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举重运动员力气那么大,为什么肌肉看起来不太发达?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却很有意义的问题,其核心是肌肉成分的三种不同增长机制及其对应的训练策略。简而言之,可以概括如下:
(1)肌肉中有三种成分在训练后可以出现明显增生:肌原纤维、肌质(有时也译作肌浆,以下统一称为肌质)和毛细血管。三种成分的增生对肌肉在运动中的功能表现有不同影响。
(2)毛细血管在有氧训练后出现显著增生,其意义在于使肌肉的血液和氧气供应状况得到改善。由于毛细血管在肌肉中所占的体积比很低,对肌肉体积的变化贡献甚微,加之有氧训练对肌原纤维和肌质的增生没有显著促进作用(训练量很大的话甚至会使之减少),所以肌肉的整体体积并不增加,运动训练学上谈到肌肉的功能性肥大(functional hypertrophy)时,一般也不考虑毛细血管的增生问题(尽管毛细血管的增生对肌肉的功能的确有帮助)。
(3)肌质在高强度糖酵解供能训练后出现显著增生(sarcoplasmic hypertrophy),其意义在于增强肌肉维持高强度运动的能力。肌质内包含大量的糖原、肌红蛋白和钙离子,这些物质主要是维持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并不能产生力量,所以肌质的增生对肌肉力量的大小没有贡献。前面我说李艾蓝的答案只是“稍微沾边”,就是因为他只谈到了肌肉的两种功能性肥大模式,没有提及最关键的一点——肌质的增生对肌肉力量的大小没有贡献。
(4)肌原纤维在极限强度磷酸原供能训练后出现显著增生(myofibrillar hypertrophy),其意义在于增加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在肌肉内三种因训练而出现增生的成分里,只有肌原纤维的增生对肌肉力量的大小是有贡献的。
上述(3)(4)两种增生因为使肌肉外观上的体积出现了显著增加,收缩性能也得到改善,因而合称为肌肉的功能性肥大。在进行不同供能性质的训练时,三种成分的增生程度为:
有氧训练:毛细血管显著增生,肌质少量增生,肌原纤维基本不增生,甚至可能缩小。
糖酵解训练:毛细血管少量或中等程度增生(取决于强度,增生程度与强度成反比),肌质大量增生,肌原纤维少量或中等程度增生(取决于强度,增生程度与强度成正比)。
磷酸原训练:毛细血管基本不增生,肌质少量增生,肌原纤维大量增生。
肌肉体积的增加值=肌原纤维的增生 + 肌质的增生(毛细血管的增生对肌肉体积贡献甚少,故略去)
肌肉力量的增加值=肌原纤维的增生(严格来说应该是肌肉力量潜力的增加值,因为实际表现出来的力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健美运动员来说,他们追求的是肌肉体积增加最大化,也就是要使肌原纤维和肌质的增生加和值最大化(注意,是两者加和值最大化,而不是两个都最大化!)。所以他们的训练通常是以中等重量,每组 8-12 次至力竭,持续时间在 30-60 秒,代谢性质为无氧糖酵解的练习为主。这个强度的训练在使肌质增生最大化的同时,也能使肌原纤维和毛细血管得到一定程度的增生。为了弥补肌原纤维增生的不足,健美运动员会定期进行大重量,每组 3-5 次,代谢性质为磷酸原供能的练习。
所以,健美冠军虽然肌肉比举重冠军发达但却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因为他的肌肉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肌质增生,而对肌肉力量有贡献的肌原纤维,他的增生程度是不如举重冠军的(更不要说神经系统募集肌纤维的能力了)。
对于举重和力量举运动员来说,他们追求的是肌肉单次收缩的力量潜力最大化,也就是要使肌原纤维的增生最大化。所以他们的训练通常是以每组 1-5 次,强度在 80-100%,代谢性质为磷酸原供能的练习为主。由于肌质的增生不仅对力量潜力没有贡献,反而会增加体重,使他们升到更高级别面对更强的对手,所以他们极少进行健美式的每组 8-12 次的训练,一般只在局部辅助练习中这么做。
所以,举重冠军没有健美冠军那么发达的肌肉——因为他的肌肉中只有肌原纤维发生了增生,肌质的增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