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为什么我们上得了天,却很难进入深空探索?

$
0
0

载人航天如果要走向深空,需解决哪些基础技术问题?

W Yao,太空生存法则探究

首先祝贺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我们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航天员将能够在近地轨道工作和生活 30 天,开展一定规模的科学研究。再过几年,我们就将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了。

今天恰逢中秋。仰望明月,我们不禁想,有没有可能真正在月球建造“广寒宫”呢?或者更远,人类有没有可能登陆火星呢?实际上,这些梦想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比如,我国的科学家们正在论证思考载人登月的可行性[1],美国从布什政府提出的“重返月球计划”也早已切换到奥巴马政府更加具有野心的“载人火星计划”(图 1)。今年,一些航天公司也来凑热闹。5 月 23 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透露,将在 2028 年前发射一艘命名为“火星大本营”的载人飞船搭载 6 名宇航员于 2028 年进入环火星轨道[2](链接有震撼视频)。6 月 2 日,艾伦 - 马斯克宣布,SpaceX 将于 2024 年开始执行载人火星登陆计划,并将在 2025 年到达火星[3]。月球已被纳入地球经济圈,美国政府首开先河,批准私营公司开展登月活动[4]。且不说月球是否能开采到有用的资源,美国政府的鼓励是否会掀起月球圈地运动?不管怎样,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的探索疆域逐步向海洋、大气、近地轨道甚至月球拓展。二十一世纪,人类将有望实现地外移民,小行星、火星等地外星体将留下人类的足迹。正如航海时代创造的奇迹一样,载人深空探索将会创造人类发展史的下一个奇迹。

图 1 NASA 的载人深空探索路线图(摘自 NASA)

言归正传,面对一个遥远的、存在众多未知因素的星球,载人深空探索会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包括刚才前几位讨论者提到的动力推进技术、进入着陆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航天员的生理心理问题、长期失重问题等等。我想再从人类在地外星球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跟大家进一步探讨可能涉及的技术。我们知道,航天员平均每天要消耗约 0.9kg 的氧气,并排出大约 1kg 左右的二氧化碳,并且每天需要饮用大约 2.5kg 的水,食用约 0.6kg 的食物,还需保持合适的温湿度环境。以载人火星探测为例,为保障最小乘员组(假定 6 人)一个任务周期(假定 2 年)长期生存的基本物资需求约 18 吨,也难怪 NASA 曾设计出一个重达 400 吨的“火星船”。因此,若人类想真正实现地外生存,则必须要摆脱对地球母亲的依赖,充分利用原位资源,就地取材,满足自身需求。因此,美国 NASA 最新发布的载人探索技术路线图的核心就是原位资源利用(ISRU),包括原位资源的探测、提取与利用。事实上,通过利用原位资源,将大大减少必须从地球携带的物资,因此将会大大降低航天任务的成本。原位资源利用是人类“脱离地球的生存能力”。对火星移民者来说,火星上两种潜在的资源,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浅表土壤中的水,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证据显示火星浅表广泛存在水,即使在赤道区域也是如此。如果这些水可提取,这不仅可为人类提供饮用水,而且将可制备氢和氧。但这种形式的原位资源利用其主要难点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浅表水资源的勘探。这需要利用气球、飞机或滑翔机、着陆器、轨道器等多种平台携带探测仪器进行大范围浅表观测。在获取了氢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火星大气的二氧化碳与氢反应生产甲烷和氧气,为返回地球提供推进燃料。另外,火星移民者还需利用土壤资源生产建筑材料、提取金属材料,进行基地建设和工业生产。这可能需要突破颗粒输运、分离,激光 / 微波加热、化学处理萃取、3D 打印原位制造等技术,感觉像需要建一系列工厂啊。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NASA 的路线图有点忽略啊),以上的一切一切都需要能源啊!因此,原位的能源收集与转换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团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火星上可原位获取的能源形式主要包括太阳能和风能,月球上可能只有太阳能是可以直接获取的。但是,和无人探测器相比,有人地外基地的能源需求(电能 + 热能)要大的多。月夜和火夜无法获取太阳能时,无人探测器采用的同位素电源区区数十瓦,最多上百瓦的能量对载人系统来说根本不够用。靠化学储能电池的话需要数吨的重量,但这都需要从地球提供。因此,利用地外天体土壤储能也是原位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再次反观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所形容的“地球就是太空船”,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仅仅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一艘小小的飞船。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将使我们人类面临与载人深空探索一样“有限资源的窘境”。只有可持续的能源与资源利用,才能使我们的地球飞船足够容纳我们大家。

参考资料链接

[1] 张柏楠:中国实现载人登月的日子不会太远 -- 科技 -- 人民网

[2] 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计划 12 年内将人送往火星

[3] 马斯克:2024 年开始执行载人火星登陆计划_TechWeb

[4] 美国首次批准私营公司登月

深空探测如何解决空间辐射问题?

ZX Huo,核专业博士,研究空间天文技术,业余段子手,特贫研究猿

空间辐射防护方面我知道些零星的皮毛,尝试回答一下。

航天器由空间辐射环境造成的故障中,充放电造成的比例是 70%,辐射损伤和粒子翻转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而低地球轨道不考虑充放电,所以题主说的深空探测,主要就是考虑充放电,以及辐射损伤和单粒子翻转。

先说充放电。宇宙空间中充满了等离子体,比如太阳风、地球磁层等等,等离子体带电荷,又是良好导体,因此就会与航天器相互作用,使得航天器表面充放电,或者太阳能帆板供电泄露,甚至出现弧光放电等等。具体来说,带电粒子与航天器相互作用时,使得电荷在航天器表面积累,航天器局部出现电压,电压如果超过特定的阈值,就会引起非预期的放电,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甚至损坏。

对空间充放电的防护措施,首先是任务层面的,然后才是技术层面的。

  1. 先对任务进行分析,对飞行区域进行建模,研究是否有产生空间充放电效应的可能
  2. 对航天器进行分析,定位敏感部组件
  3. 如果可能,优化飞行程序,走安全的轨道
  4. 航天器外面包裹导电的铝箔,让充放电都沿着铝箔进行;内部敏感元器件装到法拉第笼子里

所以,我们看到的卫星、探测器,常常是金光闪闪的,那是为了防范空间充放电而包裹上的铝箔。当然,铝箔还有别的用处,比如用来做被动的隔热。

再说辐射损伤。主要是空间环境高能射线(例如宇宙射线)中能量较高的质子、氦核等原子核,与航天器物质的发生反应。比如高能粒子可以敲掉航天器材料的化学键,改变材料特性,或者直接与航天器物质发生原子核反应,引起核嬗变(从一种原子核变成另一种原子核,比如氮 14 被高能氦核砸一下,变成放射性的氧 17 以及一个质子)。

辐射损伤的防护就是用屏蔽层。一般来说,原子序数高的材料屏蔽效果好。而屏蔽层越厚,高能粒子穿透屏蔽层的几率越小。

最后说单粒子翻转。我们都知道,集成电路中的存储器靠电荷数来存储布尔数或者整数。当宇宙射线或者其他高能粒子穿透了航天器的外层材料,恰好打中集成电路的敏感区域,有可能造成电荷数错误,进而导致数字电路出错。这种故障和上面两种不一样,上面的故障是永久性的,而这里的单粒子翻转更像是软件的 Bug。读出速度越快、存储电荷深度越小的器件对这种错误越是脆弱。而且这种错误是偶发的,对一个器件同时发生两次事例的几率几乎可以忽略。因此,防范单粒子翻转的方法就是优化电路设计,比如加入校验、降低读出速度、增加深度(类似数码相机的 CMOS,像素越大信噪比越好)等等。

综上所述,空间辐射防护有成熟的技术。要素是:1、对辐射环境建模;2、定位辐射过程和敏感部件;3、设计防护方法。
但不管是增加铝箔、法拉第笼子、屏蔽层,还是使用抗单粒子翻转的电路,都是要增加成本的(航天器体积越做越大、重量增加)。所以最终的效果是成本增加、风险下降,所以最后也是一笔投入产出的账。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空间技术揭秘

有关天宫二号的种种,都在 天宫二号 - 内容精选 - 知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