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研究过一段时间科技园区和科技新城的规划问题,也针对科技型人才做过一些调查,所以来试试回答下这道题。
乍一看,这个提问采取的是上帝视角,大家看了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集聚科技人才,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想先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主要答给谁看。
谁有可能比较关心这个问题?
想了想,可能有三类朋友会比较关心:
- 一类是希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管理者或城市规划师: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城市的发展定位是科技创新型城市,比如我们的首都北京,习大大明确给了四个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最后一个科技创新中心,就意味着北京的管理者们会比较在意: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对科技型人才充满吸引力呢?
- 第二类是需要吸收大量科技型人才的科技型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能否招到合适的人才是很多科技型企业尤为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会在不少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地方市场或业务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够招到那些不愿意离开特定城市的人才们。比如华为大老远的,在北京和武汉设立分公司,纵然有战略布局的需要,但更是为了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科技型人才加盟。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城市对于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也是其排兵布阵,再下一城的重要依据。
- 第三类是正在跟女朋友(男朋友)讨论将来在座城市定居的科技型人才:来参考一下其他科技型人才对城市品质的选择?
下面进入正题:
什么是科技型人才?
理论上来讲,科技人才或者科技型人才,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一般我们可以理解为:具备较高的科技研发水平的人才,或者高技术产业的从业者。
那么什么是高技术产业?应该说,高技术产业一词带有很强的时代属性,一个时代的高技术可能在下一个时代就已经司空见惯了,比如今天的我们不会再像瓦特时代的人那样,认为蒸汽机是新技术。
所以,能否被算作科技型人才也跟时代的发展有关,如果人才所掌握的技术逐渐被科技发展所淘汰,高技术变低技术,新技术变旧技术,那么所谓的科技型人才也就名不符实了。因此,严格定义的科技型人才应该被理解为掌握时代前沿的高新技术,从事科学探索、技术研发或产品创新等工作的人才。即两个判断标准:一是自身具备科技研发素质,二是从事相关工作。
我们这个时代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哪些?
世界各国一般都会根据一个产业的研发比重或者研发人员比重来界定高新技术产业,比如 OECD 为了开展国际比较,选用研发总费用占总产值比重等几项相关指标来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则综合评价了研发比重和研发人员比重来确定。中国国国家统计局 2002 年 7 月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也是参考了以上界定方法,统计的高技术产业包括核燃料加工、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等八大类行业。
以此来看,具备相关科研水平,在以上八类行业开展工作的人才,都是典型的科技型人才,或者更准确的说应该算作高技术人才。一般的科技型人才的覆盖范围要比之更广泛,但凡从事科技工作,都可以算,比如高校教师、研究院所研究员、企业研发部门工作人员等等。说这么多,是为了让大家对科技型人才有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一个相关概念:创意阶层
其实,在经济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界,有一个相关概念: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此概念由美国城市研究学者 Richard Florida 于 2002 年在《创意阶层的崛起》这本书中系统提出,他在书中系统分析了创意阶层的特征、需求,以及创意城市的相关特点等。
他认为,创意阶层由创意的经济型需求所催生,成为农业阶层、工业阶层和服务业阶层之外的第四个阶层。创意阶层由从事科学研究开发和艺术工作的“超级创意核心”群体和分布在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创新专家”构成。
我们今天所说的科技型人才应该包含在 Florida 所提出的创意阶层的概念范畴之内,不同之处在于创意阶层不仅有『科技范儿』的工作者,还有『文艺范儿』的人才们。鉴于创意阶层与科技型人才有一定重合度,因此以下会借鉴一些他的研究结论。
科技型人才有什么特征?
要弄清楚科技型人才更喜欢什么样的城市,首先要明确科技型人才有哪些区别于一般市民的特征。
我们一般能够想到的包括:受教育水平高、掌握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工作、热爱探索、收入高、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选择想要的生活方式的能力。
也曾经有过关于一些关于科技型人才行为特征和需求的调研,比如刘敏(2003)、陈家祥(2012)等都调查了一些在软件园工作的从业者的特征,主要结论有:
- 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
- 注重工作环境的舒适和生活质量、环境质量;
- 简单快捷的消费习惯;
- 追求高端技术,强调精密与细致;
- 拥有交流和互动的需求;
- 需要面对巨大的技术压力,需要排解压力的空间和设施;
再来看看国外学者的研究,Florida(2002)总结了创意阶层的价值观特征:个性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他们最重视的工作因素包括:
- 挑战性与责任
- 灵活性
- 稳定的工作环境与相对有保障的工作
- 薪酬
- 职业发展
- 同辈认同
- 鼓舞人心的同事与领导
- 振奋人心的工作内容
- 组织文化和工作地点和所在社区
简单来说,科技型人才有『三高』:高工作效率、高品质生活、高工作压力。
科技型人才喜欢的城市?
一般人都会认为低生活成本、高生活品质的城市是比较理想的城市,那么科技型人才呢?他们也会追求城市的性价比吗?对应他们的『三高』特征,我们来分析一下:
- 高工作效率意味着这些人的收入水平也比较高,所以生活成本在他们那儿可能并不是个大问题(中国的科研人员可以忽略这条);
- 高品质生活意味着这些人会非常关注城市的气候条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商业文化设施、子女教育设施等;
- 高工作压力需要疏解,所以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休闲场所、买买买的场所都会比较重要。
所以跟一般人相比,科技型人才由于拥有更多选择的能力与自由,会选择公共服务品质更高、吃喝玩乐条件更好、可以满足他们各种各样奇特需求的城市。
学者们的分析也大体是这个结论:
Glaeser(2001)提出城市宜居性理论(Urban Amenity),认为多样化的服务和商品、优美的建筑环境与城市外观、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可达性是城市吸引人才集聚的根本。
Yigitcanlar et al.(2007)概括了吸引知识工作者的环境特征:包括零售业发达的环境、定期的体育活动和音乐表演、高质量的幼儿服务、私人学校教育设施、便捷的公共医疗服务设施、静态的表演性质的艺术空间、“正宗的”、“历史的”场所、可支付的住房(对于博士生和博士后来说)、退休人员充足的设施。
来看个调查:科技型人才人才更看重城市中的哪些设施?
2014 年初,我到武汉未来科技城和北京未来科技城开展了关于科技城人才的调研工作,针对企业人才构成特征和空间需求开展调查。由于这些企业都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以这些人才的调查也可以近似认为是针对科技型人才的调查。两个未来科技城问卷分别发放了 110 份和 150 份,发放问卷的企业涉及到国企的研发机构、工业技术研究院、海归人才创业企业、外资企业研发机构,以及其他高新技术企业。
这里把跟科技人才需求相关的结论摘出来:
以上两张图显示的是分别是北京和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受调查者认为的科技城有待增加的设施。两张图的共性是,最受受调查者关注的设施包括大型综合医院、小学、图书馆、球类运动馆、游泳馆、影剧院、中档餐厅和平价餐厅等。可以看出,科技城工作者除了关注居住环境中的医疗、教育等设施外,也十分关注与知识学习、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餐饮消费等相关的设施,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问及这些科技型人才对于理想的城市功能布局方式时,我设计了一个选邻近度的方案,让他们来选择他们觉得不同的城市功能跟工作空间和居住空间的邻近度是怎样比较理想。回答的结果是这样的:
在与工作空间的邻近度选择中,知识共享场所、公园开放空间、体育活动设施、咖啡休闲场所在两个科技城的调查结果中都排在前列;排在最后两位的是大学研究机构和生产制造部门,即受调查者认为这两类功能空间与其他功能相比,与工作空间的邻近程度可以降低。少量受调查者认为生产制造部门不应该靠近工作空间。
在与居住空间的邻近度选择中,公园开放空间、体育活动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咖啡休闲场所、教育培训设施等比例较高;而排在最后的是科技服务空间、研发办公空间和生产制造部门,即受调查希望这些空间与居住空间的邻近程度较其他功能更低。
综合以上调研结论,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注重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外,科技型工作者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分享,个人的管理与成长,以及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
工作追随人才 OR 人才追随工作?
以上分析我们是从科技型人才的特征和他们所需要的城市品质的角度来讨论的,那么假设我们所说的城市具备了以上种种功能特质,它是否就能吸引到科技型人才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因为以上分析的一个前提假设是:工作机会会追随人才的选择而集聚到特定城市,即当一个城市环境条件良好、气候宜人、服务便利时,就会吸引到人才,就会吸引到需要人才的企业前来,为人才提供工作机会,即『工作追随人才』的理论。
Glaeser(2001)的城市宜居性、Florida(2002)的创意阶层和 Clark et al(2002)的城市沙盒理论等即主张这个观点,强调宜居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城市特质对科技型人才的吸引力量。
与之相对的,是『人才追随工作』的理论,以经济地理学家 Scott 和 Storper 为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城市增长更在于生产活动的空间逻辑,即高工资的创新型区域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地方话规模经济的形成和集聚过程,地方生产系统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中不断被强化,从而吸引了人才的集聚。
简单说,是因为一个城市首先有了科技型企业、有了研究型大学,才会有人才选择到这个城市来。城市的环境和服务条件如何,只能说是影响他们是否留下的因素,而不是他们最初是否选择这个城市的因素。
也就是说,科技人才喜欢的城市与科技人才不得不去的城市是两个概念。如果一座城市生活品质千般好,却没有能够让你施展才华的工作,你是不是就不会去了?如果一座城市雾霾重重,人满为患,却能够给你平台,让你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你是不是还是会选择戴着口罩留下来呢?
到底是工作追随人才,还是人才追随工作,企业会跟着人才走,还是人才跟着企业走,这真是一个值得持续思考的问题。
怎样的城市更容易聚集科技人才?
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条件来看,科技资源和科技企业聚集的城市,更容易聚集科技人才。然而,中国的科技人才依据自己对生活品质的喜好选择生活城市的时代刚刚拉开帷幕,随着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生活品质在人们选择在何处生活中的分量会越来越大。同时,伴随互联网的日益完善,科技型人才完全有可能选择在一个环境优雅的城市办公。
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来到一个你特别喜欢的城市,这里的环境、气候、景色、文化都非常吸引你,但你发现这里并没有什么入的了你法眼的工作机会。
但最终,你还是决定搬到这座城市,朋友问:你不准备再工作啦?你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会?我准备在那儿注册一个公司,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参考文献: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Glaeser E L, Kolko J, Saiz A. 2001. Consumer cit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27-50.
Clark T N, Lloyd R, Wong K K, et al. 2002. Amenities drive urban growth.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4(5):493-515.
Yigitcanlar T, Baum S, Horton S. 2007. Attracting and retaining knowledge workers in knowledge citie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1(5):6-17.
袁晓辉. 创新驱动的科技城规划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2015.
陈家祥. 2012. 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刘敏, 刘蓉. 2003. 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