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民主德国在 79 平方米房间里的延续」
作为获得了 2003 欧州最佳的电影,《再见列宁》(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它用温暖的剧情,独特的叙事视角,明快的镜头剪辑,冷郁的配乐征服了不仅仅德国的,乃至整个欧洲的,整个世界的电影观众。本部电影一反其它反映民主德国的电影,而是从一个更为客观,更为人本的角度去思考东德与西德的种种差异(同时也是对如今德国社会产生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比较隐晦的映射与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如果说纳粹德国是全体德国人噩梦般的回忆,那么民主德国则是一部分德国人苦涩的延续。相比世界范围内大量反映二战德国历史的影片,反映民主德国历史的影片则更加德国本土化。因为往往只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德国人才能对民主德国的一切有着更加真切的体会,绝非仅仅是二者意识形态对抗那么简单,东西德人民二者彼此相连的血脉,共同的精神与文化史与美苏大国间的政治博弈等等混杂在其中,使得这段历史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更何况加之东西德合并带来的种种隐痛亦持续延续至今,一不小心就会惹出种种社会舆论的非议。使得写出一部优秀的,使德国人本身与外国观影人都能理解并感同身受的剧本对编剧构成巨大的挑战。成功者有之,如 2006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它将矛头直指东德最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与令人唾弃的文化审查制度,又刻画了如二战中辛德勒一般的好人卫斯勒,这无疑能够让世界上绝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并理解。但是却在对社会其它风貌的刻画上做出了巧妙的回避处理,难免有以偏概全之意。而窃以为《再见列宁》则从另一个更为生活化的角度去展现,从而在对历史的客观整体演绎上更进一步,并且十分不易的用悲喜剧的方式进行呈现,让观者笑到哭,哭到笑,一改德国电影过于沉重的面貌,可以说在艺术与商业角度达到了惊人的平衡,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影片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位有一儿一女的母亲因为丈夫的叛逃西德,成为了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拥护者,奉献自己于国家的建设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然而 89 年她的儿子因为参加抗议游行示威被警察逮捕,她心脏病发作之后晕倒,昏迷不醒。等她再次醒来,外面的世界已经是 90 年的夏天,而她也不记得自己为何晕倒,更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的医生叮嘱他的儿子:你的母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了,否则必死无疑。幸运的是她的母亲只能卧床,于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在房间中延续民主德国的大行动开始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片另外一个译名叫做《民主德国在 78 平米房间中的延续》。
作为电影爱好者,我在高中时期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配乐的精妙与镜头的巧妙切换,至于剧情,虽然大略看懂了,终究有些不明所以之处。直到上了大学,自己学了德语,了解了德国的近现代史后才对电影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对导演的匠心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现在我就不厌其烦的把影片的时代背景粗略介绍。在 Alex 母亲晕倒的前后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在她晕倒前,DDR(民主德国)1989 年举行了建国 40 周年的庆典和阅兵,民主德国当是东欧所有国家中仅次于苏联的经济第二大国,不像东欧国家那般食不果腹,他们有自己的汽车品牌,食物品牌,可乐品牌。而与此同时似乎国内民众似乎也处于平静之中,他们有他们的公费医疗,有他们的义务教育,有自己的政治体制(似乎也运转的还算健康正常),人们也似乎习惯了那道摆在市中心的墙的存在,看似正是民主德国统治距离垮台遥不可及之时。然而实则呢?看看影片中 Alex 的表现就知道了,作为后民德时代青年(出生在民主德国建立之后)的代表,他们的心中其实是对这个现行体制不满的,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不易被国家的对自身的粉饰所蒙蔽,他们渴望接触墙对面的世界。他们仇恨那些在他们这里耀武扬威的苏联大兵,仇恨那些无所不在的秘密警察,对国家和社会有着强烈的不满。我认为这种思想固然是属于全民的,但是比起那些以他的母亲为代表的中年人,年轻人的心总是更加不安于现状,渴望变革的。在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的催化之下,在 1989 年 10 月 7 日 DDR 国庆之夜,民主德国开始爆发大规模群众游行,要求媒体自由,言论自由,反对柏林墙。7000 民众上街,数百人被捕。与此同时,Alex 的母亲陷入昏迷 8 个月。
之后抗议活动持续发酵。
1989 年 10 月 18 日,东德德国统一社会党主席昂纳克宣布因健康原因辞职(影片中 Alex 将挂在墙上的他的画像扔出门外)新上任领导人克伦茨宣布赦免参加抗议活动的民众,提出进一步改革措施
但民众的反抗热情一旦被点燃,绝不可能熄灭,11 月 4 日,东德柏林爆发 50 万人游行,民德政府与 7 日集体辞职,重组政治局。9 日柏林墙在人们的山呼海啸中被拆除(电影中戏称“空前巨大的环保活动”,足可见德国人的冷幽默),东德居民可以无任何理由办理护照。11 月 17 日东德成立联合政府。12 月 1 日删除宪法中接受工人阶级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条款。1990 年 3 月 18 日进行全民公投,东德基民盟上台。5 月 18 日东西德签署条约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东德马克即将停止流通,开始兑换西德马克。在西德总理科尔的“慷慨”之下,许诺 1:1 兑换一定数额的马克和存款,其余 2:1。
这一段影片中基本上是以快速剪辑进行的,将重要的历史镜头拼接(同样的手法可见《阿甘正传》),中间穿插了 Alex 家人的种种变化。Alex 的西德之旅,由最初的严格审查到最后的。同时,大量西德商品涌入,汉堡王,可口可乐,卫星电视……他的姐姐找了来自西德并和她一起在汉堡王工作的新男友,Alex 从东德工场失业,重新到来自西德的有线电视公司工作(安装卫星电视)。家中的老家具被统统换掉,老式商店纷纷倒闭,取而代之的超市里供应的来自欧共体其它国家的商品。Alex 与照顾母亲的女护士间的爱情也悄然萌芽。
之后 Alex 母亲苏醒。
影片用了 1/4 的时间讲述了东西德合并前,由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到人民意识形态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大量明快的剪辑与拼接以最短时间反映了两德统一前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环境,同时几个小事件迅速将影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勾画到位,可以说是一个简洁又不时大气的开头,让观众以最快速度带入角色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故事留下充足的时间与伏笔,足见导演的功力之深。
看到这里许多观众可能会感叹这些积极向上的场景,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大革新,落后的制度被取代,西德人张开怀抱拥抱东德人,两个誓死不相往来的国家终究被民族感情冲破险阻,合二为一,到了这里,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向上的高潮,随后,从母亲苏醒开始,影片开始慢慢的滑向另一种深藏在每个东德人心中的一种深深的哀愁与错位感。
为了母亲,重新创造一个东德!Alex 抱着坚定的意志去执行计划,他要求他的姐夫搬走,把家具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他的姐夫却完全不能理解这样的意义。他想去购买东德的食品却买不到了,不得不去翻垃圾箱,找出那些包装,买来新的,再“旧瓶装新酒”;他要求家里的每个人必须穿上东德的旧衣服;拉上家里的窗帘,并且每天陪着母亲,以确保她无法得知外面的信息。物品可以恢复,人又怎么办,Alex 找来母亲原来的同事(他们大都因为东西德合并而失业),让他们用原来的说话方式去和母亲聊天,让她的母亲写”请愿书”(大略等于中国的人大代表提案)给国家和政府,这样母亲就感到自己在工作;他付钱给她母亲原来的学生,让她们给她的母亲唱原来的那些旧歌曲。她的母亲后来还想看电视,于是 Alex 硬是想出办法让他的西德同事(天才导演一枚)帮助他拍摄旧时期的电视节目,然后放给母亲看……
这一段电影属于比较平稳,Alex 想出来各种各样的点子瞒着母亲,虽然其中因为文化与想法的差异与姐姐,姐夫,恋人产生了种种矛盾,但是谁都不忍心揭穿现实给母亲看。这样看似荒诞的剧情中酝酿的是浓浓的家庭温情与一丝丝东西德合并中产生问题的酸楚与矛盾。而这些影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经过 10 余年的发酵,在电影拍摄的 2003 年(现在依然如此)成为了德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首先是二者东西德合为一体中产生的巨大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失。东德人在东西的口岸开放之后迅速的涌入西德寻找更好的工作,人才大量流失:影片中,Alex 和女友随便就找到了一家搬走的东德家庭的“豪华公寓”免费成了他们的居所;母亲居住的医院中主治大夫就剩下一人,当他和 Alex 大呼“你要是把母亲接回家,一切责任可得你负责!”然后递给他一支笔让他签免责声明。Alex 冷冷的看着医生,说,“其他医生呢?他们那里去了?(实则大部分医生已然搬到西德了)你呢?你何时休假?你刚才说,要我负什么责任?”然后把签了字的笔和纸扔了回去。东德人才流失状况可见一斑。西德政府直到合并了之后才意识到东西德的差距有多么巨大,科尔曾经乐观的保证“5 年之内东部就会出现繁荣景象;人们会看到一个:对任何人来说不会更糟,对很多人来说情况会更好的统一德国。”现今这句话无疑成了笑柄和讽刺,首先是东德的工场因为人员冗余和效率低下几乎全部关停,造成东德失业率攀升,影片中 Alex 在位母亲寻找罐头的时候,一个老人从旁边经过,愤怒地说“他们已经把我们逼到,在垃圾堆里找食物的死路!”
看到这里不恐怕谁都会忍俊不禁吧。可是笑过之后看看当今原东德 5 州的现状,又觉得其实也的确是在针砭时弊;Alex 母亲工作学校的校长在两德合并过程中失业了,一个校长,因此抽烟酗酒,哭的像个孩子,“我们曾经是有用的人!”,这句话恐怕几乎直戳在两德合并中失业者的泪点吧。其次是基础建设的差距: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西德的汽车来到了东西德边界就要开始减速行驶。看似可笑的说法后面确实再真实不过的实情:影片中一方面 Alex 的女友在进入那间依然空置的房间中,看到一部私人电话大喜过望;另一方面 Alex 在指责姐夫抠门时说:“你付给我们的房租在西德连电话费都不够!”经济实力的差距实在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为此,德国政府开始在前西德征收 5% 的帮助建设东德的附加税,一征就是 20 余年。有一种十分刻薄的说法是:原来多数德国人都以为自己不会亲眼看到柏林墙的倒塌,现在多数德国人则相信他们不会或者看见结束为支持东德重建而增加的税收。
这种经济方面的差距造成的后果还有这些来自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体制下成长的人们之间互相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是歧视与仇视。片中一些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窥见端倪,例如 Alex 的同事向他展示自己高超的导演天分,将自己拍摄的模仿《2001 太空漫游》的经典桥段的视频展示给 Alex,Alex 却是一头雾水,只是随声附和了两句。小小的细节,反映的却是成长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难以弥合的鸿沟。
电影里两德反映经济问题的另一历史背景则是两德货币的统一。彼时东西德使用的货币(东德马克和西德马克)在明面上汇率差距不大(几乎等于 1:1),但是购买力的差距确实已然十分明显,根据后来的统计核算(我记得在《冰冷的启动》一书中有更为详细的数据,不过大概是这个值),二者购买力的比值大约为 1:2,只不过这种差距对行政性的对于自由兑换的禁止所掩盖。在二者市场统一已然势不可挡之时,西德政府做出了极其慷慨的让步,承诺对于东德马克在一定金额和比例内予以 1:1 兑换的超级优惠政策,这项政策的正面作用就是,几乎将两德统一货币和民心上的问题一并解决,使得手握着即将大幅贬值的货币的东德民众一下子安了心,以极其高昂的成本扫清了两德统一的仅有实质障碍。这个事件也被极为自然的融入电影之中:兑换的截止日期一步步临近,偏偏母亲又想不起来自己把多年的积蓄究竟放到了哪里。而当 Alex 和他的伙伴终于找到母亲辛苦多年的积蓄之时,偏偏现金的兑换截止了...这一段兑换马克的剧情在电影中很是耐人寻味,当 Alex 因为不满西德银行经理对他的兑换要求的拒绝而被赶出银行时,他愤怒的朝着旁边排队的东德民众们大喊:“你们看什么看,这也曾经是你们的钱!”
而人们却对他报以困惑和同情的眼神。是啊,东德马克早已是过去时了,现在应该向前看了嘛!
这里插一句话,或许有些知友会质疑当年西德政府的这种决策,因为这种输血无疑会稀释西德马克的价值,引发通货膨胀。诚然如此,任何慷慨都是有代价的,但是事实上早在两德统一仍旧遥不可期时,西德政府也是乐于向东德输血的,尤其是通过教会层面对东德的笼络更是不遗余力,可以说,在 70,80 年代,东德的经济增长和西德的鼎力相助就已经分不开了。某种程度上,东德之所以较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更晚的出现经济危机,也是拜西德的暗中输血所赐。可以说,援助东德是西德的一贯政治战略,用难以割舍的经济利益绑住对方,在国际政治允许的范围内保持着最大可能的沟通交流,以期日后能够有日统一,实际上是很高明的手段,比起曾经搞过阿登纳搞过的那种经济上全面倒向西方,在外交上搞哈尔斯坦主义的战略,于统一大业实则远为有益。但是至于值得不值得搞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个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_^
其次,电影中部除了通过诸多细节反映两德的经济差异及相应的社会问题外,更花费了笔墨渲染了东德西德由分裂走向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及其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来谈谈两德的语言角度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如本题中另一个答案中所指出的那样,东德过去所使用的一些政治语言与固化的表达构成了本片不少的笑点,例如:Alex 的姐姐的西德男友向 Alex 的母亲自我介绍时始终背不下来用东德过去的政治语言所编造的自我介绍,又例如 Alex 的朋友伪造东德新闻时所使用的那种拿腔拿调又缺乏感情的表达方式。看过《1984》的知友们一定对于其中友爱部为了控制思想而不停的删订字典以缩减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的情节记忆犹新吧。事实上遏制表达多样性确实一直是专制极权的一大特色,使用词汇的单一,表达模式的固化对于控制思想而言的确有效。而这种被“污染”的语言在思想管控被放开后又往往被人们所抛弃,类似于同志 Genosse,团结 Einheit,之类的词语在两德统一后要么不再使用,要么失去其原有的政治涵义。而若是对这些词语感到新鲜和陌生的西德人对东德人说其这些与不怎么美好的记忆捆绑在一起的词语时,往往也会被认为是讽刺和嘲笑。
谈完语言,再谈谈不同的经济组织模式对两德文化的不同影响。东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采取计划经济的模式,对日常生活用品采取分配制,而大宗商品(汽车,电话等)则需要等待指标来进行购买。实际上东德的这种经济模式运行的的确还过得去,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做的更好(比如有数据统计显示,东德的人均肉蛋消费量甚至要高于西德),但是在生活用品的多样性和耐用品的质量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例如:香蕉和橘子的供应极为不足,即使有也需要忍耐长时间的排队等待。而东德的汽车不仅外观丑陋,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竟然有全木质的车门),而即使这样的小汽车也往往需要排数年的指标才能有机会购买(所谓:计划经济即是短缺经济如是矣)。大家的薪金水平也较之西德差距更小(当然了,在短缺经济中,薪水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由于缺乏竞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至少在某些人感觉起来)更为单纯,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等也更为紧密,人脉往往比金钱更能解决问题。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东德比西德更有一点熟人社会的味道。可是随着两德的合并,伴随着充足的商品供应而来的,是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的淡薄了起来,例如电影中 Alex 找几个小学生伪装成母亲的学生给母亲唱歌,前脚唱完歌,出门就管 Alex 要劳务费。那些母亲过去的邻居也来到 Alex 家里和她母亲按照过去的方式聊聊家长里短,求她给他们写提案,来寻求过去的温暖。商业与市场文化的入侵,带给东德民众也并非全然是好事,在享受商品丰富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由于西德技术经济的全面领先,带给了东德人极高的失业率。失业率的提高同样带来了犯罪率的上升,甚至催生了一些极端左翼的,仇视新体制的年轻人(包括新纳粹等),社会结构的全面洗牌使得许多人,既包括曾经的既得利益者们,也有许多普通的利益受损甚至信仰破灭东德民众都开始怀念过去的生活。这种怀念体的一大体现就是曾经倒闭的许多东德品牌,在 21 世纪初又慢慢恢复了,影片中提到的那些 Alex 花费心思找不到的品牌都慢慢复苏了,成为了一种怀旧的符号。甚至在柏林的许多跳蚤市场中也能觅得曾经东德用过的一些生活产品,家具,乃至报纸等。电影中,故事的时间段仅仅限于 89-90 这一年中的事,自然无法体现出后续这种怀念的思潮,但是电影却巧妙运用了插入广告的方式,体现出了西德商业文化进入东德时的快速与强势。
写到这里,笔者不得不给电影里插入广告的巧妙应用点 10086 个赞。插入广告这种东西,素来为影迷们诟病,尤其是有些电影的广告植入之生硬,简直令人发直,经常让观众们出戏。但是《再见列宁》中插入的广告虽然直接,但是却和影片剧情及主旨配合的极为自然,甚至成为剧情推进的推手。影片中安排的几处比较重要的广告插入,诸如几个苏联大兵在两德合并前夕依旧在十分庄严的换岗,忽然驶过一辆巨大可乐的运输车将他们挡住;Alex 的姐姐从大学退学并开始在汉堡王打工,认识了新的西德男友并在服务过程中再次见到了他们逃往西柏林一去不返的父亲。可乐的巨幅广告被母亲看到,而 Alex 巧妙的制作了一条假新闻,骗母亲说事实上可乐的配方原本就是东德发明的才度过了危机等……这些广告的强势插入,虽然刺眼,但却表现出了西德商业文化的强势,以及东德人们在面对这些新鲜事物时的束手无策与被动,甚至为后续剧情埋下了伏笔。某种角度而言,《再见列宁》甚至本身就需要这样的插入广告才会完整。
随着 Alex 的母亲身体的逐步康复,Alex 精心编制的谎言似乎越来越难以为继。终于有一天,母亲离趁 Alex 不注意离开了自己的卧室,来到了屋外,无数涌入的西德商品和西德居民让她感到困惑不解,随后出现了全片最有震撼力的镜头——一个被拆除的列宁的雕像被直升机吊着从母亲的眼前飞过,雕像的一只手伸向母亲的方向,仿佛要将她也一起带走,与业已没落的时代一同被埋葬;而母亲脸上的表情则是困惑和迷惘。(这一段配乐很精彩,附上一个音乐链接,大家感受下)Good Bye Lenin-Yann Tiersen, Good Bye Lenin
正当观众以为这次肯定瞒不下去了的时候,Alex 又撒了一个更大的谎言(当然还是在他西德好基友的帮助下),她告诉妈妈,西德人越过柏林墙跑到东德来了,他们正在柏林市中心定居。母亲立刻表示,那我们应当搬到郊区的度假小屋去,把城里的房子让给新来的西德人住。Alex 的家人们急中生智,把母亲蒙着眼睛带到了充满着童年回忆的郊区小房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回忆起了当年 Alex,姐姐和父亲母亲在郊区小屋度假时的美好时光。
或许是因为想起了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或许是东西德的间隔已经松动(母亲得知的消息自然是反过来的), 又或许是只是物是人非勾起了母亲的回忆。母亲终于吐露了当年被埋藏的真相——原来父亲并不是因为女人抛弃了家庭,而是想带着全家人逃往西德;母亲因为收到了斯塔西的威胁——要不和爱人离开抛下孩子;要不抛下爱人陪伴孩子,不得不忍痛切断与父亲的联系。甚至父亲写的信都被母亲给藏到厨房的夹板里以免被孩子们发现。
这个意想不到的剧情转折来的是如此突兀又却又如此合理——突兀在 Alex 费尽心机解决了那么多困难,为母亲创造东德依然健康的假象。弥天大谎好不容易编圆,观众们刚刚松了一口气,却偏偏在最为平静处忽起波澜,原来 Alex 的谎竟然彻头彻尾的错了!母亲对东德的奉献有几分是出自真心?又有是为了在斯塔西的监视下做出姿态让孩子们享受平静的生活?母亲或许对东德从心底并无几分好感,却一直出于对子女的爱撒了一个更大更持久的谎言,这样一份母爱的份量几何?Alex 和母亲爱的谎言出发点相同,却最终走向了两个方向。
导演并没有给被得知这一真相后错愕不已的观众和 Alex,姐姐以喘息的机会,母亲在吐露了心中最深的秘密后,病情很快急转直下,被送往医院。苏醒后的母亲提出想见一见 Alex 的父亲,Alex 根据被藏起来的信上的地址打车前往西柏林寻找父亲。这一段出租之旅也堪称全片的另一个小高潮——原来给 Alex 开车的司机竟然是 Alex 的童年偶像,东德第一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啊不,西格蒙德·维尔纳·保罗·雅恩。西格蒙德的人生经历十分传奇,这个在此不展开,但是作为德意志第一名太空人,他在德国还是十分受到尊敬的,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把他评选为德意志历史上最勇敢的人,在太空计划成功后一直在航天领域从事相关工作,东德结束后也继续受到重用。但在电影中的西格蒙德却被塑造成另一个样子:曾经的英雄因为国家的没落而沦落为出租车司机。Alex 儿时极为崇拜西格蒙德,在黑白电视上亲眼目睹他飞向太空的全过程,长大的 Alex 见到的西格蒙德却不再拥有昔日的光环与荣誉,不再穿着令人向往的太空服,而是再普通不过的出租司机的制服,驾驶的也不是航空飞船,而是又小又破的出租车。他就像这个曾经风光的国家一样,失去了昔日的不凡,沦落为一名为生计而奔忙的普通人。Alex 和西格蒙德在车上的对话令人回味无穷:
“Alex:上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Sigmund:上面?哦,我知道了。上面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是离家很远。”
是啊,理想中的东德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是离家太远了。
到达了父亲住所的 Alex 见到了父亲和他新的“弟弟妹妹”们。影片并没有详细的交代父亲在西德的生活,但是从影片中的小细节观众完全可以脑补出来个大概:孤身一人来到西德,与家里的联系却断了,凭借自己的医术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尝试多年后自知两德统一无望,于是在西德重新娶了妻生了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凭借医生的高工资过着优越的生活。父子再见,恍若隔世,虽然 Alex 自知已不能怪罪父亲,但是心中的无奈和委屈又让他无法和父亲向某些俗套的电影情节那样相拥而泣。时代的阴差阳错,又能怪罪谁呢?
在 Alex 带着父亲回到母亲的医院时,拉拉正在病房内和母亲耳语着什么,Alex 担心父亲一不小心说漏嘴,不听的叮嘱着父亲自己编造的谎言。拉拉却说,不必担心,一切都会顺其自然的。
一张父亲和母亲见面后的图,千言万语化成的也只是最终无言的凝视。
影片最后的结尾令人唏嘘,Alex 编造了最后的谎言:在 1990 年的东德国庆日(10.7)东德更换了主席(换成了西格蒙德),发表了改革的演讲并宣布开放东西德的边界,迈向了东德统一西德的步伐。然而实际上那则是 1990 年的 10.3 日,两德在这一天正式统一。窗外放起了庆祝国庆(统一)的烟花,母亲却随烟花而逝。
如果仅是这样的简单结尾,《再见列宁》也不能称作从头至尾的神作。结尾部分真正让观众回味无穷的,其实是母亲在观看 Alex 为她录制的假新闻时意味深长的眼神,她并没有注意那条新闻是什么,而是在盯着 Alex。
把电影往回倒,记得拉拉在病房和母亲的耳语吗?如果仔细听,其实她们交谈的内容是“边界早已不存在了……”。原来母亲已经从拉拉那里提早得知了真相,也在内心识破了 Alex 爱的谎言,看着 Alex 费尽心思的保护着自己,母亲心里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电影的情节梳理完了,我想我可以谈一谈题主的问题了:“这部电影想要表现资社的怎样一种关系?”电影的后半段其实就在挖掘伏笔的同时搬出电影亲情的主题同时表达了编剧的人文情怀。有一个答案说,影片中资社关系不是重点,我个人觉得也不尽然。资与社或者说东德与西德的历史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精髓,没有这段两德统一的传奇历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及是没有立足的根基的。这部电影是极为典型的以小见大,以家庭描社会的作品。但是电影的重心确实人,那些生活在东西德的最最普通的民众。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变革的人,分析来分析去,关注的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数据,是政治事件,是公众运动,是诸多名人的沉浮。但是东德并不只是一个已经只存在于历史课本上的概念而已,它是无数曾经的东德人的人生,是他们最最实在不过的生活。研究 DDR,研究两德统一,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事被忽视了,“东德人”不是历史概念而已,他们还活在这个世界某片土地上,带着自己最私人的东德记忆走着他们的人生。《再见列宁》的故事是虚构夸张的,但是其中塑造的每一个又是如此的有血有肉:对东德的反对者拥护者,既得利益者与丧失理想者,“外来的”西德人,老师,工人,医生,售货员,儿子,父亲,母亲……我们熟悉的社会角色和对我们而言陌生的历史混合起来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虚构中诞生了最真实的真实。我们从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图景,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人的思想和生活,亲情与爱情,个人命运与社会命运的关联。《再见列宁》并不是在鼓吹东德的美好,也没有渲染统一的伟大,它是在呼吁我们对于生活在历史之中的人的关注与理解。了解东德的斯塔西多么罪恶无比,东德的生产力效率如何低下,东德的文化生活怎样匮乏无助于我们和曾经的东德人沟通,更无助于理解为何有人怀念那时的生活。《再见列宁》是政治性很弱的作品,却能够激发观众最深的共感与政治思考,这正是它除去剧情优秀外封神的另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