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古典音乐诞生在欧洲,是因为建筑

$
0
0

日报标题:中国没能诞生交响乐,主要怪当年场地太小

霄汉,无良乐评人

(按:本文系之前写的一篇答案,原题目:中国古代、近代为什么没有出现交响乐这种编制精巧、鸿篇巨制的音乐?

与欧洲相比,中国并不是诞生表演艺术特别合适的土壤。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古典音乐,或者为什么只有欧洲才能出现古典音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造成这一结果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其它答案里没有提到的原因,是表演的场地。

欧洲有许多动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之久的音乐厅与剧院。我刚刚带团在雅典卫城的阿提库斯剧场演出,这就是一个有将近两千年历史的露天剧场,能容纳六千名观众,但是完全不需要扩音设备。上张图感受一下。

使得这个剧院声音效果如此之好的原因,就在于舞台背后的那面巨大的石墙。石质材料有着非常优异的声音反射效果,古希腊人在这样的剧场里演出戏剧,最后排的观众也能听得清楚演员的声音。今天这样的场地条件对演出交响乐来说更是得天独厚。

当然,相比维罗纳竞技场歌剧院来,雅典的剧场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Arena di Verona 是始建于公元 1 世纪的竞技场,能容纳三万人。这是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歌剧院,在不使用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舞台上掉落一根针的声音,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些上千年历史的剧院最早并不是为了音乐演出而建造的,但是石质建筑本身优良的声学效果,使得欧洲人很早就体会到了建筑声学效果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了对建筑声学的探索,到古典音乐的时代来临时,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高度。维也纳主流的演出场所城堡剧院(Burgtheater)和河畔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都是 18 世纪末或 19 世纪初的建筑,音乐之友协会(也就是金色大厅)则是 19 世纪末的建筑,这些场所的声音效果都是极佳的,一点不逊色于那些运用了最新的声学科技建造的当代音乐厅。

我对中国古代的音乐演出场所并不了解,但是现存的特别适合表演艺术的古代建筑似乎并不存在。中国古典建筑一方面一直是以木质材料为主体,而木质材料在声音反射上是不够理想的,至少对于音乐厅级别的大型剧场来说是这样。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建筑从理念上似乎就并不重视建筑声学,毕竟中国建筑的长项也并不在此。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表演艺术相比欧洲总是显得格局偏小,这与用于表演的场地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古琴这样音量微弱的乐器,在声学条件良好的音乐厅里尚且需要扩音,在古代更是只能用于小范围的表演了。至于器乐合奏,受场地的限制,观众的人数也必然有限,这使得音乐家依附于宫廷的局面无法得到改变,音乐居于庙堂,无法涉足江湖,极大限制了音乐理论的发展,虽然中国先于欧洲发展出了十二平均律,但可惜仅仅被束之高阁,中国并未发展出成熟的配器与和声理论,也就遑论西方式的交响乐了;而在欧洲,大型剧场催生出广大的观众群体,观众进一步推动了演出市场的兴盛,帮助作曲家、演奏家们摆脱教会与宫廷的约束而走上职业化道路,使得音乐演出的文化空前繁荣,并进一步推动音乐理论向前发展。“编制精巧、鸿篇巨制”的交响乐,就是在音乐理论发展到相当高度的时候才产生的,很遗憾的是,中国并不具备产生这样的音乐的先决条件。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