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随大流」通常是理性的吗?

$
0
0

日报标题:「怀疑权威,轻信小道消息」,这居然是理性的?

司马懿,爱丁堡大学助理教授,《穿越历史聊经济》作者

经济学真是有意思,同一个现象,我发现大家关注的文献各自不同。

总结了一下现在的答案:

@Richard Xu 信息级联

@Kshir Sagar bias-variance 权衡

@陈茁 策略互补和替代

@Orz 辉 社会网络理论,门槛模型

而我关注的领域是声誉(reputation),那么对这个问题回答就是:理性不理性,要看你随的是谁的大流。

比如说基金经理们,大家都去买一支股票了,我要不要也去跟呢?这里面就有一个声誉的问题。

假如有两种基金经理,聪明的和平庸的,平庸的对基金的判断精准度还不如“大流”,而聪明的对基金的判断精准度高于“大流”,那么显然,社会最优的选择就是平庸的经理永远随大流,而聪明的经理根据自己的判断。

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么?当然不!我们假定上面说的社会最优选择是均衡的,看看基金经理会不会有动机偏离它。首先,在社会最优的时候,只有聪明的基金经理会有可能偏离“大流”,所以对于吃瓜群众而言,当观察到一个基金经理偏离“大流”了,吃瓜群众就会知道“哦哦,这很可能是个聪明的家伙”。而如果观测到一个基金经理随“大流”了,那么吃瓜群众无法精确分辨这个人是聪明的,还是平庸的,只能进行一次贝叶斯信念更新。然后等基金的结果出来之后,吃瓜群众们还是继续更新一下,那些反了大流又成功的人会获得很大的声誉加成。

而声誉对基金经理很重要,聪明的经理往往会有更好的 offer,更高的薪水。所以经理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被当作更“聪明”的类型。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一个人反“大流”本身就可以作为聪明的标志,那么显然平庸的经理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模糊吃瓜群众的判断:

平庸的经理会自己对“大流”的股票做一次判断,如果自己判断和大流一致,那么就买入,但是如果自己的判断和大流不一致,尽管社会最优策略是否定自己的判断,但是该经理的最优选择就是采取一个随机策略,以一定的概率随大流,而以一定的概率反“大流”——该经理不敢一直反大流,因为一直反的话,就是明知道大流很可能是对的然后自己坚决不选,那么意味着自己选择的股票的最终结果堪忧,恐怕声誉不但不会提高还会下降;而偶尔这么随机的反一次,可以给吃瓜群众一个“你看我敢于反大流,所以我是聪明人”这个印象,并且还可以把失败归结于运气——毕竟即便是聪明的基金经理也有失手的时候啊?

所以这个答案的前半段说明的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是有一种过分“独立”的倾向,如果大流本身所代表的成功概率比较高的话。换句话说,人们喜欢过分的怀疑权威,从而显示自己的聪明。

那么换一个场景,如果创造这个“大流”的人不是一个权威,而是一个谁也不知道他是平庸还是聪明的经理,那么这个经理还会不会随大流呢?

这种情况下,上面所说的反“大流”的激励就不存在了,因为即便是我反对了大流,谁知道他是聪明还是平庸呢?只有反对相对聪明人的判断然后胜利了,才能显示自己是更聪明的。那么也就是说,现在吃瓜群众会同时判断“我”和“大流创造者”的聪明程度。

有趣的事情来了,给定两个人,是两个聪明人的判断容易一致呢,还是两个平庸的人的判断容易一致呢?当然是聪明的人!极端的情况下,如果聪明人永远判断是正确的,那么聪明人的判断也会永远一致的。而平庸的人因为正确的概率很低,所以看法会经常不一致(这里的判断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比如股票只有两种状态:涨和跌,聪明人会很大概率持有同样的看法)。所以,这个时候后来者的做法也是进行一次判断,如果判断结果和先行者一样,那依然没什么说的,随大流呗,而如果判断结果和先行者不一样,因为“看法一致”本身就会提高自己在大众眼中的聪明度——也就是声誉,所以会以一定的概率违背自己的看法,随先行者的“大流”。

所以这个答案的后半段说明的是, 对于不知成色的小道消息,人们倾向于过分的随大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

总结一下:

经济学告诉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人们往往喜欢在过分的怀疑权威的同时,轻信小道消息;而这一切居然还是理性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