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总是预测错也不丢人,人类的思维机制确实有弱点
我觉得塔勒布是对思维机制非常非常了解的智者!
塔勒布清楚人类自有思维机制的弱点。他在《黑天鹅》一书的前半部分介绍了很多关于黑天鹅现象的背景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对于思维机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分析。
比如,人们骨子里热爱的“柏拉图化”:喜欢有条理的故事,喜欢简化的逻辑,喜欢高度概括的总结——甚至于牺牲真相!塔勒布在文中举了类似这样的一个例子:下面两种说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更可能发生?1,小李快乐地结婚了。不久他杀了他的老婆。2,小李快乐地结婚了。不久他为了得到老婆的财产而杀了她。如果你不够警惕,那么你下意识地就会判断 2 更可能发生,但是,这却是实实在在的逻辑错误。因为,1 中没有阐释小李杀妻的动机,也许小李嗨药了,也许小李喜当爹,当然也许就是小李看上他老婆的钱财了,.正因如此,1 包含的可能性远甚于 2,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下意识就选择了 2 呢?答案是:因为 1 没有给出解释,2 给出了解释。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中也描述过这种偏好,他将其列入了人类非理性思维的范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解释未必会是你最终判断,但是他们很多时候就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进而影响了你决策的正确性!比如保罗·斯洛维克等人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人们更有可能购买恐怖袭击保险而不是一般保险,尽管一般保险是包含对恐怖事件的承保。为什么?因为恐怖袭击是解释,一般却不是!塔勒布还在书中表明,人类这一行为是有着生物学基础的,可以说人类生而如此。要谈到这与“黑天鹅”事件的联系,我认为忠于“柏拉图化”的心理机制(喜欢故事,喜欢逻辑,喜欢总结。非常不喜欢突兀的黑天鹅事件)会使得人们本能地反感“黑天鹅"进而在一系列的决策中失去对于黑天鹅事件的详尽考虑!我想起了《教父》的一句经典台词:不要憎恨你的敌人,否则你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事实上,我接下来描述的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这个说法。
人们无法抹去的“预测之耻”。由于对既有观察事实的掌握,以及对历史经验的自信,人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预测!并且不停地进行错误的预测!错误往往来自于黑天鹅事件,并且这个黑天鹅事件越是发生概率极低,预测错误越是严重。塔勒布在文中提到的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悉尼歌剧院原计划造价 700 万澳元,在 1963 年初开放。最终它的开放晚了 10 年,虽然规模比原先的设计小,却花费了近 1.04 亿澳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黑天鹅事件对于预期计划的影响几乎都是单边的。无论是建设工期,写作计划,还是时有发生的赶早班车,意外对于结果的影响通常都是消极的:更大的代价。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人们做出预测的模型,通常是基于经验的设计,但是对于排斥在模型外的黑天鹅事件的考量则是远远不够的。就说到悉尼歌剧院的建设,其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由于其设计理念大胆前卫,加上开支严重超出预算而受到多方的质疑,他被迫于 1966 年辞去总设计师的职位,退出了悉尼歌剧院的建设团队。这显然是黑天鹅事件——难以预测且影响力巨大!
反感以黑天鹅为代表的不确定性,在另一种经典的思维机制中也有体现,”心理锚定“。这个现象在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中也有提到。实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先转一个标记不同数字的轮盘(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数字的大小完全是随机),然后让志愿者估计加入联合国的非洲国家的数目——轮盘指到数字较大的估计了较大的数目,轮盘指到数字较小的估计了较小的数目!我们的判断受到了完全无关的数字影响!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实验结果时大感惊讶,原来我们的思维机制中存在着这么不理性的东西!这一机制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反感不确定性,然后出现的一个具体数字降低了我们对此的不安,然后紧紧抓住它,“心理锚定”由此形成。
当然,书中涉猎到更多内容,以上是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点。你只要细细地观察这些思维机制,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共通之处:反感黑天鹅(不确定性),同时过度保护自有思维的确定性,无法正确对待黑天鹅。
我觉得正是出于对思维机制的深刻思考,使得塔勒布对黑天鹅的理解远超常人。如果我们从“知行”两个方面来看待塔勒布的话,首先他当然在“行”上做得极为出色(塔勒布也在书中反复强调自己实践者的身份),但在“知”上,他显然值得尊敬!
阅读《黑天鹅》一书,实在受益匪浅!向塔勒布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