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各行各业那么多专利要申请,审查员得有多学霸啊
老婆曾经是专利审查员,审的是计算机方向的。她这个计算机菜鸟(相对来说)时常拿着专利申请和对比文件找我问问题,甚至我还上过他们系统帮她找对比文件,以及出主意如何驳回申请什么的,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应该能八九不离十。
啥?你不信?好吧,专利口的同学们,我来一个暗号:法二十五条。
中国的专利细分为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以及创造发明,这里估计你指的是创造发明(正规说法就是发明,没有创造)。其实你不用细分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无论哪国的专利申请,都有如下的特点:
1、要求本行业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看了之后可以实施该发明;
2、申请是否通过,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条件。
先说第一点,啥叫作普通技术人员呢,你理解就是本专业混个两年左右的大菜鸟,或者刚入行的比较聪明的毕业生。不是搞专利的这一行的,会觉得啊~一个发明好复杂的,多难啊,你一个不搞科研不搞开发的不在行业中直接接触相关技术的人要看懂好难得,不要说审查员了,连我要看懂都未必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来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比如,让你凭空写一个操作系统出来是很难的,但如果给你源代码照抄,大概就很容易了。专利申请里面写的更重要的不是为什么,而是是什么。如果你看过专利申请,尤其是最关键的权利要求你就知道了。比如:有一个 XX 系统,系统包括 AA 模块、BB 模块以及 CC 模块,AA 模块提供什么功能,BB 模块和 CC 模块如何连接。专利申请不是一本关于讲述操作系统原理的课程,而是一个宜家衣柜组装说明书。尤其是对于审查员来说,考察的根本就不是背后的是什么原理,更不会去考究你这个发明是否可以实现(除非你违反了很明显的自然规律比如永动机),因此也不会去找你要一个相关产品去验证是否真能做得出来,更不会去找几篇专业论文去看看你的原理是否靠谱或者你的想法是否机智。他才不管那些东西呢,否则那样审,多长时间才能审完一个案子。比如审协一个计算机方向的审查员,一个月得驳回、批准或者视撤至少 8 个案子,大概平均 2.5 个工作日就要搞完一个案子。你要知道至少有一半数量的案子是要发至少两次通知书的,很少有案子能一次就批准或者驳回的,不发中通(就是第二、三、四……)的多数是一些高校老师、教授之类为了评职称之类而凑数字的垃圾申请。扯远了……总之呢,就是专利申请的文本主要不是讲背后的科学原理,申请是否通过更于此无直接关系。
当然了,作为审查员有的时候会动用一种叫做“惯用技术手段”的方式去驳回,但这个与其说是需要了解这些技术原理、细节,更不如说是一种可选技能点,因为通常来说专利管理机构尤其是中国的专利局都不会鼓励审查员用这种方式去驳回的。道理很简单,你说是惯用的技术手段,代理人也会反驳你不是惯用技术手段。这样搞来搞去就没意思了,而且还拉长专利处理周期。要知道一个案子的申请费就那么多,多发几次通知书无论对于专利局还是审查员,都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所以即便是审查员,不到万不得已也是不会用这个技能的。
- 插一句 -
有貌似是代理人的说:审查员会用惯用技术手段的时候,代理人反驳后审查员照样可以驳回,所以不会浪费时间。其实这里有两个误区:
1、没错,如果你没有按照意见修改,审查员理论上(甚至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可以驳回的。但是你想如果我弄了一个 X 类你根本就无话可说要么乖乖的改要么视撤,根本就不会费劲罗嗦,更重要的是实际上发第二次通知书的总概率也低了。想当年在我的把关下,我老婆的视撤率可是室里面数一数二的哼哼哼(唉?怎么还有人关心我知乎性别,难道你不知道知乎用微博登录会默认女性么?我也是第一次知道);
2、嗯,你不要忘了,完全驳回的话,审查员头上还有一个叫做室主任的东西(或者室主任助理)要过目的,偶尔还要抽质检,什么室里面自检,处质检,中心质检什么的。你要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搞“惯用技术手段”、“公知常识”什么的,那你就等着一类还是二类质量错误吧(忘了,俱往矣)!什么通报批评没面子是小事,木有评优机会影响评级于是影响涨工资这事儿我会随便乱说?
3、你们不服的话,假如这个专利真的是有创造性新颖性还有经济价值的话,你们的申请人一定会打官司的。到时候倒霉的还不是审查员?对,当年那个审查员可能走掉了,可是尼玛局里面就会觉得没面子然后就压审协,审协就会搞疯狂的抽检,这事儿你问问审查员就知道我说得不是没有的事情。
所以,审查员是不会随便乱用“公知常识”、“惯用技术手段”这种容易自找麻烦的技能的。当年老婆找我帮忙看的案子,我几乎有一半的都会说这 TM 就是公知,老婆从来都是撇我一眼说:给我关键词我来搜。当然,也有人品和 / 或智商有问题的,但那个真的是极少数,并且被审查员们视为渣渣的,就像我 Party 的贪官一样(咦?哪里不对?
还有,其实代理人有的时候你们也别说,明明就是公知的还非得争的也不少。当然了,人为财死各为其主,申请人不愿意放弃你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也是理解的。但是不要斯德哥尔摩征候嘛,是公知惯用的你心里面清楚就好,别说审查员。审查员也是个 KB 呢,年年加任务量,从 98 个标准件一路飙升到 11X 还是 12X……对吧?唉,说哪里了?
- 插完了 -
接着说第二点,这其中的新颖性、创造性,说白了分别是“是否存在几乎一模一样的对比文件”,以及”是否存在若干个对比文件,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组合起来就可以做出来同样的东西“。一个专利申请是否通过,最最主要的就看是否有这两样东西存在。如果存在,那就是检索到有效的对比文件。(审查员的 KPI 里面的 X、Y 率就是指这两个,NB 闪闪的审查员通常就是这种 XY 率高的。)
于是乎,你应该很容易想象审查员的主要工作就是:
1、首先看申请文件,找出里面的技术特征。比如说某某系统,包括 A、B、C 三个模块,而申请里面的背景说明或者说明书里面提到了 A、B 是已知技术,那么 C 就是技术特征。
2、根据这些技术特征,找出一些关键字。比如说:某某系统包括一存储模块,那么关键字就可能包括磁盘、硬盘、存储、内存……,然后这些关键字还要进一步的提炼,比如可能用“盘”就可以把各种形式的盘一网打尽,但也可能把一些”方向盘“、”大盘“包括进来。
3、接着在一个内部系统里面检索这些关键字,比如: 摘要里面包含“盘”但不包含“方向盘”并且全文包括“XXX”
4、然后你就得到了一堆过往的专利申请,看标题就知道大概那些是有可能有关系的,点开来看看是否真的相关。
5、在那些高度相关的那些对比文件里面,进一步找出来每一个“相当于”本身请技术特征的东西。比如说这个对比文件里面提到了内存,虽然没有说是存储模块,但因为内存是一种存储,下位概念破坏上位概念所以就可以相当于了……太专业了,意思就是对比文件里面一个具体的东西就可以等同于本身请里面的抽象的东西。
偶尔,可能专利数据库里面找不到,但是想想就很简单,那就还要再找找国外的专利数据库,国内外的专业期刊库,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找出版的普通书籍、教科书,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找专业论坛,实在不行就回动用公知常识、本领域技术人员惯用手段之类的特殊技能。
你看,审查员根本就不(必须)懂背后的高深原理,只需要知道“这有一颗枣树,那儿也有一颗枣树”就够了。
不过,至少你得知道枣树这个概念对吧。比如说,对于审查计算机领域的,可能人家会说这里有一个存储模块,或者通过一种 B+ 数来排序的模块(没错,在中国算法类的玩意儿比较容易触雷,但如果你说这儿有一个模块,那就好说了,当然具体没有这么简单),你还是要能知道那是个什么玩意儿的。问题是,这通常来说就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懂的东西。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审查员都是什么人。比如中国的审协,招的都是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或者在行业工作多年的资深技术人员。这里面不乏顶尖高校的硕士博士,甚至清华北大的都不少。这些人就算是没有在业界大公司干过,书读的未必比你少(通常比你多),至少也会跟导师干过那么些真正的项目。这些申请里面所用到的基本概念,你就少担心了。而像欧专局那种的,里面更是不乏大牛,说不定论文发的比你还多。
另外,如果你真的审过专利,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申请都是一些所谓的垃圾申请,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甚至有很多你根本就搜不到对比文件,尽是一些连教科书都懒得提的基本概念。那些真正在技术上面让你觉得智商受到挑战的,那是凤毛麟角。
而且,不是有一句话么,叫做“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算再 NB 的申请,几乎都是在一些已知的背景技术下面达成的,就算申请(代理)人的写作功夫再了得,也免不了提到一些已知的技术的。而且,参见最前面的第一条,他必须写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看懂的,那么多数会写出一些技术领域用词。根据这些用词以及衍生的关键字,通常你就能够搜出不少的对比文件,这些对比文件又会或多或少的透露出更多的技术背景。所以,你想看不懂技术内容,通常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个奇葩审查员……不过那多数是个人的智商或者人品问题)
那么审查专利就这么简单么?嗯,也不是,看哪一个方向的。比如化学或者机械方向的就比较好搞,因为一个螺丝就是一个螺丝,对二甲苯就是对二甲苯,在 345-356 摄氏度下面进行化学反应,你很难找到第二个说法。但是计算机领域就不一样了,一些概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甚至还会有各种不合格的机翻后人工修饰搞错的。比如英文原文是 constructor,应该是构造函数,但有的神奇申请会叫做建造者。于是你看着就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在说什么,只有当你找到原申请的英文原本一看才恍然大<误>雾悟。当年帮老婆看专利里面最讨厌的就是看到日本申请人的专利了,不是什么民族问题,而是他们太会给你创造技术名词,太会隐藏技术背景,太会上位化,太会给出一些明明公知得不能在公知的技术特征,太会给你绕了(尤其中通,明明对比文件一清二楚非要跟你说这个技术细节的差异怎样怎样的说明他不是相当于本申请的 XX 技术特征)。著名的大公司也是这样比如某软,某摸,不过相对于日本申请来说通常好多了。所以,这才是审查员日常头痛的部分。那些尖端技术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你不是要去研究背后的原理,更不是要去证明他。
对了,题主怎么就没想过“专利代理人”是怎么能够搞懂技术方案并写得出来申请书的呢?偷偷的说一句,专利代理人的素质未必比审查员高,而审查员出来做代理人通常代理所都会去抢的。你先想想蛋的问题,再想想鸡的问题(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就会发现好像这真的不是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