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让孩子参与照顾临终老人,会不会太残酷?
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了,我看到很多回答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生死或者死亡教育上,但这个问题绝不仅仅关乎生死或者死亡教育。家庭成员的死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危机事件。从社工的角度来说,我们会把这样的一个重大危机事件放在整个家庭里去考虑,重要的是这个家庭怎么去面对危机,让孩子去参与照顾,不仅仅是孩子和老人的事,也是整个家庭的事。如果仅仅把这件事情看作是对孩子的死亡教育,那么未免功利了些,也狭窄了些。
我先回答该不该,再说说具体怎么做吧。
一、该不该让孩子照顾,首先应考虑家庭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里,生死不是最重要的,反而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要不要让孩子参与到临终老人的照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和这个老人是什么关系?要看外在的关系,是否近亲,是否同住?更重要的是看心理的关系,孩子跟这个老人是否亲近,彼此是否有特殊的连结?越亲近,越有让孩子照顾的必要性。
比如孩子是老人带大的,那么老人对于孩子就是一个童年主要照顾者,对孩子的安全感有重要意义。或者老人很有学识,经常点拨孩子的成长,那么有可能老人对孩子有类似精神支柱的意义。如果老人对于孩子来说是这么重要的人,那么当然不能把孩子排除在老人的临终过程之外。可以想象,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走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自己却毫不知情或者无法为 TA 做任何事,那么等老人离世,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
题主提到“孩子愿意”、“老人欢喜”,很明显孩子和老人关系是好的。那么孩子去照顾临终老人,不只是对老人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孩子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老人的意义
从老人的角度,孩子也一起加入到照顾自己的过程,表示家庭系统是接纳 TA 这个临终过程的。临终之人要面对的心理冲击非常复杂而矛盾。他们一方面会有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有对生命的留恋;同时从关系的角度,他们一方面会担心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和负担,另一方面又会担心身边的人嫌弃自己。这时孩子如果加入到照顾中,会带来生的力量,看到孩子就像看到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延续,这会极大地减轻老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能够满足他们对生的留恋。同时这也意味着孩子和周围的家庭成员都能够接纳老人,并不会因为 TA 临终了就嫌弃 TA,这对老人来说很重要。
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赋予意义。而当老人在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在,老人会更愿意也更自然地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就会有助于老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个总结,并对自己的一生赋予积极的意义。同时,孩子可以传承老人的人生经验,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对孩子的意义
从孩子的角度,除了前面说的,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要离世,孩子参与照顾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有能力为自己重要的人付出。并且在这个照顾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有更多的和老人直接交流的机会,表达他对老人的爱、留恋和不舍。这些情感交流引导得当,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接受生死,并把跟老人告别的过程拉长,心理上有一个缓冲。如果死亡不可避免,离别不可避免,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告别过程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哀伤。
同时,孩子能力有限,主要照顾老人还是家里的成人,那么孩子参与到照顾中,也会看到大人是怎么照顾老人的。父母对老人的照顾,对孩子来说是言传身教,也是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重要经历。
二、如果让孩子照顾临终老人,需要注意什么?
1、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其实家里有老人临终及离世,不管孩子是否参与到临终照顾中,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冲击。想减小对孩子的心理冲击,前面提到的关系就是很重要的缓冲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是,这时家人往往关注点都在老人身上,而忽略了孩子可能有的恐惧、焦虑、悲伤等情绪。
所以不管孩子是否参与照顾老人,家长都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尽量保护孩子不要直面会造成强烈心理冲击的事情,比如血淋淋的伤口、家庭成员剧烈的情绪波动等。对老人即将离世的描述,也要考虑孩子的思维发展程度和承受能力,在不回避也不粉饰死亡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些易理解且不太沉重的解释,比如用故事、图画、游戏等帮助孩子表达感受及理解死亡。跟孩子解释死亡时,应注意赋予一些积极意义,比如老人会一直活在亲人的心中,之类。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或者情绪不稳,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必要时应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2、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作用
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家长让孩子做一些简单轻松的外围照顾,有一定的参与感就够了,不要让孩子做太多事情。这些简单轻松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复杂的情感,很可能已经需要孩子付出很大的心力。这时家长要注意肯定孩子的努力,告诉孩子 TA 的努力对老人、对大人很有帮助。
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些偏精神支持的努力安上一个“任务”的名头,比如每天陪老人聊天就可以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让孩子觉得这些都是正式的任务,那么 TA 在做的时候会更加投入,也可以避免孩子在实际照顾上能力不够产生的挫败感。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有备无患的老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