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如何评价李安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
0
0

日报标题:这部 120 帧的李安新片,已经刷爆我的脑容量

知乎用户,前较资深电影记者

前天晚上在博纳看了 120 帧《比利·林恩》,从看完到现在,关于电影的直观体验、情节细节、思考表达……种种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如鲠在喉。不做记者后几乎没再写过影评。知乎第一答,献给安叔,很感谢他在电影的世界里,一直引领着我们(主要代表我自己啦)前进,如我在朋友圈里所写:这堂电影课,我给 120 分

先说 120 帧

之前最大的疑问是 120 帧是不是真的适合拍这个题材。我还蛮幸运,2012 年底应邀去《霍比特人》新西兰全球首映,在彼得·杰克逊位的石街(stone street)工作室的放映厅(那个电影院装修极美,赫斯特城堡风)里第一次看到 48 帧的电影,非常亮和清晰,但却像是把双刃剑:一切特效虚拟的景物都无限逼真、细节完美,但是对于奇幻世界的想象空间却反而被压缩了,像是看到小人国里的世界……后来普遍的影评果然也是以质疑为主——太像高清电视了。

而《比利·林恩》显然跟《霍比特人》在类型上完全南辕北辙,但这一次,120 帧显然是加分的。李安用它来无限逼近真实,无限逼近人眼看到的真实世界。当特写大兵林恩的时候,你能看到他肌肤的质感、脸部微表情、蓝色大眼睛里的思绪……;当你跟随林恩的视角踏上伊拉克的土壤,扫视周围集市和当地民众的主观镜头会让你恍惚觉得是戴着 VR 眼镜到了真实的街道上;对话的场景,李安也大量采用了林恩的主观镜头,也就是,对着林恩说话的人,直接对着镜头说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安用 120 帧带给你的体验是:钻进比利·林恩大脑里,完全浸入他的世界,看他所看、听他所听、忆他所忆、思他所思、感他所感……

在看和听的层面上,120 帧的作用是增强带入看;而在忆、思、感的层面上,120 帧起到的作用是信息爆炸——你必须像比利·林恩一样,打起 120 分的精神,认真去看、去认识、去读解、去辨识这个光怪陆离的、陌生的、复杂的、怪诞的世界,以及林林总总的、陌生的、复杂的、各怀鬼胎的人们(正如我们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所做的那样,不是吗?而且常常觉得自己情商欠费)。在这种情况下,导演已经不再是那个手把手带着你畅游电影世界的人——用镜头告诉你你该看什么、用电影语言和对白告诉你这场戏他要表达什么。李安只是负责把你领进了这个世界,然后告诉你:你自己去探索和感受吧!

故事讲了什么?不重要

如果说《少年派》的时候,李安还力图在电影表达之外,能同时照顾到较基础的观众,让他们至少能 high 到表层的故事、戏剧性、奇观,那这次在《比利·林恩》,李安已经无所顾忌,直奔自己想要的东西。正如他在今年上影节论坛所说,故事只是一个手段。这倒不是说为李安辩解什么,说实在的,以李安的电影修为,他难道看不出这个剧本的故事性不强?戏剧冲突不激烈?那些对他来说是什么难事吗?太不是了!

他反其道而行之,恰恰是为了挑战另一种高难度:用心理节奏取代故事节奏、用心理冲突取代故事冲突。是的,正如上文写 120 帧所说,整部电影都是在比利·林恩的大脑里完成的。而故事本身,用三两句话就能说完。

而它探讨的主题之丰富,已经刷爆我的脑容量……

(以下轻微剧透预警!但其实我觉得这部片透无可透……)

李安抓题材的能力,绝对是天才中的天才。正如精明的制片人有着一流的商业嗅觉,知道哪个题材最卖钱,李安的眼光之毒,在选中题材和故事的时候,他想表达的、想探讨的已经天然存在其中了,他只是把这块原石取出来,精心打磨成最光芒四射的钻石。

19 岁的美国大兵林恩,稀里糊涂上了战场去杀人,因为救班长的英勇举动被意外拍下来流传到网络上,从而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为了展示伊战成果,布什政府把他们整班人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这之后,林恩和其他的老兵又要被送回战场。

反战和美国国民性什么的就不多聊了,这是最最表层的,我并不觉得这是李安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李安感兴趣的始终还是:理性与感性、纯真与世故、一个人真实的活着和社会大环境会产生的冲突……过去的《卧虎藏龙》《色戒》《断背山》……今天的《比利·林恩》莫不如此。

影片最大的戏剧性和悬念是,比利·林恩在经历了一场被围观、被围殴、被捧杀、被棒杀、被忽视、被忽悠的中场秀之后,是选择和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起重返战场,还是听姐姐的话,弄个假健康证明让自己全身而退?

青春是残酷、成长是残酷、战争是残酷、政治是残酷、盛名是残酷、鲜花掌声背后的人情冷暖亦是残酷……世界已经如此残酷,居然还要做生死抉择,这是残酷中的残酷……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个选择题就这样摆到了 19 岁的林恩眼前。

关于林恩最后的选择,我想可能很多人未必会理解,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选吧?好死不如赖活着,既然可以选择生,干嘛要赴死呢?更何况姐姐也说了,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战争。说实在的,一开始,我也并不能理出个头绪,讲出个所以然来。但越想越有意思,越想越觉得,这个选择、这个态度非常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它是李安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玉娇龙可以回新疆的,她为什么要纵身一跃?王佳芝差一点就要成爱国英雄的,她为什么要放走易先生,自己掉脑袋?我想,那一刻,他们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那一刻,感性战胜了理性,心灵战胜了头脑,忠于自己战胜了忠于某个意义……

成长是一场孤独的战争:如果只能虚伪的委身于这个糟糕的世界,我宁愿真实而痛快的赴死。

这是安叔教给我们的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