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有哪些优秀的丹麦电影值得推荐?

$
0
0

日报标题:吃丹麦曲奇的时候,应该配什么电影呢?

一只北欧狗,决定在下次与一条狗对视时微笑。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了,一直没有时间回答。丹麦电影或者说北欧电影虽然水平很高,但在国内绝对算是相当小众的领域。作为一个在丹麦学习电影,并且研究方向也是斯堪的纳维亚电影的学生,不知哪里来的使命感,想把这些年来丹麦的佳片推荐给大家。

在电影刚诞生的时期,丹麦的电影走在欧洲的前列,是当时世界电影的中心之一。其中默片时期的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是当时丹麦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圣女贞德蒙难记》和《复仇之日》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德莱叶的电影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影人,包括英格玛伯格曼、安哲罗普洛斯、冯提尔和布列松。

但是考虑到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喜好,我并不会在这里推荐这些晦涩的老电影,我想尽量分享一些更易接受的、更能反映丹麦风土人情的电影。

一. Dogma 兄弟

《狩猎》

托马斯·温特伯格的《狩猎》应该是国内知名度最高、评价最好的丹麦电影,在豆瓣上接近十万的用户为这部电影打出了 9 分的高分,这很能说明问题。

电影的主角被儿童的谎言诬陷为恋童癖,于是他的生活发生了无法挽回的改变。这部反映人性之恶的电影极度虐心、压抑、令人绝望,但层层推进的情节、精心铺设的悬念、流畅的节奏、北欧电影特有的冷峻和“拔叔”米科尔森的精湛演技又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全片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

《狩猎》确是丹麦电影近年来的最佳作品,在当年金棕榈的评选中,它惜败于哈内克的《爱》,至少我是很不服的。

《家宴》

早在十几年前,温特伯格就曾经无比接近戛纳金棕榈,年仅 29 岁的温特伯格就凭借电影《家宴》拿到了 1998 年戛纳的评委会特别奖。这是一部揭穿家庭伤疤的伦理剧,剧情上很像加强版的《雷雨》。

《家宴》是历史上第一部 Dogma 电影,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 Dogma 电影(Dogma95 是产生于丹麦的一场电影革命,它主张电影回归本源,规定 Dogma 电影必须用手持 DV 拍摄、实景拍摄、自然光源、无配乐无特效……)

初看《家宴》,可能会被它 Dogma 粗粝的质感和家庭 DV 式的画面吓走,但坚持看完就会发现这绝对是一部不输给《狩猎》的影片:完美的剧本、伶俐的剪辑,同样的绝望与虐心,但《家宴》的表达方式更直接,戏剧冲突也更激烈,将一个丹麦富人家庭的丑恶历史表现的淋漓精致。

《女性瘾者》

既然提到了 Dogma95,就不能不提拉斯·冯·提尔,他和温特伯格是丹麦电影学院的校友,他们共同创造了 Dogma95 电影革命。冯提尔拍了历史上第二部 Dogma 电影《白痴》,但我觉得并不值得推荐,影片中的真实群交镜头也饱受争议,但这就是冯提尔的风格。

他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电影应该是《女性瘾者》,虽说这远远不是冯提尔最好的作品,但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的风格。上图是《女性瘾者》的海报,尺度很大,电影上映之前,这一系列的海报贴满了哥本哈根街头,可见丹麦社会的开放。

图:哥本哈根腓特烈斯贝地铁站的《女性瘾者》广告。

《破浪》

冯提尔和温特伯格一样,年少成名,刚从丹麦电影学院毕业的他就凭借着自己的“欧洲三部曲”(《犯罪元素》、《瘟疫》、《欧罗巴》)先后获得了戛纳的技术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第一次在戛纳获奖,他也只有 29 岁。

《破浪》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爱情中不能承受之痛”的故事。这部电影发生在 Dogma95 宣言发表后的一年,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dogma 影片,但已经展露出部分 Dogma 的特点。电影压抑的情节是对观影人承受能力的极大考验,电影对人性、宗教、道德、爱情进行了讨论。

作为曾经的戛纳评审,姜文同样很关注冯提尔的作品,相较于《黑暗中的舞者》和《狗镇》,姜文也最喜欢这部《破浪》,他说:“我非常喜欢冯提尔的《破浪》,朴素,干净,很棒的片子。”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是冯提尔“金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这也是他告别 Dogma 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是一部现象级的歌舞片,作为非专业演员,冰岛女歌手比约克的表演令人惊艳,她凭借此片获得了戛纳影后,冯提尔则拿到了金棕榈。

电影讲述了一位捷克移民母亲与疾病和命运抗争的故事。在比约克天籁般的歌声中,电影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收尾,是非常震撼的观影体验。此片之后,冯提尔又拍摄了《狗镇》在内的“美国三部曲”,因其故事背景和演职人员都不再与丹麦或北欧相关,故不做推荐。

拉斯冯提尔应该算是当今北欧电影界最具代表性的导演,我一直觉得如果不是过于特立独行,他会取得更高的成就和地位。我私下里几次与冯提尔交流,也算是他的邻居(他的电影制作公司与我曾经的家在同一个小镇,我经常去玩),有时间的话,很想单独写一篇关于冯提尔的故事。

图:一只阿柴在哥本哈根大学主楼偶遇冯提尔。

二. 奥斯卡与戛纳

《更好的世界》

丹麦电影《更好的世界》获得了 2010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乍看起来很像《通天塔》,影片的两条故事线分别讲述了苏丹难民营的暴力与死亡和发生在丹麦的校园霸凌,探讨了暴力、复仇与宽容。

很难想象这部男性视角的电影出自一位女导演之手,导演苏珊娜·比尔是丹麦最著名的女导演,也是温特伯格和冯提尔的同学。作为 Dogma 的参与者,苏珊娜·比尔的作品也深受这场电影革命的影响,这部《更好的世界》也主要由手持设备拍摄。

不同于世人对女导演的印象,苏珊娜·比尔的电影风格与细腻无关。她特别擅长塑造坚毅的男性角色,电影充满了力量,这可能也是北欧社会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的体现。

《巴贝特之宴》

《更好的世界》并非丹麦电影第一次问鼎奥斯卡,早在 30 年前,电影《巴贝特之宴》就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电影讲述了一位法国名厨为避难来到了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小镇,为报答村民的帮助,避难女子决定用一桌法国大餐作为回报。

这是一部关于美食,关于宗教,关于感恩的电影,用精致的美食与人的心灵对应,让人想到了《饮食男女》,平淡中充满了人文关怀。

《征服者贝莱》

《巴贝特之宴》获得奥斯卡奖之后的一年,另一部丹麦电影蝉联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比利·奥古斯特的作品《征服者贝莱》包揽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金棕榈,这种情况在电影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我印象中只有《铁皮鼓》做到过)。这也是丹麦电影历史上第一次获得金棕榈大奖。

《征服者贝莱》是部儿童电影,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通过随父亲由瑞典来到丹麦讨生活的男孩贝莱的视角,讲述了北欧农奴时期卑微的父爱。这部史诗般的电影,让人们看到历史上那个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北欧。

导演奥古斯特年轻时在瑞典学习摄影,深受伯格曼的影响,后来他回到丹麦电影学院系统学习电影,他被视为北欧影坛伯格曼的接班人。丹麦导演德莱叶影响了伯格曼的电影风格,而伯格曼又成为了奥古斯特的电影导师,丹麦与瑞典的电影就是这样相互影响,让北欧电影一直成为欧洲电影中有特点、有风格的一支。

《善意的背叛》

《善意的谎言》是比利·奥古斯特与伯格曼的一次合作,伯格曼编剧,奥古斯特导演。电影讲述了伯格曼父母真实的婚姻故事,奥古斯特的妻子在影片中饰演了女主角,也就是伯格曼的母亲。

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节奏缓慢,故事也很平淡,所以如果不是抱着“了解伯格曼的身世”的动机,很难坚持到影片结束。

《善意的谎言》获得了 1992 年的金棕榈,奥古斯特也成为了继科波拉之后,第二位两次获得金棕榈的导演(在这之后,今村昌平、库斯图里卡、哈内克、达内兄弟和今年的洛奇也达成这一成就)。

三 . 没经历过战争的国家拍出的战争片

《地雷区》

今年有一部丹麦电影特别让我惊艳,这部名叫《地雷区》的丹麦的电影是近些年来最好的二战题材电影之一。影片讲述了二战战败后,德国战俘被强制要求徒手拆除他们埋在丹麦沿海地区的 150 万颗地雷的故事。

电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的残酷,用触目惊心的画面去表达反战的主题。众所周知,丹麦近现代史上几乎没有遭受过战争的侵袭,逃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丹麦居然能拍出这样深刻的战争电影,实属不易。

《开战日》

《开战日》是一部可以和《地雷区》放在一起观看的电影。这部电影完整地讲述了二战中德国与丹麦战争的全过程,虽然这场战争只持续了一天,确切的说是四个小时。

电影记录了二战中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的丹麦军队的故事:没有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也没有血流成河的伤亡,丹麦部队骑着自行车与德国的坦克对抗,军官珍惜每一位士兵的生命,影片把小国在战争中的无力感表现的很好,也把战争中的个人感受刻画的十分到位。

虽然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丹麦却拍出了《开战日》和《地雷区》这种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电影。

四. 北欧也有温情电影

《老男孩》

可能与民族性格有关,提到北欧电影,我们用到最多的形容词一定是压抑、冷峻、绝望……但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北欧喜剧电影进入国际视野,比如最近在国内特别火的瑞典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就拍出了北欧的温情。

丹麦电影《老男孩》也是这样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情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支丹麦老年足球队一路驾车北上到瑞典参加一场足球比赛的故事。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轻松、有趣、充满感动的北欧电影。这部治愈的公路电影非常适合在周末的午后观看,一定会有感动到你的点。

《婚礼之后》

《婚礼之后》是苏珊娜·比尔的另一部作品,这又是一部温情的丹麦电影。这部家庭片的情节我不想描述,就是一个老套的甚至有些狗血的故事,但演员细腻的演技确实也收割了一波观众的同情心,让人感叹原来北欧电影也是会煽情的。

这又是麦斯·米科尔森主演的作品,米科尔森应该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丹麦演员,因为饰演了美剧《汉尼拔》中的汉尼拔而被中国观众熟知,并被亲切的称为拔叔。但其实除了《汉尼拔》,米科尔森早期还有很多国内电影代表作。

据说,生活中的拔叔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大叔。我的一位阿柴朋友在哥本哈根的一家餐馆偶遇米科尔森,为了迁就那只身材娇小的阿柴,拔叔很自然地选择蹲下与她合照。

五. 丹麦电影与中国

丹麦电影与中国有何交集?虽然国内院线从来没有上映过任何一部丹麦电影,主流媒体也很少有对丹麦电影的报道。但丹麦人却对中国和中国电影很感兴趣,下图是 2007 年丹麦 NAT 国际电影节(CPH:PIX 的前身)向刘德华致敬的主题。2005 年,这个丹麦最重要的电影节还曾向张曼玉致敬。时至今日,CPH:PIX 和 CPH:DOX 这两个哥本哈根的电影节还经常会有来自中国的电影和纪录片上映。

《中国先生》

《中国先生》是丹麦与中国合拍的一部电影,邬君梅在影片中担任女主角。 影片讲述了中国移民为留在丹麦与一位丹麦中年男人假结婚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也很有现实意义,故事是老生常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故事外算是中国电影与丹麦电影的一次交流。

《丹麦 9 年 z 班 VS 中国初三 13 班》

《丹麦 9 年 z 班 VS 中国初三 13 班》是一部丹麦 DR 电视台拍摄的四集纪录片。推荐这样一部纪录片的原因是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很好,也很有现实意义。

影片分别选择一间哥本哈根的中学和一间哈尔滨的中学作为样本,对两国学生进行阅读、英文、数学和创意四个科目的测试和成绩比较,从而对比两国的教育方式。虽然这种比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确实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电影就先推荐到这里,以后有空会继续更新。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因为看一个国家的电影,是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的最直接方式, 每次去新的国家旅行前我都会看很多关于这个国家的电影。 所以, 如果有“有哪些优秀的瑞典电影值得推荐”、“优秀的冰岛电影值得推荐”、“爱沙尼亚电影值得推荐”......这种问题,可以邀请我。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