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如何评价电影《醉乡民谣》?

$
0
0

日报标题:一个有才华的 loser,也还是个 loser

马克方舟,电台 DJ, 通俗音乐爱好者

考据癖特意来路过。大概整理了一下背景,供需要的人自取可以吗?

总结一下就是,科恩兄弟用自己惯用的手法(黑色幽默、抓狂的窘态、情节反转等),通过虚构一个人物(Llewyn Davis)来反映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民谣运动井喷前,电影中是 1961 年)的理解。

所以电影中的 Greenwich 和真实世界有多少相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像诺兰在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的末尾,把罗宾这个形象化身在 Joseph Gordon · Levitt 扮演的小警察身上一样,《醉乡民谣》里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人物关系都是重新构建的,但几乎全部是现实人物的映射。

温馨提示:下面有剧透,如果嫌烦直接看加粗字体和最后一段就行

关于角色

1、Llewyn Davis 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来自 Dave van Ronk, 但只能说是"loosely based on". 范容克的遗孀在拍摄前期向科恩兄弟提供了一些咨询,而片中最明确的一个援引应该是主人公的那张单飞唱片,神似范容克的专辑"Inside Dave van Ronk"(虽然范容克这张专辑发行于 1963 年)。

范容克早年曾经搭车到芝加哥为民谣界大咖 Albert Grossman 试唱(电影中的 Bud Grossman)。这是电影中 Llewyn 所经历的重要场景。此外,范容克也曾经考虑过放弃音乐事业重新出海,但因为弄丢了海员证而作罢。

以上都转引自范容克死后出版的传记"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这是科恩兄弟的灵感来源,也是重要参考。

至于范容克到底是不是鲍勃迪伦的吉他老师,豆瓣上有人引用鲍勃迪伦中文版传记的原文作证,而我个人尚未读到原文或其他相关证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迪伦来到格林尼治的初期,范容克和他的一个好朋友 Paul Clayton 给予了迪伦很多帮助和影响,从睡沙发,到分享老民歌素材。

后来 Clayton 自杀了。(Llewyn 的前搭档 Mike Timlin 也是。)

2、Jim & Jean Berkey 的形象,根据科恩兄弟接受采访时的表述, 来自 60 年代的一对夫妻组合 Jim Glover 和 Jean Ray. 不过范容克没睡过他们俩家的沙发(有没有把肚子搞大就更无从而知了)。

另外有评论称 Jim Berkey (Justin Timberlake) 的形象和 Paul Clayton 有几分相似,个人觉得这个倒略显牵强。

3、Troy Nelson 的形象来自 Tom Paxton, 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映射:Paxton 曾经当兵,住在 Fort Dix, 周末到格林尼治唱酒吧。Troy 在片中独唱的那首"Last Thing on My Mind", 是 Tom Paxton 最有名的作品。

我相信 Troy 的这个角色设定,在制造和 Llewyn 的对比的同时,还影射了猫王(Elvis Presley)的存在——当(过)大兵,衣着干净,彬彬有礼,会说话,讨人喜欢,职业前途光明。Llewyn 对这一款一点都不喜欢,他对 Troy 总带有一些屌丝气息的敌意。片中他也问起了猫王:

"Did you meet Elvis?"

"No. Everyone asks that... No, I did not meet Private Presley."

在芝加哥公路之旅一段,司机 Johnny Five 提到曾在德国服役,Llewyn 再次问起:

"You're friend of AI's?"
"……(极其低沉短促的)Yeah."

猫王于 1956 年发行在 RCA 的第一张专辑,1958 年入伍服兵役到 1960 年,彼时正当红。他这种“白人小子唱黑人音乐”的 rockbilly 风,在当时的白人民谣圈子看来相当“商业”。和早年的范容克一样,Llewyn 对获得商业成功的歌手抱有一种天生的鄙视(当然这也他在片中的"loser"气质非常贴合)。

4、Bud Grossman 的设定来自 Albert Grossman, 现实中芝加哥"Gate of Horn"的拥有者,鲍勃迪伦 1962 - 1970 年间的经纪人。他是彼时民谣圈的大鳄,眼光毒辣,极具商业头脑,但性格很难相处,是个 pain in the ass。当年他也没看上范容克,但范容克倒也没有 Llewyn 那么孤注一掷。

5、片中 Grossman 提到要组建一个三重唱,“两个男歌手,一个女歌手”,映射的就是 Peter, Paul & Mary。现实中 Albert Grossman 在 1961 年推出了这个组合,他也的确考虑过范容克,不过最终入选的第三人是 Noel Paul Stookey。

电影前半部分,Troy 邀请 Jim & Jean 登台合唱的那首 500 Miles,后来就被 Peter, Paul & Mary 发扬光大了。而他们仨在舞台上的形象,也像极了 PPM。

6、爵士乐手 Roland Turner (John Goodman), 拄着双拐的样子被认为是映射了布鲁斯歌手 Doc Pomus. 但他吸毒、自负、通篇废话的屌样子,还是更像当时到格林尼治和民谣歌手们抢地盘的垮掉派们。科恩兄弟很好地适度丑化了他。至于他那个寡言的奴仆 / 司机 Johnny Five, 应该是全片最莫名其妙的角色了吧。完全不懂。

7、除此之外,各方评论列出的映射还有:

Llewyn 的经纪人 Mel Novikoff - 范容克早年的经纪人 Moe Asch

和 Llewyn, Jim 在录音室合作的歌手 Al Cody - 牛仔歌手 Ramblin' Jack Elliott

片尾的白毛衣四重唱 - The Clancy Brothers

片尾被 Llewyn 骂的大妈歌手 Elizabeth Hobby - Maybelle Carter(卡特家族)

但这些相对就不重要了。

8、片尾一闪而过鲍勃迪伦在台上表演"Farewell"的影子,把这个电影讲述的故事和现实接在了一起——鲍勃迪伦带来的民谣革命成了一道分水岭:在他之前,几乎只有以 Pete Seeger(以及 Woody Guthrie, Lead Belly, Big Bill Broonzy 等)代表的、登上了大雅之堂的左派民谣(民谣复兴运动和民权运动一样,在 60 年代达到顶峰),和 Llewyn Davis 这一帮什么都看不上的潦倒酒吧艺术家;迪伦之后,民谣圈子才真正迎来了 singer-songwriter 主导的、百花齐放的年代。所以 Llewyn 这个角色更多代表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个时期里,成为了炮灰的那群音乐人。他们没赶上好的时候,也没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但他们是民谣革命的坚实基石。这种反英雄的设定,和科恩兄弟作品也一脉相承。

关于 Mike Timlin

范容克一直是一位 solo 艺人,而 Llewyn 有一个影片中没有出现的前搭档 Mike Timlin。他贯穿影片始终:Roland 讽刺过他,Bud 问起过他,Jean 说"I miss Mike." 几乎 Llewyn 圈子中的所有人都认识他,都在怀念这个人。显然他是 Llewyn 社交中的缓冲带和万金油,而 Llewyn 的人生因为他的离世而转折。所以我其实不太赞同本片讲的是"loser"的故事。我觉得电影的内核是"depression", 关于一个人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之后,这种分崩离析所带来的压抑和悲伤。

至于“傲骨”二字,其实只是“面子”+ 成王败寇的浪漫主义,Llewyn 这样的身处生活低位的人是没资格谈的。他所做的只是一个个是非选择,就像 Bud 问他要不要“剪了山羊胡,站在舞台暗处,试试给别人和声”时,他平心静气地说了个“不”一样。

PS. 在片中“出演”Mike 声音的是 Mumford & Sons 的主唱 Marcus Mumford。

再 PS 我有一种猜测,Mike Timlin 也许是 Gorfein 教授的孩子。教授收藏二人组的唱片,教授夫人熟知作品里 Mike 的和声;他们宽容,几乎无条件地对 Llewyn 好,但显然不太懂他在搞什么——他们口中的 Llewyn 是"our folk singer friend",在饭桌上让 Llewyn 恼羞成怒,这种关系很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关于电影中的曲目

“Hey Mr Kennedy”是电影唯一的“原创”曲目,但其灵感脱胎于三首歌:

1965 年的 Wernher von Braun,讲的是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为纳粹德国工作的故事;

1960 年的 Mr. Custer,关于跪求不要把自己送上前线的歌谣;

以及 1962 年 Mickey Woods 的 Please Mr. Kennedy,讲的是一个大兵希望先结婚再出征越南,因为怕未婚妻跟别人跑掉的故事。

于是 T-Bone Burnett(音乐监制)就主笔为科恩兄弟捏造了这么一首歌出来。肯尼迪总统,不要让我去太空。

Hang Me, Oh Hang Me,Fare Thee Well,Green, Green Rocky Road,这些都是范容克演唱 / 录制过的曲目,都是些传统歌谣。那个时候“唱作人”的概念还不时兴,大家都是唱这些民歌。

The Death of Queen Jane,Llewyn 面试时唱的歌,16 世纪的英国歌谣。亨利八世的第三任夫人 Jane Seymour 难产而死的故事。试唱这么重要的场合唱了这么一首悲伤的、不商业的歌,只能说 Llewyn 心思大概都跑到自己的两个孩子那里去了。一个已经两岁自己却从不知情,另一个不管是不是,都将见不到这个人世了。

The Last Thing On My Mind,前面提到过,Tom Paxton 的代表作。

500 Miles 往前追查也是首民间小调,但是是 Hedy West 这个人把歌词、和弦等基本形态都固定了下来,所以现在 credit 基本写的都是她的名字。最早发行的一版录音是 1961 年的三重唱 The Journeymen, 次年,Peter, Paul & Mary 唱红了这首歌。

The Shoals of Herring 一首英国民谣,写于 1960 年,作者是 Ewan MacColl。不是很出名的歌,最出名的版本可能是 The Clancy Brother 的。讲的是打渔一辈子的老渔夫的故事。即将要出海的 Llewyn 给老爹唱这首歌,是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老头儿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转头的动作,但那股情绪真是……催泪啊。

片尾鲍勃迪伦的这首 Farewell 其实写于 1963 年,作品原型是一首叫做 Leaving of Liverpool 的英国歌谣,讲的是离开自己的爱人、从利物浦奔赴加州、渴望早日回家团聚的离愁别绪。迪伦改写了歌词,把水路改成了公路,再没提回乡这档子事。电影的结尾为 Llewyn 唱一首告别,其情绪不言自明了。

关于电影的意义

大家都说《地心引力》没什么情节可讲,其实这部电影也差不多,只是匀速采样了 Llewyn Davis 这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而已。科恩兄弟甚至都没有努力尝试去“以小见大”,这样的去浪漫化的、不动声色的描绘,可以让不熟悉音乐行业的观众抛去歌手的光环,是这部音乐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所谓黄金时代,就是这么一群千姿百态的人,都在各自闪着光。你甚至都不想去在意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人到底混得怎么样;你知道了他们生活的姿态,这就足够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