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小黄鸭看腻了,想不想和城市里的大红球、大喷泉一起生活?
依我在美国的经验看来,也没有正式的所谓“先锋派公共艺术”这一说,可能只是相较于国内有些专业院校的教学,尤其是我们在大陆看到的很多公共艺术作品而言,有些出色的、当代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其材料、造型、功能、社会意义的把握和表现都更为先进,更有想象力。
我在佛罗里达大学念 MFA 的时候,我们的院长 Richard Heipp,正好就是一个标准的公共艺术家,也专门教授“公共艺术”这门课,而他的主要作品都是 public art projects,但就我的理解来看,他的作品也还是像你所说的,保守派。室内作品多半是大型的油画、摄影、喷墨打印综合材料的拼贴,而室外作品大多数是铁质材料的装置和雕塑。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他。
其实,公共艺术一直都是我非常想谈论的一个话题,因为我看到的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公共艺术实在是太糟糕了!
首先是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整体气质,四处都是大规模的拆迁和新建,而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却似乎总没有一个成熟的样子。再看看这些年那些频频出现的雷人建筑,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没有一个合理的整体背景和框架,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会显得尴尬。
再说回到公共艺术,我印象里从小到大,看到的最多的公共艺术作品无非就是:中小学校园里的“少先队冉冉火炬”、“少男少女手拖白鸽”、“巨大书本打开上面挺一个大球”;大学校园里的各种毛爷爷、钱学森、郁达夫、鲁迅等等伟人雕像,或是一个巨大的石块上面刻有领导人的毛笔字;而城市生活里,在水边就是巨大的黄河母亲雕像、巨大的抗洪子弟兵雕像、巨大的 XX 江女神雕像;在小吃街、步行街里,就是各种真人大小的手工艺人、市民景象的一比一铜人雕像;而一到国庆、中秋等节日,各大交通枢纽地段就会出现巨大的、显示数字或文字的花卉大拼盘(多为菊花),组成各种造型。
这样的公共艺术构成了我脑海里城市的样子,很多城市都千篇一律,没有任何艺术性,也没有任何记忆点。
那么,回到题主问的“先锋派”的公共艺术:我觉得没有先锋派的定义,但是公共艺术里肯定有先锋派的作品。
我只想说一个城市,那就是——芝加哥。
我来美国六年了,去过很多城市,但在我看来,城市将整体景观建设和公共艺术建设做得最好的城市就是芝加哥,没有之一。
大家可以去搜搜网络上的关于芝加哥的旅游照片,游客们照的最多的,它们的地标性建筑很多都是出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这表明了一个城市整体的审美品位,也证明了真的好东西大家都会喜欢的这一简单道理。
我觉得我感受过的最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就坐落在芝加哥,那就是由西班牙艺术家 Jaume Plensa 设计制作的 Crown Fountain
在具体讲这个作品之前,我觉得还是要简单说一下什么是“公共艺术”(public art):
公共艺术/Public art 通常是指由专业人员设计、建造坐落于室外的,对所有人开放的一种艺术作品,它可以是任何形式和任何材料制成的,但必须有物理性的实体存在,有地点,有体积,有功能。
地点的专属性对于公共艺术很重要,例如纽约的 911 纪念碑,地点本身就有社会和文化意义;而公共艺术的功能和服务意义在我看来也很重要,不亚于其自身的地点专属性。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Jaume Plensa 设计制作的 Crown Fountain 地处芝加哥市内的千禧公园,是芝加哥居民纳凉散心、遛狗野餐的市内花园,有大片绿地,也常有音乐会,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芝加哥艺术学院,也是世界各地游客的观光必经之处。在这里设计建造的 Crown Fountain 既是一个功能性的喷泉,也是一个世界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更是艺术家 Jaume Plensa 送给芝加哥市民的一个大礼物。
Crown Fountain 在我心里应该就是题主所问的“先锋派公共艺术”的代表:
首先,在材料上,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室外艺术作品,它大胆地将新媒体艺术装置引入了公共环境,技术支持非常先进,这里不是金属、大理石一类的传统雕塑材料,而是把水和电子视频、LED 灯等现代科技结合。由 Jaume Plensa 设计,Catalan 辅助,由 Krueck and Sexton Architects 的专业团队建造, 于 2004 年建成开放,整个 project 造价高达一千 7 百万美元。
第二,在造型上,这个作品十分现代而大胆,他的基底是一大块黑色的、大理石的、反光的地面作为水池,并没有像传统的水池那样有碗状的结构,而是一整块平面,黑色的大理石之间有许多缝隙供水的流动和回收循环,而作品的主体是两块巨大的,高达 15.2 米的电子塔。这两块电子塔浑身是 LED 灯,相对的两面有两块巨大显示屏,里面播放着这种各样的人脸,做着吐水的表情,然后就会有真的水柱从人脸的嘴中吐出,形成了喷泉。这种设计造型本身现代感十足,也充满了极简主义的味道,除了有功能的 feature 之外,所有造型元素都用简单的点线面解决。而两个巨大的人脸面对面,也延续了 Jaume Plensa 的一贯“二元论”(Dualism)的艺术主题。
最后,在功能上,或者说,在精神上,这是一个完全的交互性艺术作品。
去过美国或者欧洲的朋友都会发现,欧美的小孩子只要一见到水就会发疯一样的玩,而他们的家长也不会像很多国内的父母那样过分保护,一两岁的孩子刚会走路就会脱到只剩小内裤、光着脚到水花里去玩。也是因为这原因,我在美国见到的很多喷水池设计都不同于国内的喷泉设计:没有一个可以蓄水的、一定深度的水池,而是尽可能地将喷泉平面化,只留有喷水口在地面。这里面有很多关于安全性的设计,不蓄水就消除了孩童溺水的可能,而地面的平整和光滑(也不能太光滑,以防孩子滑倒)也有讲究,而喷水的压力也不可太大(以免误伤小孩)同时也要兼具美感和互动性(有的喷水设计都是感应的、交互式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在居民和游客常去的千禧公园建造一个喷水系统就是送给芝加哥市的一个大礼物,给千万个家庭多了一个周末游乐的场所。当然,这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水循环的作品,要知道芝加哥的冬天是会下雪结冰的,所以 Crown Fountain 每年只会在五月到十月开启喷水功能,给芝加哥的夏日送去欢乐和清凉。
同时,抛开喷泉的功能不说,这两块人脸的电子显示塔也代表了芝加哥的人文精神。
这两块电子屏上显示的人像全部来自芝加哥市民,由芝加哥各个宗教团体、社会组织、文化协会自己选举出 75 位代表了各行各业、各种民族信仰的芝加哥市民,参与视频的录制。
而人脸捕捉的录制过程也是由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简称 SAIC)的学生们在艺术家 Jaume Plensa 的指导下完成。75 位市民被带入到 SAIC 的 studio,使用的是学院里最昂贵、最高清的摄影机(HDW-F900video camera,和拍《星球大战》电影一样的摄影机)进行拍摄。这里既体现出整个芝加哥市民、学生、教育机构的集体参与,也从侧面看出来一个城市的整体艺术能力和艺术凝聚力。Jaume Plensa 还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过,如何让这些普通市民自然地做出嘟嘴吐水的表情,就是在他们面前放一根蜡烛,让他们吹气把蜡烛熄灭。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 Crown Fountain 的确是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品。作为一个交互性的新媒体装置艺术,他把市民的日常活动引入到高科技支持的新媒体艺术里,把这样造价不菲的艺术作品完全免费地、全年地送给所有人使用,而后期所有的维修和护理能力也体现出一个成熟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达程度。
这是晚上 LED 亮起后的样子,未来感十足,虽然我个人还是喜欢白天的感觉,更加贴近生活,但是这样的霸气侧露的气势估计会很得中国人的心。
这是芝加哥下雪后这个作品的样子,没有了喷泉的功能,也没有了孩童的玩耍,这两座人像高塔依然在微笑,互相对望,就像是两个老朋友,也像是两个普通的芝加哥市民在街上遇到,在进行无声的对话,他们和后面的芝加哥市貌融为一体。
所以 Crown Fountain 是一个 7/24 全年无休的公共艺术财富,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节日里,这个作品也和人群一样会改变自己的样子,并融入城市的整体面貌。但我个人还是最喜欢在夏天,那里充满孩子、充满欢笑的样子。
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是要考虑对象是谁,要服务于谁,要表达和传递什么样的精神。
公共环境是会进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在公共环境里所体会到的心情和经历是会影响到这一整天的情绪的。那些遭到人们反感的公共艺术自然是不成功的;而那些不被人们注意、或者说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美感和愉悦的公共艺术作品也是不成功的。
作品内容和面对的受众之间的关系,这个作品要说什么,要对谁说,这些才是使得 Plensa 的这个作品在我心里独一无二的地方,超越了其制作技术的先进,其造型的现代美感,超越了其地点的专属性,这个作品的“先锋性”在于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艺术精神。
这个作品出现在芝加哥绝对不是一个偶然。
芝加哥的城市建筑面貌在我眼里是全美第一,高楼林立比纽约更干净整洁,比华盛顿更现代,比西海岸的大城市更讲究,一条城中河更是让城市景观多了些姿色。而芝加哥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也非常的惊人,有许多永久性的,和暂时性的名家大作。公共艺术的建设在整个芝加哥市的城市发展中应该是很重要的一块,也是财政的一大投入。除了很多私人家族基金,商业银行,企业等组织的经济投入,普通纳税人的钱也有一部分是投入到了城市的公共艺术之中,所以市民喜欢与否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去看芝加哥公共艺术的项目,这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竞标选择项目:City of Chicago :: Chicago Public Art Program
当然,芝加哥也是个有自己历史文化的大城市,艺术是他的一张城市名片,但也不是说全是“先锋派”的公共艺术,芝加哥一样有伟人、名人雕像,有古典主义的女神和天使,有青铜的战士和铁马,这些“保守派”的公共艺术,但芝加哥也不乏世界级的、现当代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
那么,就再来顺带介绍几个我印象里芝加哥出色的,类似于我理解“先锋派”的公共艺术作品。
Anish Kapoor 在 2004 年完成的“云门”( Cloud Gate )已经成了芝加哥的标志,出现在了无数游客的私人相册里,还有许多电影镜头中。
创作材料上,它可能不及 Plensa 的 Crown Fountain 那样是新媒体艺术,但是通体反光的表面,和流动变幻的造型却让这个静态的作品“活”了起来,人们在“云门”里看到自己,看到变形的城市景观,而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点就会得到不一样的景观。这也是一个互动性的作品,一个把艺术作品和城市生活融为一体的经典。
这个作品就在 Crown Fountain 旁边,也在千禧公园里,周围环绕的高楼和天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更改着自己的颜色出现在云门里。这个作品的地点专属性成就了作品的很大一部分,在我眼里,它就像是一个“长”在芝加哥的大豆子,破土而出,永留于此。
PABLO PICASSO 1967(Untitled, known as The Picasso )
这个高 15.5 米的巨大铁质雕像是 1967 年毕加索赠送给芝加哥市的一个作品,坐落在市中心的 civic cneter plaza。这个作品是毕加索人生中最大规模的作品之一,而且是他“立体主义”时期的代表雕塑,如果说现在来估价,那绝对是价值连城。
而在 1967 年,芝加哥的许多市民还不能接受这样一个非传统材料的,巨型的,怪异的雕塑出现在自己的城市,但还是有很多人被毕加索的名气所吸引,所以,作品揭幕的那一天,“毕加索像”就被许多爱他、恨他的人们围了个人山人海。不过,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毕加索已经成为了芝加哥人们最引以为豪的公共艺术之一,你也许拥有豪车豪宅,而我“拥有”一个毕加索。
ALEXANDER CALDER, 1974, Flamingo
这是 Calder 在 1974 年接受的芝加哥市的一个订件(a commissioned work),坐落在 Federal Center Plaza,作品的周围是三座由著名设计师 Mies van der Rohe 设计的包豪斯风格的(Bauhaus- style)联邦政府大楼。试想早在 1974 年,就有这样现代感十足的作品出现在街头,Calder 的这只“火烈鸟”用鲜亮的色彩给周围严肃、谨慎的环境带去了一份活力,特别是下雪天的芝加哥,火烈鸟的红色会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象;而他流线型的、不规则的造型和周围的包豪斯极简风格大楼的网格状图案,也产生了有趣的冲突。而且,这是一个完全打开的结构,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行,从多个角度欣赏,抬头也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景观。
MAGDALENA ABAKANOWICZ, 2006, Agora
波兰女艺术家 Magdalena Abakanowicz 是我最喜欢的雕塑家之一,她的作品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在普林斯顿的校园内有,在休斯顿的纳什雕塑中心也有一个, 图上的这个“Agora(人群)”在芝加哥 Grant Park 的南边,处在 Michigan Avenue 和 East Roosevelt Road 的交汇处。整个规模非常大, 每条腿都比真人高出许多,共有 106 个“人”,每个人看上去相似,但是细节处都不一样,这个作品花费了艺术家和她的三个助手整整两年的时间去手工铸造,整个作品长达 91 米。
这个作品的材料可以说还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但是传递出的视觉效果是非常先锋的。试想这些被掏空、被劈开的巨大的腿出现在你的身边,他们远看像一群人,走向各个方向,或者向一个点聚合,但走近看都是没有脑子、不完整的躯体,人们和“他们”比起来,既有相似感,又有间离感,既熟悉又陌生。它给了我一种关于“公共意识”的思考,一种民主的态度,和一种集体生活的思辨。
而这个永久性的雕塑也和芝加哥的生活景观融为了一体,芝加哥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夏时节,人们可以来此野餐聚会,而到秋冬萧瑟之时,特别是大冬天下雪之后,这里会被白雪覆盖,没有了市民的驻足,只有匆匆脚步,而这些巨大的“人群”还是伫立在这里,或者貌似要去向何处。冬天看这个作品会给你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再来说几个芝加哥市的临时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最著名的就是这个,雕塑家 Seward Johnson 制作的巨大的梦露像,这个八米高的梦露展现了这位全世界最著名的女明星的最经典的荧幕造型。这个雕像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但是很先锋,造型上有极大的辨认度,也一度成为了芝加哥游客们的宠儿。最经典的造型就是跑去梦露的裙下,一探究竟。这个作品充满了幽默感,我也可以想象这个作品要是放在国内一定会有保守派担心她的伤风败俗,但是,我认为这个作品的幽默感,和引发的人们自动的、自由的互动行为却是最有趣的地方。而且梦露的这个姿势和远处的高楼景色融合得很有意思,不是吗。
另一个我记得的临时性公共艺术就是这个有名的“Red Ball Project”,它去到过世界各地。艺术家 Kurt Perschke 制造了这么一个红色的大软球,可以卡在很多楼房、街道、树丛之间,给周围生活的人们制造一点小麻烦、小惊讶、小好奇,把一点颜色鲜亮的幽默感带入日常生活。大家应该看过一个微博上的小视频,就是这个球有一次在运输过程中掉下来了,然后就满大街滚,各种弹,其实是个意外,是个事故,但在那种景象中正好放大了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个红球得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进入公共生活的目的。强烈推荐看看更多大红球去过的地方和故事:Kurt Perschke's RedBall Project
Anyway,公共艺术的定义里没有先锋派和保守派之分,但是作品本身的材料、造型、功能、内容自然会有保守和先锋的区别。
对照芝加哥市的公共艺术水平,我觉得国内的大部分公共艺术之所以糟糕,之所以显得保守,总结起来还是以下几个原因:
1,材料保守,多是金属、大理石、木质等传统材料,没有高科技、新材料的运用;
2,造型保守,还是处于 figurative art 的范畴,一定要描摹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样子;
3,功能保守,极少有交互性的作品,有市民的互动也让人哭笑不得(如,人物雕像中的胸部或者小丁丁被人摸得发亮,保洁阿姨一天洗几百遍也洗不掉)
4,内容保守,缺乏幽默感,缺乏想象力,也没有照顾到人们真的需要看什么,希望看什么。
最后,突然想到了一个也许你们见过的先锋派的公共艺术,我不做评价,总之你们看得开心就 OK。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欢迎留言和直接转载知乎链接去朋友圈和微博。
但如果要转载去别的自媒体,一定要私信获得我的同意。
(知乎日报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