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心理学家觉得,一个人独居也是件不错的事儿
我从人格的成分“独立”说起吧。其实大家从自身的经验联想就会想到这个答案,独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你提升这一部分,实现积极独处。
让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学学者对独立的定义,从自我满足的角度来讲:Reindal 认为独立指能够为自己做事,即自立(self-supporting)和自我依靠(self-reliant)。意识形态将独立等同于不需要帮助或协助而做事的能力,例如烹饪、洗涤、穿衣、上厕所、收拾床、书写、说话等等。Oliver 指出专业护理人员倾向于将独立定义为自我照顾(self-care)的行为。Stephenson 等人也认为独立生活就是单独生活或只有最少的协助。
以我观察到的留学生为例好了,尤其是没有单独生活经验的,其实很多人连自我照顾都是不能完全做到的。由于之前与父母长时间的生活,不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么夸张,但是很多时候生活的细节并不会注意到,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把自己养的健健康康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当脱离父母独居,无疑有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和机会给你自己培养自己对自己的支持,自己对自己的照顾。
当然,独立不仅仅是这些,从自我控制与决定来讲更重要的是强调个人的特征如自我调节、控制和做出关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的决定的能力或机会。Barnes 指出独立是指某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 活并且选择生活应该如何被引导。成家前的离家独居无疑把你扔在“生存丛林”中,很多决定不得不自己衡量,而遇到挫折和不顺也不可能第一时间找到家人安慰,这时候便是自己思考和调节的时候了。
实际上离家独居就是为你提供了更多独处的机会,如果是有意选择的,实际上独处能给人带来很丰富的心理体验。有研究表明独处能带来成长和发现,行程对自己更深的理解和评价,提高友谊和社会支持的价值,发现应对孤独时痛苦的方法,带来内在的力量感和自我信赖。我们一直在追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学会跟自己相处,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独处为我们提供了自我评价和反省的机会,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整合自己。就像 Winnicott 强调的一样,完全成熟的成年人是可以利用独处来平息焦虑的,也能利用独处来重建情绪平衡,所以独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当你离家独居,这期间发展的独处能力,绝对有益于你今后的人生。
最后很想鸡汤的说,修行就是内省,就是觉察,有时候独处才能让你看清自己,认清你本来的习惯和样子。而人际关系繁重的今天,能够独居,有一段时间和自己相处,真是会让自己觉得整个身心都自由。一丝不挂,竿木随身,这种体会,经历过的才会懂。
参考文献
李琼, & 郭永玉. (2007). 作为人格变量的独处及其相关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1), 96-98.
夏凌翔, & 黄希庭. (2008).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 心理学报, 40(5), 593-603.
夏凌翔, & 黄希庭. (2006). 西方独立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32(2), 1-7.
Reindal, S. M. (1999). Independence, dependence, interdependence: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subject and personal autonomy. Disability & Society, 14(3), 353-367.
Stephenson, P. H., Wolfe, N. K., Coughlan, R., & Koehn, S. D. (2000). A methodological discourse on gender, independence, and frailty: Applied dimension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old ag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13(4), 39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