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上班再忙,也可以给孩子高质量的家庭教育
经常有妈妈留言问我,究竟应该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时间,“我很担心自己会做不好父母这个角色,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休息、娱乐和交流,我就错过了他很多成长瞬间,会这样吗?”
当我回归职场的时候,我家哥哥三岁半,弟弟一岁半,但有很多妈妈们可能在回归的时候,孩子比我家的更加年幼。甚至我身边还有一些父亲,即便期望能致力于小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但是超负荷的工作,基本上已经占去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很难得才能好好地和孩子在一起。
这么看来,职场父母的教育质量就一定会打折扣了么?
在这件事情上,其实萌芽家里一直有在实践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这个方法我们实践了三年多,所以虽然孩子父亲是非常忙碌的职场人,但是他在孩子的亲密关系上的地位一直不可撼动。
专门时间的提倡来源于 Patty Wipfler,她的代表著作《Listening Effectively to Children》里,细致地阐释了这个理论的实操和研究。
专门时间:拿出十五分钟,关掉手机,关上房门,专心陪孩子做游戏。这段时间如何安排,一切孩子说了算。
- 陪伴孩子,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专注与否
对于高度紧张,事务繁忙的职场人来说,一开始可能还需要“计时器”的辅助,太长的“专门”时间有可能会让人产生受挫感,但当自控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加强。
我们家试过 15 分钟的“专门时间”,也有过两小时和半天的时间,甚至这个时间段我们也用过“计时器”去强化界限。比如父亲单独带孩子们去踢球,父亲单独给孩子们读书。
期间不能有任何打扰,不能打电话,不能用手机,任何时间都和孩子一起做,即便是躺在懒人沙发上讲故事,都是属于彼此的最专注的时刻。如果可以做到这点,即便是用“计时器”来明确划分出这段时间,都是有价值的。
- 提升陪伴质量,拒绝漫不经心和随意交流
安排专门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我们的约定是需要充分体验和感受与孩子相处的时刻。我们要约定,不能拿着手机漫不经心地玩耍或者随意地交流,不要把工作上、生活中自己烦恼或不开心、疲倦的事情代入。
在选定的时间里,孩子也需要看到父母松了一口气的状态,而这样子状态下的我们,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孩子的一言一行,才可以更好地注意孩子的所有表现,包括表情、姿势、语调和动作等。
“在相处的过程中,请带着欣赏来关注孩子”。这是 Patty Wipfler 在书中向父母们提出的约定。
- 颠倒力量对比,让孩子“一切说了算”
如何可以让孩子说了算呢?就是在活动开前告诉孩子,在这个专属的时间里,他可以做任何他愿意做的游戏,孩子也可以示意和告诉父母,父母也会照着孩子的要求去做。
这是一种颠倒力量对比的游戏,也会鼓励孩子更多地掌握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我会和孩子玩很多种游戏,会专注地留意孩子在游戏中的新情况,鼓励孩子抓住机会向我透露新状况。
比如在哥哥三岁幼儿园开学之初,我们会利用专门时间来“模拟”学校的生活和情境,孩子会用各种好玩的游戏来向我展示校园的活动。
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和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但父母不要去干涉和妨碍,只需要配合,全身心地跟随孩子,就可以了。
- 透过专属“游戏时间”,窥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里需要界定一下,在专门时间里开展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游戏”,父母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到游戏的陪伴时间里,提高陪伴的质量。
当我们在让孩子一切说了算的过程中,也许也会遭遇到挑战。比如孩子会专门选一些挑战规则、原则的事情在专门时间里进行,来看看父母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跟随孩子。
而面对被挑战的底线,如果我已经没有办法和孩子继续进行下去了,我也会直接告诉他我的真实感受,我的烦躁,我的为难。孩子可能会哭,会闹,但最起码我们此时此刻彼此都坦诚地面对了对方。
情景模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深度的治愈,如果孩子可以知道专门时间里我们可以有这样子的契机来沟通,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释然和解放。
我家孩子们目前尚且年幼,所以我们在专门时间里更多的是肢体模仿,比如哥哥最喜欢玩的专门游戏是“请你跟我这样做”,指挥我们跟着他一起表演木偶剧,弟弟最喜欢玩的专门游戏是藏猫猫,他会划定好区域让父母配合着“藏”或者“找”。
再大一点了,等到孩子去上了幼儿园,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多在专门时间里做更多深层次的情景模拟,让孩子在这种过程中告诉你,或者展示出他曾经经历过的挑战。比如孩子如果在学校里受欺负了,也许孩子在情景模拟中就会重现被欺负和欺负人的情景,来试图让父母知道他所经历过的伤害。
回归职场后,其实深深感慨职场父母也不容易。对于职场父母来说,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这并不是父母的错。在我们的社会里,作为父母也需要承担种种职责,不管选择作为职场父母是因为家庭因素、工作环境、个人选择还是其他原因,都是一件自然且合理的选择。
专门时间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水滴石穿”的亲子活动,孩子们对父母的信任,孩子们和父母的联结感,这些都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我们持续地,一周之内固定几次的专门时间,慢慢地一个月,两个月后,就会感受到这种力量了。
总是会有办法可以好好维系亲子关系的,不是么?比起担心自己会在育儿上会失败,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我们是可以当好孩子的父母的。
注:题图来自荷兰作家阿兰德·丹姆的绘本《小熊和最好的爸爸》(共 7 册),讲小熊和熊爸爸的温馨故事,适合奶爸和宝宝进行亲子阅读。
知乎专栏:萌芽研究所 BUD,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萌芽研究所 B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