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拿钱奖励小孩子,真的好吗?
很棒的问题!如果用经济学语言问,就是用钱激励小孩,外在动机会不会挤出内在动机。答案取决于花钱的方式、激励的任务和小孩自己。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应该怎么做,要看学校和家长希望达成什么目的。从现有研究看,短期内,货币激励对明确具体目标作用比较大,对缺乏明确执行方案的目标效果不明显;长期看货币激励正负两面效果都不显著。货币激励还可以用来协助养成好习惯。如果确定用物质奖励,也要注意策略。
假如小孩现在在那儿看课外书,家长过来对他 / 她说,他 / 她如果这一年每天坚持读一会儿书,就奖给他 / 她 100 块钱,这一点会从三个方面改变小孩子的行为。一是外在动机。以前读课外书父母会夸奖,现在还多拿 100 块钱,这一点效应是正的。二是内在动机,可能孩子本身就喜欢读书,喜欢从书里汲取知识,和父母表扬这些外在因素没啥关系。给钱可能会影响这点动机,以后没有钱他 / 她就不读书了,这似乎也是题主的担忧。三是信息和自我形象。孩子可能这么想:爸妈拿钱激励我是不是因为自己积极性不够强?因为钱才去读书,会不会显得自己很贪?孩子可能会受这种信念影响,改变持有的信念,调整行为改善自己的形象。这一点可能造成长期影响。
上面是个例子,主要为了阐明影响最终结果有哪三点因素。生活中这几点可能相互交错,因果关系没那么清晰,只能看实证研究结果。题主谈到的“积极性”或者“目的”,实际上就是第二点因素,属于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是全部,因为还有第三点因素。信念更新在生活中常常会非常重要。举两个例子,都来自实际研究。一个是很著名的幼儿园向迟到家长罚款的规定,结果是罚款之后,迟到的家长反而变多了。即使后来幼儿园又把罚款取消,迟到率也没有下降到之前的水平。Gneezy 和 Rustichini 当时研究的名字就叫“罚款是价格(A Fine is a Price)。金钱激励告诉了大家,你这么做 / 不这么做,后果有多严重,影响了大家的信念。另一个著名例子是核废料处理厂。如果不给周边居民补偿,谈判反而比较简单;如果给高额补偿,反而会阻碍谈判,因为居民会据此推断这项工事很危险。
家长和老师,还有政策制定者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要根据最终目的来判断一项教育政策成功或者失败。有些家长就是要一个短期目标,比如说让小孩好好上完中学,不要因为在外游荡而学坏。这种情况,即使拿钱带来的正面影响时间比较短,只有一两年,可能也足够了。有些家长会有其它目标,他们可能希望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或者希望培育或维持孩子对一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这时就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成功或者失败,要孩子自己、家长和社会共同来判断。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实证文献可以帮我们观察花钱的结果,但个体动机还是很难揭示出来。现有研究也很少涉及跨越特别长时段(10 年以上)政策影响。在参考不同研究结果之前应该特别谨慎。
货币激励对实现不同目标效果差异很大。Gneezy,Meier 和 Rey-Biel 给的总结是:如果达到目标的方式明确具体,比如说希望孩子不逃学,货币激励效果就比较好;如果达到目标操作比较复杂,比如说希望孩子考班级前多少名,激励效果就会打折扣。关于前一点,经济学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做过研究。比如说在墨西哥有个项目,其中规定如果孩子在学校出勤达到总天数一定比例,就给家里一笔钱,全勤的话奖金多达 55 美元。Schultz 等经济学家发现:学生辍学率降低、成绩上升、升入高中比例增加。就连实验参与者没有纳入项目的兄弟姐妹成绩也上升了。Angrist,Bettinger 和 Kremer 在哥伦比亚做了类似研究,得到类似效果,学生成绩上升,在外兼职或早婚早孕比例都下降。正面效应在长期也没有完全消失。出勤率是个很具体的目标,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去上学,不去种田或打零工。
如果目标实现没有那么简单直接,货币激励效果可能就要差一些,Fryer 在纽约的研究就发现给钱对提升孩子成绩影响不大,幅度要远远比上学、守纪律或穿校服等目标提升要小。差异可能与动机关系不大,重点在于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钱可以让学生更有干劲,但不能直接提升技巧本身。欧洲很多国家开展了一项名叫“量子机会(quantum opportunity)”的项目,Rodriguez-Planas 研究发现如果给学生配上导师,手把手告诉他们怎么做,提升幅度会明显不少。不过,类似成绩和考上好中学 / 大学这种目标,给钱的效果比之前要差不少。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激励对不同学生群体影响是不同的。Leuven,Osteerbeck 和 van der Klauw 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做的实验发现按成绩给奖金能有效提高奖金线附近学生成绩,但之前分数比较低的学生成绩可能反而变差。Croson 和 Gneezy 在以色列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货币激励对女生更有效一些。
题主可能更关心另外两个问题:一是货币激励的长期影响如何,二是撤去货币激励后,学生成绩会如何变化。Paola,Scoppa 和 Nistico 在意大利和一群大一学生一起做了实验:学生如果成绩可以拿到 250 欧元或 700 欧元奖金,他们发现学生成绩确有明显上升,正面效果一直持续到大学高年级。原因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增加或结伴学习。不过,绝大部分研究没有观察到货币激励在长期有明显作用,无论正面还是负面。总之,如果确实要使用货币激励,尽量选择具体的激励目标,给出明确的实现目标的方式,同时也要时刻注意任务目标和自己最终目标是不是相互吻合。如果说坚持做一件事确实可以养成好习惯,那可能就值得使用货币激励。比如说奖励孩子健身,这个过程可能有正反馈,此时用物质激励效果就很好。
最后是一些注意事项。Gneezy 和 List 指出,可以用彩票代替现金做激励,利用人们会高估小概率事件这一偏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外就是人的信念非常复杂,提供激励的不同方式对孩子观感影响可能差别很大,应该注意方式。毕竟提供激励本身就蕴含了信息,也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判。关于这一领域,通俗著作可以参考 Gneezy 和 List 的《隐性动机》,学术综述可以参考 Gneezy,Meier 和 Rey-Biel(2011)和 Kamenica(2012)。
参考文献:
Angrist J, Bettinger E, Kremer M. Long-term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of secondary school vouchers: Evidence from administrative records in Colombi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3): 847-862.
Bénabou R, Tirole J.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3): 489-520.
Bénabou R, Tirole J. Incentiv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5): 1652.
Bernheim B D, Rangel A. Addiction and Cue-Triggered Decision Process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volume 94(5):1558-1590.
Croson R, Gneezy U.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9, 47(2): 448-474.
Frey B S, Oberholzer-Gee F. The cost of price incen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tivation crowding-ou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4): 746.
Fryer R G.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Trial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1, 126(4): 1755-1798.
Gneezy U, Meier S, Rey-Biel P. When and why incentives (don't) work to modify behavio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 25(4): 191-209.
Gneezy U, Rustichini A. A Fine is a Price[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0, 29(1).
Kamenica E.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of Incentives[J].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2, 4: 427-452.
Leuven E, Oosterbeek H, Klaauw B.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reward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0, 8(6): 1243-1265.
List J, Gneezy U. The why axis: Hidden motives and the undiscovered economics of everyday life[M]. Random House, 2014.
Paola M D, Nisticó R. Monetary Incentiv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a Depressed Labor Market: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J]. Journal of Human Capital, 2013, 6(1):56-85.
Rodríguez-Planas N. Mentoring, educational services,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Longer-term evidence on risky behavior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J]. 2010.
Schultz T P. School subsidies for the poor: evaluating the Mexican Progresa poverty program[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 74(1): 19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