺术圈是一个极其完整的、自产自销的商业文化圈子。

艺术家生产产品,策展人和展览机构展示产品,艺术评论人、批评家、史学家评价(宣传)产品、藏家收购产品、藏家为了显示自己有品味继续鼓吹产品、产品生产者名声大噪(不断接单)、策展人和展览机构继续展览其产品……无限循环下去。

这环环相扣的交易背后还养活了一大批艺术从业者,艺术记者、艺术写手、艺术经理人、艺术媒体、艺术品展示会、艺术大奖、艺术节,这里面的行业层层叠叠,金钱数目越来越大,场面铺得越来越开,而自己本身就会像一个小的生态链,每个小生物都让这个 eco-system 越发的精力旺盛、枝繁叶茂。说白了,当代艺术就是一个巨大的 party,party 越吵闹就显得越成功,当代艺术的热度自然只增不减,根本不用局外人操心。

在这个繁荣景象的下面,还有无数个专业学院,无数个 BFA、MFA,学 studio art 的希望成为艺术家,出人头地;学 art history 的希望有一天能成艺术评论家,多发点论文有一天还说不定能成艺术史学者;学策展的希望有一天能去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当策展人,认识好多好多牛叉的艺术家和媒体;学艺术管理的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艺术经理人,家里有点钱的还想学林翰和晚晚最好自己当收藏家。

这个圈子从来都不缺人,大家都说着一种外人听不懂的“艺术语言”,多少人想挤破头进去还进去不呢,他们自己 party 开的好开心,根本不 care 局外人的看法。

所以,说得不好听一点,当代艺术是活在自己产生的巨大泡泡里,这泡泡华丽无比,犬马风流,来 party 的人自己玩的开心就好了。

而一般的大众、公众、民众,走过路过大 party,瞅上一眼,觉得稀奇,拍照留念,到此一游,这就算完了。想要去理解 party 里都在 high 些什么,先得回家把人家说的语言学会了再来吧;于是,一批批学习艺术语言的人产生了,语言会了,再认识几个熟脸人,慢慢的,师傅领进门,理解 party 在玩什么,就修行在个人了。

那么,这样的自产自销自嗨的生存模式,对于当代艺术而言,有什么弊端呢?

当然,艺术品的价格虚高就是一个;艺术作品越来越趋同是第二个;艺术作品意义出现空心化算第三个;圈内人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怪象越来越多算第四个。

于是在这中现象下,就出现了一派学者和艺术家,称为“institutional critique”,翻译过来应该是“当代艺术圈里的自我批评派”。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 Andrea Fraser 的视频表演《May I Help You?》

May I Help You? (in cooperation with Allan McCollum), 1991;Color video, sound; 19 min. loop, 这是难得的一个不是由 Andrea Fraser 本人表演的作品,图中的女子是她请来的演员。

在这个视频里,你作为观者走进一家画廊,然后一个穿着黑色连衣裙、带着珍珠项链的画廊工作人员就热情地迎了上来,问到“May I help you?”

然后开始跟你滔滔不绝,像打机关枪一样地跟你讲起墙上的一幅幅作品。而这墙上挂着的一幅幅作品都是一模一样的黑色,那女人说得天花烂醉,妙语连珠,噼里啪啦说了好多词,但你一句也感觉听不懂;同时,虽然听不懂,但从她的神态和语气里又感觉到她在说一些非常聪敏智慧、有深度的话。可墙上还是一幅幅沉默的黑色方块,你跟这画廊女子仿佛是说着不同语言、生活在不同星球上的人。

这个作品就反讽了当代艺术的一种自圆其说、自吹自擂的现状。其中指代的作品真有其人,就是 美国当代艺术家 Allan McCollum 的作品 Plaster Surrogates (1982/90).

而 Fraser 的作品也是获得了 McCollum 的许可的,所以他们都是处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但也在反思这个圈子里的现状。

但有意思的是,Andrea Fraser 如今也和 Institutional Critique 一起成为了当代艺术里的大话题,一个专属的门类和流派,他们也个个名声大噪,影响力非凡,也成为了别人的研究对象。他们批评别人,也被别人批评。

说来说去,当代艺术充满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和反讽的结果是带来更多的分支和繁荣。这样的当代艺术,只能说生命力真顽强,真不需要公众的理解,自我玩味就够了。

05

最后再简单的说一下,就非专业者而言,当代艺术应该怎么去理解。

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对,Any work of modern or contemporary art you see in a museum is there for a reason: it either communicates a new idea, or communicates an old idea in a new way.

翻译过来就是,任何你在博物馆看到的现当代艺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要么是表达了一个新的思想;要么是把一个已有的思想用了一个新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我也是从中文学到新闻,再由摄影学到当代艺术的。艺术的语言我花了三年时间才学懂,艺术馆要去上好几次才能悟出门道,但我相信就初学者而言,秉承着这上面的这个观点去看当代艺术就会变得有趣许多。

中国 70 多岁的老奶奶也能看懂新媒体艺术,这就是我外婆亲身的例子:故事请见——新媒体艺术是什么?有哪些知名的作品?

而也不是所有的西方人公众都能够看懂当代艺术,我曾在纽约的 MoMA 亲耳听见两个白人大妈在我旁边恶狠狠地指着 Robert Morris 的毯子说,I hate this kinda of art!

所以,也许大家都一样,只是中国跟美国能够理解当代艺术的公众的 percentage 不一样吧。说到底,还是语言,艺术的语言能否掌握,能否在不懂的语言的时候用看到的、体验到的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思想的自由不只是在艺术家那一方,也存在于观者的解读这一方。

Marcel Duchamp, “The Passage from Virgin to Bride.” Munich, July – August 1912. Oil on canvas, 23 3/8 × 21 1/4". Digital Image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Licensed by SCALA / Art Resource, NY.

最后我想放一张当代艺术之父杜尚的画,我原来一直搞不懂他在画什么,学了艺术语言之后了解了他的许多作品,但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他的绘画。今天看了引力波的那一集之后,顿悟了!也许,这就是一个在物理学家脑子里都想象不出来的一个“十维空间”,一个在数学语言里可以表达的逻辑,但是当代艺术家也许可以在这幅画里表现出自己对一般人不可想象之空间、状态的描述。

所以,有了天体物理和自然科学这样的“有用”的技术之后,也许有一天我们要跟外星人交流,那么代表人类思想和想象的证据中,在视觉艺术作品里,也许也可以有这种例子,看,我们人类除了这样的思维和感知外,还有这样的想象和视觉表达能力。

感觉也不错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