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听王小波的外甥讲讲,他是怎么放弃摇滚的
对,我就是王小波《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中的外甥。快 20 年了,作为一个被教育成功转行的老摇滚青年我一直被这么引用。现在我可以说点十几年前的新鲜八卦
1997 年夏天是我大学第四个年头。 个人电脑逐步普及。当时自己已经鼓捣了一年 MIDI 。MIDI 好处是个人制作音乐方便。用个人电脑,一块带软音源声卡,一套音乐制作软件(那时候是 Cakewalk),就能在家创作。不用一堆人搞乐队才能配器完整。
那时清华比较特殊,需要 5 年才毕业(后来大部分院系已废除变为 4 年毕业)。5 年毕业坏处显而易见,好处让人多了一年准备择业。由于接受了舅舅的教诲,且家境也不富裕,大四就得开始考虑择业事宜。那时候还在考虑是不是以音乐为职业(不算是单纯搞摇滚乐队,算是搞音乐制作吧,毕竟那时候也有九寸钉,Portishead 这种比较制作向的形式)。毕竟摇滚乐范围很宽,而且摇滚乐也只是喜欢的音乐形式之一。只不过隔行如隔山,也没有今天的互联网传媒平台,并不太知道如何入行。
幸好当时认识了一位学长。是国内第一个致力于推行 MIDI 电脑制作的先锋。他的工作就是给国内需要 MIDI 制作的人提供服务。器材,售后之类。PC 电脑在 96-97 年可不像 20 年后的今天这么普及与易用。要装配好一套可以正常使用的 MIDI 系统,还是颇费劲的。尤其对于当时的音乐制作者。
他说既然这样不如跟着他去跑一跑,了解一下行业。 我跟着他走了几家音乐制作人的家。看他为这些制作者调试设备。也听了几位专业制作者的作品。他们有的是给唱片专辑配器,有的是写作品卖。总之都是靠音乐制作生活的人。算是这个行当里不那么资深(资深的都有唱片公司的专业制作设备,不用自己在家搭 PC)的从业者。
首先我感到了和在清华一样的感觉。清华是天才太多。进去就会被从 IQ 上虐成狗。和从业者比,我感觉自己的准备与才能都远远不够。之前一直是业余爱好玩耍,真和从业者比起来,自然差得太远。其次是,发现了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因为盗版,中国唱片业永远也起不来。因为进入 CD 介质后,数码内容拷贝变得零成本。盗版一多,带来一个问题,靠音乐制作,贩卖内容的音乐制作从业者,吃什么?我嚓的... 那时候互联网已经开始,发展了几年之后,连卖盗版 CD 的都下岗了。
而音乐制作怎么收钱,一首歌卖掉收几千块,没名声的,也就这样吧。也就是说,本质上,中国没有唱片业,有的只是演出业。音乐内容本身是卖不出钱的,只能靠其他形式收费。比如演出,广告,唱片公司打包版权卖腾讯网易这种。
所以,结合王小波的教诲,经过理性的思考,形成了一个结论:才能不够到能在发展这么小的行业里不痛苦的活下去。为了不让自己的痛苦成为别人创作的源泉,我还是没选择职业搞音乐。
前面已经有比较好的回答了,兴趣热爱是个基础。如果要做职业规划,还得考虑现实。哪怕不是物质的现实,也得考虑同行竞争的现实。简单一句话,在讲究天分才能的音乐行业里,你才能够么?这可不是 1% 的灵感 +100% 汗水的行业。你看得到的人,都是 100% 的天才 +100% 的勤奋 +100% 的运气才出现在你视野里。 如果文字感受不深,建议找一下枪花成名前在某个小酒吧里用把木吉他弹唱 Don't Cry 的视频。LA 靠近好莱坞街道的小卖部里,搬汽水箱子的小工都帅到男女垂涎,那是不断去试镜的未来演员。大多数终身默默无闻。无数这种才华横溢的人在和你一样从 0 到 1 的使劲。王小波放弃正经职业专职写作,因为他有作品,有信心。他已经很了解自己可以比一般人做得好。即便这样,他也一直在被“我行么”这个疑问拷问得心力憔悴。
所以,去了解别人,大环境和社会,然后了解自己,最后决定。别人的说法,都只是有益的参考。 这和年少的激情与狂热并不冲突 。谁能越早成熟,但是越持久保持激情,谁突破芸芸众生平庸的概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