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怎么安慰穷人

$
0
0

日报标题:不再因为穷而焦虑,这里有三个层次的精神产品帮助缓解

动机在杭州,微信号 happinessclass,幸福课

这几天的朋友圈被两个中国首富轮流刷了屏。王健林告诫那些个想发财的年轻人,做人要脚踏实地,可以先从订一个小目标做起,比如先挣一个亿。而马云老师则说,钱多了不是自己的,现在中国最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每个月挣两三万的人。

是不是月收入两三万的人最幸福这事我们不知道,但总的来说,我们挺缺钱的,所以也不太能理解两位首富的财富观。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主持了一场关于匮乏的 Live,主题是「缺钱缺爱缺时间了该怎么办的」。有个人跟我说:

「老师我很自卑,我觉得自己很穷。虽然我爸妈早就在杭州给我买了房,可那房子也就两三百万,跟人家在西湖边买的房子是没法比的。」

另一个人问的倒不是钱,而是爱情,他说:

「老师,我的不幸福就是由匮乏引起的——对漂亮女生的匮乏。」

我只好表示老师也挺匮乏的,并引用麦基老师《故事》,做了引经据典的回答:

「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即使我们有了足够的钱、时间和爱,我们找到了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方法,安宁很快会变成无聊。无聊很快会变成一种新的匮乏,欲望的匮乏。」

这段话不仅适用于故事,也适用于生活。人一直处于匮乏之中,是因为有欲望。马云觉得月薪两三万的人最幸福,可那些月薪两三万的人呢,也许他们正想着怎么实现王健林老师的小目标。

说回穷,什么是穷呢?我们总觉得穷应该有个客观标准,因为和缺爱或者缺时间不同,缺钱最客观嘛!可其实并非如此,穷也有主观的成分在。

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在一睁眼,回到了二十年前,以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到底算穷还是富啊?

不说买房了。一说买房,什么理论都失效。仅从绝对的物质水平来说,我们大部分人今天逛的商场、下的馆子、用的东西,在那时候大概都算富人了吧——别的不说,那时候连诺基亚都还没出来,我们现在所用的智能手机,在那时候怎么都算奢侈品了啊。

那你会不会因此觉得自己富了?当然不会。原因很简单,穷和富说的不仅是一个人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是他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这种东西,只有放到一个普遍的社会评价体系下比较才有效。

为什么当我们觉得自己穷时,会有一种这么深重的羞耻感?因为它背后有支配我们社会运转的整个评价体系,而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我们落后了,自然觉得低人一等。

这种评价体系影响深远,以至于我们很多人认定了它就是客观事实。可实际上也并非必然。我以前在佛学院教心理学的时候,经常和来上课的僧人聊天。他们倒也不排斥钱,但一点都没有「钱越多我越有价值」的想法,相反,如果真有出家前就有钱的僧人,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好像自己修行不诚似的。原因嘛,他们也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啊。

所以真正让我们焦灼的不是穷,而是落后于人。顺便说下,文章开头那个抱怨自己很穷、父母没在西湖边给他买房子的学生,正在本地的一个贵族学校读书,同学的家长非富即贵,他是这个班里条件比较一般的。那你说他哭穷有错吗?

于是问题来了,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穷,普遍都很焦虑,本着「治病救人」的理念,该怎么安慰这些穷人呢?许多人致力于围绕穷的焦虑制定了各个层面的精神食粮,有些人还因此发家致富了。这些零零总总的精神食粮,根据是否认同「有钱就是好的」评价体系,以及是否认同「人应该放到某个维度上进行比较」的理念,可以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既认同把钱作为评价标准,也认同比较本身。这个层次的出路隐含的假设是:有钱就是好,而没钱就得努力去挣。万一挣不到,那不是社会有问题,是你的思维方式不对(有时候也说品行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教你致富心理、富人思维。你穷是因为你有问题,这说法既给人希望,多少也让人焦虑。这个层次的解决方法,算是「成功学」的大本营,王健林老师的目标论,对应的是这个层次。

如果哪种思维方式有立竿见影的挣钱效果,那自然再好不过。可学习富人思维一来见效时间比较慢,到底有没有效果也难说,二来很多穷人学会了富人思维,没学到怎么挣钱,花钱倒是学得很快。更糟糕的是,在学会変富之前,你得一直忍受这种穷人的身份焦虑。于是有人就开始嘀咕:穷怎么了,穷有错吗?于是就有了第二层次的解决方法。

第二个层次: 不认同把钱作为评价标准,但是认同「比较」本身。其实倒不是他们有意去比较,只是比较的习惯已经刻在脑子里,转不过弯来了。著名的富翁和嗮太阳的渔夫的故事,想说的也不过是渔夫并不「比」富翁差。这个层次的精神食粮所提供的解决办法强调:富人有富人的幸福,穷人有穷人的幸福。穷人不比富人差。如果我年轻但是穷,没关系,谁的青春不迷茫;如果我老了还穷,没关系,最美不过夕阳红;如果我穷但是有人,亲情爱情友情比钱可贵;如果我穷还没人,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所以这个层次解决办法的秘诀是否认把钱作为一个评价标准,而努力在你所拥有的东西上,重建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让你认同这个比较标准,并感觉良好。看起来,它否定了一切向钱看,但它隐隐地又肯定了「比较」本身。而只要一「比较」,这背后必然又隐含着其它的评价标准:我穷但我美、我穷但我善良……最常见的新标准,就是「幸福」。

「我没你有钱,但是比你幸福。」

不只是穷人,很多人安慰别人时都喜欢用这样的套路:虽然你这方面不行,但是你那方面有优势!好像一定要提醒你上帝是公平的,他才会安心。不知道大家怎么样,反正我听到这样的句式,是挺烦的:穷还穷出优越感来了!我干嘛非得跟你比较啊!

这个层次的解决办法,对应的大概就是「鸡汤」了。马云老师的「幸福论」,对应的是这个层次。毕竟看网上的发言,每个人都是年薪百万,月入两三万,那就算穷人了。

如果你能识别出并且厌烦第二层次所隐含的「比较」,那你大概更愿意接受第三层次的安慰方法:既不认同把钱作为评价标准,也不认同比较本身。我只想活着、经历或者表达。

认同第三层次解决方案的人,大都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有一套特立独行的价值观。他们能够脱离社会评价体系,去接近生活本身。如果你去跟蒙田、梭罗或者老庄这样的人说:「我今天没做成什么事,觉得又浪费了一天时间。」他们大概会跟你说,「怎么,难道你没活着?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啊。」在他们看来,为钱奔忙无聊至极,生命就不应该被生活的琐事羁绊。

如果你领悟到了这个境界,那穷不穷大概也不是什么问题了。你能够以一种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方式自在地生活。这个层次的解决方案,对应的大概是哲学或者艺术吧。所以你要不在意穷,就得成为一个哲学家或者艺术家,或者至少也得懂哲学或艺术。不过公平地说,这些精神生活被创造出来,关照的是人的存在本身,只用来安慰穷人,有些小题大做了。

所以你看,穷并不要紧,毕竟人类打造了这么多不同层次的精神产品来缓解穷的焦虑,总有一款适合你。

如果你还不满足,那还有更高层次的。只是这个层次的人,是不会有「认同或者不认同」这样的问题的。他们从来不跟人争论,他们自己就是标准。他们懒得写书,因为文字已经没法表达他们的思想。事实上,他们连说话都很少,偶尔说几句,弟子如获至宝般地记录下来,都成了经书。但这个层次太伟大,用来解决穷的焦虑实在太大材小用,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也许你还要问:「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安慰穷人了,那该怎么安慰缺爱或者缺时间的人呢?」

老师都帮你们想好了。下图这个表格,既可以安慰自己,也可以安慰别人,欢迎对号入座,拿去不谢!


 (本文首发《镜相》(公众号:hereandnow_jx),有修改。听过我的 Live:《如何处理我们内心的匮乏和不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个表格有些眼熟。本人公号 happinessclass,幸福课,欢迎关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