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对消费者来说,信息透明本身并不是件坏事
前些天回答了一个关于纸币的问题 纸币有没有可能完全消失? - 司马懿的回答 - 知乎,想不到引起了很多的兴趣,看讨论的焦点,就关注在“信息透明是否对消费者有利”这上面。正巧我读过一些这方面的文献,可以继续就这个问题在专栏里深入讨论一下。
拿金融市场上做例子。
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很敏感,也很关键。比如在申请贷款的时候,申请分期付款的时候,申请人总是会提交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就需要审查这些信息,然后做出是否售予其金融产品的决定。那么问题在于,比如说 A 公司审核了某个客户的信息,那么当 B 公司也接收到了该客户申请的时候,应不应该允许 B 公司购买 A 公司的客户信息呢?这个问题就众说纷纭,有的人支持不允许,因为要保护客户的隐私;有的人支持允许,认为这样可以提高社会效率。但是隐私和效率并不是一定矛盾的,如果大众在乎隐私,那么隐私的保护除了社会学的意义之外,必然有其经济学的原因。
有人提出过一个“策略性消费者”的问题,说允许信息交易会降低社会福利,让消费者和商家可能都变的更差。因为消费者如果预先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交易,那么消费者就会有意识的在第一次申请的时候隐瞒或者推迟提供某些信息——免得被其他购买信息的机构剥削,从而降低和混淆自己信息的价值,这样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加剧;最后直接降低总的社会福利。简单来说,就是我知道我申请了 A 银行,B 银行会买走这个信息,等我和 B 打交道的时候会受到盘剥,于是我在申请 A 银行的时候就故意只提交一部分的信息,以便于不被 B 银行掌握我的金融往来。
而另一个观点则认为允许交易会增加社会福利,这个接下来详细说一说,然后最后会说一下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
假定有两个公司,A 和 B, A 是可以筛选客户的公司(可以看作信用中心),B 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只能选择依赖于 A 的信息或者自己随机的选。 假定 A 和 B 的市场都是竞争性的。 然后消费者也有两类,一种是高成本的消费者,一种是低成本的消费者,在这里面高成本和低成本在金融市场的环境下,代表着还款概率,低成本的就是期望按时还款率高的,而高成本的则是不太可能按时还款,很可能制造坏账的,那么显然,在完全信息下,只有低成本的消费者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问题在于,A 公司只能通过审核信息来获得客户信息,审核的越细致,信息越准确。 审核成本也越高。具体来说,审核成本是 ,N 代表审核的维度,K 是一个常数。如果在任意一个维度发现这个消费者有问题,那么这个消费者必然是高成本的消费者;而如果在检查到的所有维度都没有发现消费者有问题,那么这个消费者是高成本的概率是 ,a 在这里是单个维度的审核准确度。 一言而概之,这是一个寻找“坏消息”的游戏,比如你其他材料都很好,高薪稳定有房产,但是曾经信用卡透支过多不还!这一个坏点很可能就否定了你的申请。
为什么信息买卖会有好处呢?逻辑是这样的:如果公司 A 知道,自己搜集的信息能够卖给 B,那么公司 A 就会更有动机去增加筛选的维度 N, 也就是说,更加认真的审核客户的资料。与此同时,因为公司 A 的市场是竞争性的,而更强的审查降低了坏帐的概率,那么也就是说,公司 A 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销售自己的金融产品——当然是给批准的客户。而降低售价,无疑是对社会福利有好处的选择。与此同时,对于公司 B 而言,公司 B 因为可以购买了公司 A 的信息,所以公司 B 筛选的客户的准确度也提高了,这也增加了社会的福利。
美国加利福利亚的金融机构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个结果,因为美国各个州的法律不同,对客户隐私的规制也不同,一个控制组和治疗组的对比回归,有力的支持了结论的前半段(社会福利在这个案例里面似乎是无法用回归来分析的):允许信息交易与否对金融机构的拒绝率高度相关,如果信息交易是允许的,那么金融机构的拒绝率会更高,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确实更加有激励,从而会用更高的强度来检查消费者的资料
其实上面说的“策略性消费者”模型和“信息中心”模型的结论并不真正矛盾。在“策略性消费者”里面,隐含的一个假设在于,消费者的利益在隐私暴露之后是受损的,其他机构可以利用这个私人信息来“盘剥”消费者;而在后一个模型里面,充分的暴露信息可以有更大的概率申请到贷款,并且阻止不良贷款的发生。两者从假设上的根本区别,造成了结论的区别。
更深层次的想,第一个假设和第二个假设的背后,是对消费者和公司之间讨价还价地位的假设不同。第一个假设中,是公司去“定价”,消费者决定“购买还是不购买”,议价能力都在公司这边,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而第二个假设里面,是消费者“申请”,公司决定“接受不接受”,议价能力在消费者这边。
所以对消费者私人信息的公开和买卖本身并不一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而要看议价能力是在信息持有者一边,还是信息收集者一边。
Kim J H, Wagman L. Screening incentives and privacy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market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5, 46(1):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