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为什么我们的价值观中,有些东西是无价的?

$
0
0

日报标题:他们编出「时间无价」这种谎言,都是为了天真的我们

司马懿,爱丁堡大学助理教授, 畅销书《穿越历史聊经济》作者

这个问题似乎本身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生活中难道不是有很多事情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么?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上随便搜一下,我们都能发现大量的文章在叙述什么是金钱买不到的,以及为什么它们买不到……

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是很重要的,因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以效用来衡量的,而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进行效用最大化。而金钱,虽然每一单位的增加给人带来的效用增加是不同的,但是很难去论证金钱会带来负的效用。而如果金钱的增加永远带来的是效用的增加,那么必然是如同张五常在一篇散文里面提到的,万物皆有价。

所以矛盾就产生了,一方面是社会价值观:有些东西是无价的,金钱买不到的;另外一方面是经济学的推理,万物皆有价,到底听谁的呢?

要调和这个矛盾,第一个解释是,那些我们认为无价的东西,其实并不是真的无价,而是它们带来的效用非常非常的高,以至于用通常意义的金钱无法进行衡量。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可以看看现实。首先,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资源中,只有时间是公平的,均等的。任何人都无法拥有更多或者更少的时间——一天 24 个小时,不多也不少。而我们的空余时间的价格是多少呢?虽然具体是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基本上小于我们从工作中获得的娱乐 / 厌恶感 + 市场给我们的报酬。原理很简单,如果空余时间是如此的珍贵,以至于大于市场给我们的报酬带来的效用,那么我们就不会去找工作,而享受自己的空余时间了。所以我们的空余时间的价格是有限的,上限就是市场给我们的报酬。

在这里我们明确一下,经济学的显示原理:如果 A 和 B 两个选择,一个人选择的 A,而不选择 B,那就说明这个人认为 A 带来的效用大于 B 带来的效用。

如果友情,爱情或者亲情的价格是无比无比的高的话,显然,根据显示原理,我们应该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维护这些情感上面去,因为这些事情能够给我们带来很高很高的效用。

但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这么做。所以这种无价=超级高价的解释并不成立。

现在问题就有趣了,既然无价并不等于超级高价,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宣扬各种情感各种尊严无价的价值观呢?行为经济学给了我们第二种解释,人类效用折现率上的动态非一致性。

我们对于折现的理解来源于利息,而利息的折现率是一致的,是指数化的:比如说现在的 100 块钱等于 100 块钱的话,那么一年后的 100 块钱只相当于现在的 80 块钱,那么折现率 r 就是 80%,而两年后的 100 钱则相当于 80% * 80% * 100 = 64 元。假如你有一笔两年期的存款,那么这笔存款对于现在的你来说,相当于 64 元的折现,过了一年之后,因为只剩下一年到期了,相当于 80 元,而到期的时候变为现金,相当于 100 元。

而在行为经济学试验中,测出来的人类的偏好折现往往不是指数曲线,比如说现在的 100 块钱依然是 100 块钱,一年之后的 100 元相当于今天的 72(0.9 * 0.8 * 100)元,但是两年之后的 100 元就变成了 57.6 (0.9 * 0.8 * 0.8 * 100)元。 这个多出来的 0.9 被称为“present bias”,因为存款毕竟不是现金,所以只要没有拿到手,总是感觉有点不塌实,所以这点不塌实,就带来了 10% 的效用损失。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眼前能够马上拿到的东西往往给予过高的权重。

下面我用一个买卖薯片的例子详细说明了动态不一致性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假定人的行为有三个时期: 1 为购买期, 2.行动期 3.行动期和结果期

在购买期,消费者决策是否购买,购买什么样的薯片,在行动期决定是否吃,吃多少薯片,在结果期获得相应的正负收益。

有三种消费者,理性消费者,天真消费者和老练消费者。

有两种薯片:大袋薯片(两人份)和小袋薯片(一人份)。

一次性吃一大袋薯片会在第三期造成一个负的影响。但是如果把一大袋薯片分开,在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吃一份则没有影响。

理性消费者严格按照折现率行事,所以理性消费者会购买一大袋薯片,在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吃一份,这样每一期都享受了薯片,也避免了在一期大量吃薯片带来的副作用。

天真的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有 present bias,他认为自己是理性的,所以也购买了一大份薯片,认为自己能够在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吃掉,但是当时间运转到第二期的时候,因为动态不一致性(第三期带来的健康问题是未来的事情,但是薯片近在眼前!),该消费者会把所有的薯片在第二期吃光,然后第三期承受健康负效用。

老练的消费者同样有 present bias,但是他们知道这一点,所以它们会购买一小袋薯片,第二期直接吃光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买了一大袋,那么必然会因为抗拒不住诱惑而直接吃光,从而导致第三期的健康问题,于是他们防患于未然,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称为“老练”的原因!)

看,这就是问题所在。在我们通常的价值观里面,那些被价值观标注为无价的东西,都是非常长久的状态的改变,背叛友情,亲情和爱情往往在眼前的代价不那么大,也就是一句话,一件事而已,而获得的立即的金钱收益相对较大。 如果面临选择的这个人是严格理性的,那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他感到担心,因为在充分折现之后,理性人总会作出一致的选择,作出选择之后也并不会后悔;而如果这个人是“老练的”,那么他会从一开始就非常谨慎的选择自己友情和爱情的对象,因为他知道自己面临某些诱惑的时候可能会把持不住,所以会在开始发展这些感情关系的时候标准很高,从而在概率上减少自己把持不住的机会;而如果这个人是“天真的”,那么很遗憾,始乱终弃啊,背信弃义啊这些词就是为他准备的了。它们在发展感情关系的时候会非常的自信和轻易,认为自己经得起考验,但是一旦真的面临了诱惑,较低的折现率使得他们很容易背弃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如果在现实中,占据大多数的人都是理性,那么显然我们完全不需要宣传“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这种价值观,因为每个人都会审时度势的作出让自己不会后悔的选择;但是如果一个社会里,大部分人都是天真的,那么,宣传这种价值观显然是对社会福利是一个提高——因为天真的人相对容易受到诱惑,而诱惑之后又会感到后悔,所以在社会上形成这种这种轻利重义重情的价值观之后,是对天真的人的一种额外的社会压力,让他们没有那么容易在被廉价的诱惑所扭曲,从而提高他们的效用。回到上面的薯片的例子,如果我们有一个价值观宣传:“健康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健康生活万万岁!”这等同于虚假的提高了健康的权重,那么天真的消费者即使购买了一大袋薯片,也不会在第二期的时候全部吃完了,而这一行为本身,却真真切切的让天真的消费者总效用提高了。

用大白话说,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帮助人们克服了短视的毛病。很有哲理吧?

所以,回到我们开始提的问题,这些真善美的价值观的存在,确实是有正面意义的。它们存在的意义正是为了扭曲真实的效用,以此来对抗人的效用动态不一致性,从而让天真的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获得更高的效用。这也反过来说明了我一直以来无论是对自己的学生讲,还是在写书的时候都一直贯彻的信念:我们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绝大多数行为规范、道德和观念,不管它们现在看起来依然伟光正也好,还是已经荒谬绝伦也罢,它们之所以曾经存在,必然是因为它们在自己的流行期,以某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提高了人类的整体福利。

题外话:设想一个读者,开始的时候是“天真的”,然后他读了这篇文章,认可了本文的理念,他变成了“老练的”。是不是这一定会提高他的福利呢?

从正文中举的薯片的例子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并非一直如此!老练的人尽管认识到了自己的动态不一致,会更加的谨慎,但是因为价值观的扭曲光环也随之消失了,所以总的福利变化依然是未知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