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程《幸福心理学》最后几节课的主题是「互联网和手机如何损益幸福感」。这部分课程内容始于 2012 年,那年春季我们研究团队就此主题作过一个在线讲座。讲座 live 和 ppt 发布于: e-learning 大讲堂第 54 期:扩增真实生活——移动设备教育应用。我们当时预言:「作为真实生活升级版本的在线生活」替代「平行于真实生活的虚拟社区生活」。这个过程和移动互联网替代桌面互联网(成为主流在线生活方式媒介)大体同步。
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网瘾」,与「平行竞争真实生活的虚拟社区生活」有很高的重叠度。MIT 著名社会学家 Sherry Turkle 早在八十年代就发现,网游中的玩家 人格特质 与日常真实生活中的 人格特质 可以完全不同,不连续切变。我相信这种双重生活很容易导致多层面的激烈冲突,特别是在 Meaningful Life (生活的意义感)层面有直接的损害。虚拟社区生活所提供的意义感较容易在长周期之后被真实线下生活所否定。在 Engaged Life (生活专注投入程度)层面,常见的高心流(Flow)网游成瘾和真实生活中的工作狂、体育竞技并无高下之分。但是,另外几种也很常见的网络成瘾比如在线聊天室、论坛灌水,往往表现为多任务的低心流心理过程,破坏了 Engaged Life 层面幸福感。
桌面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的主流形式是陌生人交友。十多年前,某位长辈亲友当时正当年华的女儿通过 QQ 认识了异地大十多岁的男朋友,双方因为家庭事业的三观落差在婚后爆发冲突,遗憾地离异结局。这位长辈每每后悔家里电脑买得太早。十多年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下关系与在线关系融为一体,熟人(甚至线下亲密关系)的信息流量占据社交平台主流。陌生人交友带来的社会结果可能总体上仍有原先的负面比例,但永远不会再被标签为「网瘾」。
程苓峰先生有一篇好文《互联网上谁在卖奶粉谁在卖白粉》,其中一段激烈抨击互联网产业「最末流者」——
谁会坑给自己送钱的衣食父母呢?某些大型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便是。费尽心机的驱使人去杀盗淫妄,纵容人的贪心、怒气、痴迷、傲慢。靠引诱人的恶习气来挣钱是容易,但钱好挣,造下业障也深。几千万人在虚拟世界里作魔作兽,对心智和现实都有大影响,也是之前没有过的。多少人因此荒废学业,得病甚至暴卒,多少子女因此与老师父母热战,家庭因此于水火。是,倒在这里的都是自控能力弱的人,但你不是扶他一把上岸,而是推他一把入火海。
这「几千万人」产业的消费群体仍然在增长。这个群体的家长,可能仍然在绝望之余求助违背实验伦理的网瘾戒断电击疗法。相当大比例的网游受害者在成年之后将与父母在三观上回归一致。本题下各位年轻的答主,实在不应该嘲笑他们不死心没有放弃治疗的父母。与陌生人交友类似,网游产业的负面社会结果并没有减少,也只是不再标签为「网瘾」而已。
其实我课程主题重点不是网瘾或者电击,而是讨论智能手机的幸福感得失,展开讲就离题了。或许有机会就此作次 live 。有兴趣的知友也可以参考下列资源,按易读程度排序。
- 正方:TED 短视频带中文字幕,Stefana Broadbent:互联网怎样使人们变得亲密
- 反方:TED 短视频带中文字幕,Sherry Turkle: 保持联系却仍旧孤单?
- 反方:教师反对智能手机和平板普及课堂 数字化学习如何突破困境
- 反方:Nicholas Carr《浅薄》中译本 amazon.cn 的页面
- 反方:Sherry Trukle 《群体性孤独》中译本 amazon.cn 的页面