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10 个带来用户增长的产品设计,大多很精妙,偶尔也粗暴
抛砖引玉一把。
1. 免费
互联网产品免费提供服务,然后通过增值服务或者广告之类变现,现在来看是一个很通行的模式了,但是十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的,比如说邮箱是需要付费的,照片存储服务 Flickr 是需要付费的,甚至在网络久发达地区,比如说美国,eBay/PayPal 到现在都还是需要手续费的,卖一个东西差不多要交 10% 的手续费。这个设计可能不够精妙,过于简单粗暴,但是实在是太有效了。
2. 邀请奖励 (referral bonus)
题主提到了 Dropbox 邀请好友获得额外空间,那么或许也听过 PayPal 邀请好友,然后邀请人和被邀请人都拿到 10 块钱。这一措施让 PayPal 在几个月之内用户从一百万增长到五百万,当然这也是有成本的,那就是每个新用户获取成本是 20 块钱。其实这个成本还是相对比较低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10 块钱的的奖励变成了 5 块,后来还需要连上借记卡才可以拿到,所以获取成本就进一步降低了。此外,用户量大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网络效应也是巨大的,直接拿下了 20 世纪初美国的线上支付系统的绝大部分,也为后来卖给 eBay 打下了基础。
这一设计后来也被广泛应用,最常见的像各种打车软件,Uber, Lyft, 滴滴等都是这么做的。不过时间久了之后,这个邀请机制有一定的困境。比如说对于打车软件来说,一个很理想的状况是邀请人把邀请链接发布到自己的社交网络比如说微信朋友圈。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的地方了,越是人脉广、朋友圈质量高的人,对自己朋友圈的质量可能会更在意,他 / 她可能越不愿意分享这样的邀请。这里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被邀请人的奖励还是一样的(比如说 10 元打车券之类),但是给邀请人的奖励不是金钱上的,而是换一个角度,比如邀请一个人,就提供 10 元来资助学生之类,不知道会不会增加大家分享邀请链接的热情。
像微信红包也有邀请奖励的意思,发红包给朋友,对方最后有余额的话最后需要取出来,那么就要连上银行卡。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更有意思一点,发红包给对方,对方很有可能会发回来,然后觉得这个还挺好玩的,还想着接着发,但是红包里没钱了啊,那怎么办?于是连上银行卡接着给别人发红包呗。
此外还有不同的变种,比如说 Flickr 让用户邀请 5 个人以上,然后就可以免费使用 3 个月之类。
3. 电话簿、邮箱导入
白岩松说过:谁控制了电话本,谁就控制了互联网入口。(郑重声明一下,这是开玩笑的。)
社交网络相关的基本都会用来这一点,比如说微信通过导入电话簿(以及 QQ)添加好友以及邀请好友,LinkedIn 通过导入邮件联系人等等。可以说基本每一个带社交属性的网站、App 都会做这个功能,因为用处实在是太大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像微信这种社交平台类软件也慢慢取代了电话簿、邮箱的功能,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一些新生 App 可以通过诸如微信、微博直接注册、登陆。一方面节省了注册的时间,基本上点一两下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是便于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进一步带来新的用户,比如说常见的健身类 App 像 Nike+, Keep 等。
4. Airbnb 整合 Craigslist
也是用户增长的经典案例之一了。在其发展早期,Airbnb 的工程师逆向工程了 Craigslist 的发贴机制,让 Airbnb 的用户能够很方便的把房屋信息同步发布到 Craigslist 上。印象中这个功能是一个工程师和一个设计师合计了一下,然后花了一两周的时间做出来的。很久之前看的一个视频里讲的,记得可能不准确了。
这里多说一句 Craigslist, 美国之外的朋友估计很少用到,因为这个网站的确是有点另类,风格极其简单,N 年不(怎么)变,就长下面这样,咋一看还以为十年前的网站,也就类似 ptt.cc 这样的网站可以一拼了。
5. 自带小尾巴
这个比较古老了,二十年前,电子邮箱还是跟网络服务商绑定的时候,Hotmail 推出了可以独立于网络服务商的邮箱服务,同时在用户发出的邮箱末尾会自带个小尾巴,大意是这封邮件是通过免费的 Hotmail 发出的,点击这个链接也来领取你的免费邮箱吧。
6. 邀请答题
大致就是像知乎,Quora 这种问答社区发现,如果用户答了 N 个题(比如说三个)的话,用户的留存、粘度会大大增加,于是运营人员就会“伪装”成普通用户去邀请大家答题。
7. 自动关注
Twitter 应该是比较早做这个的,他们发现如果用户关注了一定数量的人,那么用户活性、留存都会大幅提高,于是就推出了自动关注功能,让新注册的用户会默认关注一些人。除了自动关注用户,有的会是自动关注一些主题,比如说知乎,Quora, Pinterest 都有类似机制。
8. 注册导向
如果对比一下现在很多网站跟几年前的区别,有很多网站主页都设计成注册导向的,比如说知乎,打开首面默认界面就是注册新用户。
再举一个例子,Dropbox 的首页简化成两点,一个是视频让用户了解 Dropbox 是怎么用的,另外一个就是注册了,对比几年前的风格,目的明确了不少。
参考这里:https://blog.kissmetrics.com/dropbox-hacked-growth/
9. 邀请码机制
像 Gmail 刚出来的时候,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无形中给用户带来一种:这玩意儿很有价值,我要省着点用的感觉。后来像 Mailbox 初期也是需要邀请码的,硬件方面像一加手机刚发布的时候也有这么个策略,感觉效果还不错。
知乎早期好像也是邀请机制的吧,可惜我没赶上。
当然还有 1024 的邀请码机制(咦,这是个什么东西?)
10. 点赞机制
这个更多是体现在用户粘性方面,跟用户增长的关系要小一点,不过运用实在是太广泛了,社交类软件基本上就没有不用的,不信打开手机看看,有多少 App 是能点赞的。
比如说知乎,是吧。
另外提一句,关于用户增长下面这个网站有一些很翔实有趣的例子,值得研究。
Original Growth Studies on GrowthHackers - Premier Growth Community - GrowthHac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