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有哪些大牛在自己相关领域被打脸的故事?

$
0
0
One Two,开挖掘机的兔子

历史上学者被打脸的栗子海了去了,什么泊松亮斑,开尔文的物理学大厦相信各位已经很熟悉……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和盖伦更是号称「(被)打脸三剑客」,隔三差五就被挂出来。我今天打算介绍一位打过别的大牛脸,也被别的大牛打过脸的……大牛。他就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

第谷生于 1546 年,卒于 1601 年。作为参考,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于 1543 年发表,伽利略用望远镜看星星则是 1609 年的事情,并在 1610 年初将他的观测报告辑录成书出版,名为《星际信使》(Sidereus Nuncius),第谷的活跃年代正好落在了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之间。后人回顾这段科学革命前夜的历史时,多以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为中心,但要知道,开普勒纵使有高超的数学造诣,倘若缺少了第谷提供的「优质大米」(详实的火星观测数据),煮不出香喷喷的米饭不说(开普勒三大定律),「巧妇」之名(天空立法者)怕是也无法染指了。这位丹麦贵族到底是何许人也,这里我并不准备展开细说(逃

题目问的是「大牛被打脸的故事」,所以第谷的生平事迹我就不啰嗦了,有兴趣可以自行维基(Tycho Brahe - Wikipedia),或者阅读江晓原先生的系列文章:

  1. 贵族天文学家的叛逆青春——关于第谷的往事之一
  2. 遥想当年,天堡星堡——关于第谷的往事之二
  3. 使超新星革命,让大彗星造反——关于第谷的往事之三
  4. 双面人:天文学家和星占学家——关于第谷的往事之四
  5. 两百年的东方奇遇——关于第谷的往事之五

下面主要说说第谷打大牛脸以及被大牛打脸的故事,各举一例吧。

首先我们开一个脑洞,如果亚里士多德那会就有了知乎......

知乎用户提问:彗星到底是不是天体?

问题补充:无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题主你好,我建议你去看看我的《气象汇论》(Meteorologica)[1],书中有我对彗星现象的详细论述。不过既然回答了,简单说两句。

我们所在的宇宙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月上世界就是月球轨道意外的区域,这些地方是永恒不朽的神圣世界,行星、太阳、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属于这个世界。月下世界则包括地球本身,以及地表以上一直延伸到月球轨道的区域。月下世界有着诸多变化,也会腐朽。从彗星展现出的行为看,他不像是行星,因为行星的运动都局限在黄道附近,而彗星可能在天空中任意位置出现;他更不像是恒星,而且因为彗星不断变化的形态,我认为他应该属于月下世界,是发生在大气层的现象。按照四元素理论,彗星是炎热、干燥的聚合体,可能是一团火焰。

发布于 前 330-9-23

第谷·布拉赫,喜欢汶岛的星光啊

我不是什么理论家,所以我也不打算通过什么理论来说明彗星的具体性质,不过彗星究竟是在月球轨道内还是月球轨道外,我想这个通过观测就能有答案。前两年(1577 年)天上出现了一颗彗星,当时国王赞助的天象台刚刚落成,我就带领着一众助手,用着崭新的仪器对这颗彗星进行了详细观测,从 1577 年 11 月一直观测到第二年的 1 月份。对一系列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这颗彗星的地平视差不会超过 15 个角分,这意味着彗星与我们的距离超过 230 个地球半径,四倍于地月距离[2]。如果套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毫无疑问彗星是属于月上世界的物体。

发布于 1580-7-26

-- 打脸与被打脸的分割线 --

知乎用户提问:为什么第谷要发展自己的第谷体系,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

问题补充:第谷是不是没看过哥白尼的学说啊?

第谷·布拉赫,喜欢汶岛的星光啊

多年来鼎力赞助我观星事业的国王刚刚驾崩,本想来逛逛知乎散心,结果看到这样一道题......友善度不要了(╯‵□′)╯︵┻━┻

这位题主,我接触哥白尼学说的时候你还没出世吧!无凭无据说我不了解日心说也是够了。日心说很好地解释了行星为什么会逆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日心说中地球由静止变成了绕日运动,不说别的,如果地球在运动,那么天上的恒星应该会出现周期性的位置变化,专业一点的说法叫「周年视差」,这个变化哪怕很小,也应该能够观测到。

我和我的助手们使用自制的仪器,观测精度已经达到了几十角秒的量级(比圆周的 1/21600 还要小)。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上知乎的各位(包括不上的),观测精度都不如我。问题来了,观测精度那么高,我依然没有发现所谓的恒星周年视差,那么只能有两种解释:

  1. 哥白尼错了,地球就是静止的
  2. 我错了,恒星太远,周年视差远小于我的观测精度

如果真的是第二个情况,那就意味着,恒星和我们的距离至少是我们到土星距离的 700 倍!也就是说从土星到最近的恒星之间有巨大的空白。这种空白完全无法解释。

哥白尼的日心说的确有可取之处,但很显然地球静止更加符合观测事实吧。

发布于 1588-4-10

评论

旁白君:在 16 世纪末,大概有半数的欧洲天文学家接受第谷的观念。

约翰内斯·开普勒,略懂星占,欢迎咨询

第谷不在的第一天,想他。

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还有第谷先生的亲自回答,还真是百感交集。第谷先生对自己的那套体系相当重视,当初他找到我,就是看中了我的数学功底,希望我能帮助他,利用大量的观测数据,来完成体系的理论化工作。昨日弥留之际,先生对我说道:「不要让我一生的努力虚投。」先生的观测数据我定会好好利用,不过相比于先生的体系,我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接近所谓的真理。

发布于 1601-10-25

评论

伽利略·伽利雷:兄弟我挺你!不过望远镜我要上交国家,就不能给你了......

伽利略·伽利雷,新书《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已出版

我觉得第谷说的挺有道理,想要承认日心说,恒星视差是很关键的判据。我来提供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写在了我的新书《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我在这里也简单说说。

我们可以在天上寻找两颗靠的很近的恒星,但这两颗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会完全一致,必然是一颗较远,一颗较近。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两者与地球的距离不同,出现的周年视差会不同。那么从地球看去,两颗恒星的相对位置会出现微小变化,并且由于是对两颗恒星同时观测,也能够保证观测条件完全一致(比如大气折射、温度、湿度、望远镜状态等),排除了实验误差。

发布于 1632-7-21

评论

罗马教廷:你的新书涉嫌违反 1616 年禁令,请来罗马一趟。

艾萨克·牛顿,胡克你等着

牛顿爵士已于 1727 年 3 月 31 日仙逝,以下文字摘自其生前尚未发表的文稿[3],略有修改:

至于恒星,它们微小的周年视差说明它们与太阳系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几乎可以肯定这个视差值小于 1 角分,所以恒星的距离会比太阳到土星距离的 360 倍[4]还要大。有人认为地球属行星之列而太阳则是一颗恒星,这样的观点能够把恒星移到更遥远的距离,以下是讨论。
(省略无关文字若干)
如果我们假设恒星的周年视差小于 20",那么最近恒星的距离将会是太阳到土星距离的 1000 倍。再者,土星圆面的视直径只有 17",18",大概占整个天球面积的 21 亿分之一......现在我们假设土星能反射它接收到的太阳光的四分之一,那么土星的亮度大概是太阳的 42 亿分之一......如果太阳比土星远上倍(约 65 万天文单位),那么太阳将会变得和没有土星环的土星一样亮,大约是 1 等星。

发布于 1727-5-3

詹姆斯·布拉得雷,第三任皇家天文学家

牛顿爵士的观点很有见地,间接说明了测量恒星视差的困难。今年 1 月份我在皇家学会做了一场报告,内容就和恒星视差有关系。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观测天龙座γ的坐标变化,按照计算,周年视差会使得这颗恒星在每年 12 月 18 日前后到达最南。但实际的观测结果表明,该恒星到第二年 3 月份才运动到最南,比预计值要南 20",然后恒星开始向北运动,9 月份到达最北,南北变化幅度达到 40"。我们又对更多恒星进行持续观测,发现这种运动模式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与恒星的赤纬相关。后来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并不是我们一直要寻找的周年视差,而是一种不曾预料到的新现象——光行差。光行差是一种效应,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造成速度不断改变,从而导致恒星视位置发生变化。就像我们坐船时,当船转向,船上的风向标也会变化,而风向标的指向不仅取决于风向,也取决于船向以及船速。

光行差对恒星视位置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多可达 40",至于恒星周年视差,我可以断定一定小于 1"。不过光行差现象也足以说明地球并非静止。

发布于 1729-2-7

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柯尼斯堡天文台台长

我来终结此题。

我在 1834 年开始对天鹅座 61 进行持续观测,后来有阵子我跑去看哈雷彗星回归了......到 1837 年我才重新开始观测天鹅座 61。这一年我把精力都放在对这颗恒星的观测上,我采用了伽利略先生提倡的方法,以天鹅座 61 附近的一颗恒星作为对照。一般情况下,我每晚会重复观测 16 次,如果天气特别好,还会进一步增加观测次数。

最后的结果是,天鹅座 61 的周年视差大概是一角秒的三分之一(0.3136"),换算过来,天鹅座 61 的距离是日地平均距离的 657700 倍,光线要花 10.3 年[5]才能走完这段距离。

发布于 1838-12-18

评论

约翰·赫歇尔:有生之年系列![6]

托马斯·亨德森:南天球有一颗恒星的视差超过了 1 角秒![7]

注释

  1. 亚里士多德的 Meteorologica
  2. A Brief History of Comets I (until 1950)
  3. 该段文字收录于《论宇宙的体系》(A Treatise of the System of the World)
  4. 英译本原文为 180 倍的日土距离,实际上 1 角分对应的长度约为 3438 天文单位,360 倍日土距离更为接近
  5. 「光年」这一概念乃是贝塞尔首创
  6. 约翰·赫歇尔以皇家天文学会的身份,对学会会员们表示祝贺,认为他们终于在有生之年探索到宇宙恒星奥秘的底部
  7. 这就是半人马座α,三体人故乡嗯

写作时参考了以下文献:

吴以义:《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

米歇尔·霍斯金:《剑桥插图天文学史》

艾萨克·牛顿:《论宇宙的体系》

伽利略·伽利雷:《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一点拓展阅读: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巨人错了呢?

贝塞尔宣布发现恒星周年视差的论文

以及一点彩蛋:

不存在的知乎页面(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